APP下载

钢琴曲《太极》与《易经》八卦之关联

2020-04-20刘博

北方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钢琴曲易经太极

【摘要】钢琴作品《太极》是赵晓生教授于1987年7月创作完成的。这首作品是依据《太极作曲系统》中的技法所写的,也是“太极图谱”以作品的形式出现于世的一次展示。这首作品按照“太极图谱”中的六十四音集按逆时针方向走了一圈,最后有回到原点,始于阴阳两级又终于阴阳两级。因为作品的主题是“八卦”,所以这首作品也不约而合地分为了八个乐章。由于太极六十四卦本身的“变易”规律,音乐充分显示出逐步由简入繁、再由繁回简的循环过程。

【关键词】钢琴曲;《太极》;《易经》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228-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博.钢琴曲《太极》与《易经》八卦之关联[J].北方音乐,2020,02(04):228-230,254.

一、破

第一章为“破”,与唐大曲中的“破”同为一个字,但在意义上有所不同。唐大曲的“破”为速度极快的乐章,而这里的“破”则是自由散漫的散板。笔者理解这里的“破”有着另一层含义,即“混沌初开,一破天地”。这里的“破”则是劈开、破开的意思,因为上古有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他一斧破开的混沌,形成天地,所以第一乐章起名为“破”。在速度方面,我们可以明显看到“Very slow”这个英文单词,即非常慢;在后面的限速也表明了四分音符等于“ca.30.6”,由此看来这里的速度是按照唐大曲的散板结构来安排的。在力度上,第一小节用了“ppp”这个最弱的力度单位,这里形容了无声的混沌世界,阴阳两级合在一起。这里就是《十翼》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第一小节就是还未分开阴阳或者说阴阳合一的混沌阶段。在第二小节到第四小节,作者以“坤卦音集”所起,“坤”表“地”,代表着包容万象、厚德载物的大地。坤卦的音集只有两个音,即“C与bD”,坤的六爻中全是阴爻(- -),本来应该是没有音的。但《易经》所讲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和“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理念让我们理解,坤卦中含有的两个音即是阴极所生。在低音部分“bD”保持通奏低音的写法,贯穿于“破”乐章的前半部分,在中高音部分作者又以“C”音作“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连续弹奏。一个是时值略长的低音“bD”、一个是时值很短的中高音“C”,这样的写法无论在音高或是节奏上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承

第二个乐章为“承”。笔者认为这里的“承”是承接的意思。这个樂章承接了上一章的“破”,在速度上也依旧继承着缓慢的散板,接着“破”继续发展, 所以这个乐章为“承”。在这一乐章,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取消了小节线,这样的做法是现代作曲技法经常用到的手段。这样的处理使音乐不再受到小节、节拍、重音等方面的限制,不受控制的音乐能更大程度上释放出音乐的表现力。

“震卦”是八卦中的第四卦,由两组阳阴阴爻所构成。在《易经》中讲到,震为雷,是天上打的雷通过空气等介质的传播传导到地下,使人感觉到是地底下动,感觉大地在振动,由此产生“震卦”。由于“地底下动”,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这里安排的节奏型非常巧妙。上面的旋律是流线型的旋律舒展地进行,而下面则是六十分音符——六个为一组不停分解弹奏,仿佛一篇空旷的大地上,上层表面没有任何的风吹早动,但地底下则是暗涛汹涌,把“震卦”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起

第三个乐章为“起”。笔者认为,这里的“起”表示开始。“起”乐章第五小节的前半段变为了“离卦音集”。

“离卦”为八卦中的第三卦,有两组阳阴阳爻所构成。《易经》中讲到,“离为火”。因为天空中动为为火,远古时期的人们看见远处的森林里着起了大火,滚滚浓烟飘于空中,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一缕缕浓烟,所以天空中动为火。同时着火了就需要灭火,人类就开始在森林的周围挖开土地,把火焰与外界的森林隔离开,使大火不能烧到其它的林子里面,故“离”就出现了。这里的“离卦音集”只出现了短短的四拍,但作者对其的处理是极为精妙的。右手是三十二分音符紧跟着八分音符,随后马上进行变动,把之前的节奏即连接又进行拆分。首先是运用连线将“B”音衔接起来,后使用了附点音符把音乐的节奏再次拉开,且避免出现跳进。左手相应与之配合,但节奏照右手整体放慢。

四、入

第四乐章为“入”。笔者认为,这里的“入”为进入、走入的意思,表示音乐将要一步步走入正轨,逐渐接近于乐曲的高潮。该乐章第一个小节又运用到了八卦当中重要的一卦“兑卦音集”。“兑卦”为八卦中的第二卦,由两组阳阳阴爻组成《易经》中讲到:“兑为泽”。当我们人来到清澈的池塘旁边,通常都会心情大悦。因为池塘旁边有树木,景色很美,令人赏心悦目,“兑”加上“心”就是悦,所以“兑为泽”表天空上动。

“兑卦音集”与离卦音集一样只存在了短短的一小节。因为表示天空上动,所以在旋律声部进行了独到的处理,出现了连续的大跳进。首先是“#F”到“A1”音的向上十度跳进,紧接着又跟着“A1”到“A2”的上行八度。在跳进到最高音“A2”时,瞬间回落到“#F1”音上。而低音部分,则使用四分附点和二分音符来持续进行,这样把“兑卦”天空上动通过音符而表现了出来。

五、缓

第五乐章的名字为“缓”,表示缓慢。同样力度记号为“Lento”,也意为柔和的、缓慢的。“缓”乐章一开始便用了八卦中与坤卦同为最重要的卦象“乾卦”。“乾卦”是八卦当中的第一卦,乾为天,由两组阳阳阳爻所构成。大多数人在画简笔画的时候都会把天画成三条弧线,象征天。天有三个特点:其一,天是覆盖的,从地的一头到另一头;其二,天是多层的,不是只有薄薄的一层,而是一层又一层叠加上的;其三,天是不会中断的。“天为乾”,因为天最大的特性就是天行健,它可以不停往前、往外散发出去,同样也是最有创造力的。世界上很多事物都含有刚健的称谓,所以我们把天称为乾。因为乾为天,天又包括了万事万物,所以,按照《太极作曲系统》里的太极律一式去阴存阳的方法,也可以理解“乾卦”为什么是十二音俱全的了。

“乾卦音集”包括“太极和弦”、“两仪音集”里的所有的音,是一组具有十二个音的完整十二音音集。同样,因为“乾卦音集”具有完整的十二音,所以在色彩性上变的多样,在协和程度上有些尖锐,在转卦方面是极其容易的,也是包容性最高的一组音集。第五乐章“入”的前四个小节全部运用了“乾卦音集”。在第一小节便把“乾卦”的气势写了出来,左手的低音运用大字组和大字一组的八度“bD”,而右手的高音则使用小字二组和小字三组的“bA bD bA”三音音程,其中最小音程差为21度,最大音程差为36度。这种高低音的音程差在“乾卦”一开始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同时这里的力度记号使用非常强力的“ff ”,在巨大音程差之上更是突出了乐曲的表现力。同样在第一小节,作者使用二音与三音音程穿插交替不断上行,到了高音“bD bA时突然下降。谱号也转为低音谱号,由单音音程级进下行,在小节的结尾同样也产生了32度的巨大音程差。在该乐章的第三小节,作者连续运用了大量的五音音程,且音程之间都为紧张的二度关系,大大增加了乐曲的不协和性。在第四小节,由上一小节的不协和的二度音程变为了极为协和的纯五度音程。这样的变化让作品变得“即协和又不协和”或者为“不协和中的协和”。

六、庸

第六乐章为“庸”,速度记号为“Moderato”,意为慢速。作者在此乐章运用的全部都是“巽卦音集”。“巽卦”是《易经》八卦中的第五卦,巽下断、是由两组阴阳阳爻所构成。巽为风,天底下动。我们人类在远古时期没有高楼大厦,天下面能动的只有树木。人们看见树木的摇动,通常会想到风来了。天底下动,本来就是树木在摇动,但树动是具体的表象,伏羲把它抽离出来,换成跟人类密切有关的自然现象“风”。风是无孔不入的,太阳还有照射不到的地方,可风哪里都能吹得进去,并且花草树木随风飘荡得很整齐,都是一边倒的。所以,我们又把风成为“巽”。同样,“巽”对应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又为其中的“木”,这个便很好理解,因为天底下动的表象就是花草树木在动,本质上都为木属性,所以,“巽”在五行当中又称其为“木”。

作者在这一乐章全部运用了“巽卦音集”,可见“巽卦”在六十四卦中的重要性。巽卦的因为是(2,4,5,6,7,8,9,11),对应音则是“#C #D E F #G A bB C”。类号:4—20,音程涵量为“P5M4N6T2S6D5”,音程数量为28。在这一乐章的第一小节,作者用了多个倚音作为装饰,并且又在旋律声部使用了两个全音符的颤音来增强旋律的振动感,力度也由弱渐强再渐弱(p→mp→p)。第二小节的强弱变化更加突出,先是“pp”的分解肢体,后又变成相对稍强的“p”,随后在八拍的颤音中一点点渐弱。在织体和材料方面,第二小节是两组双音音程的四分音符。而在第三小节,它把第二小节的音高材料进行紧缩再现,双音音程的四分音符织体变成了八分音符。在第七到第八小节,音乐的力度同样为弱强弱。右手的音高材料与力度记号相互配合,由低音走高音,随着力度的逐渐减弱,音高也跟着降低,平稳在二度以内。左手的伴奏织体也是四个三连音为一组,一直持续于最后的六个小节,而乐章的最后以逐渐减弱的三連音伴奏织体作为结束。

七、急

第七乐章的名字为“急”,顾名思义,这一章的速度是快速,在谱中标记的力度记号“Presto,?=240”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非常快的急板。从这一乐章整体上来看,作者使用了较多的音集,共有“涣、坎、蒙、师、遁、咸、旅、渐、蹇”九卦。所以在这一乐章作者运用了大量的转卦手法。第一小节,以“ppp”这一最弱的力度记号开始,音乐材料由两个“#A”逐步发展。第二、第三小节,进入了“涣卦音集”,在这两个小节音乐材料很少,只有简单的分解织体和双音音程。第二小节的第一组织体是两个八分音符,后面的小节则变成了三连音。

到了第四小节变成了“坎卦音集”。“坎卦”是六十四卦中重要的一卦。“坎卦”是《易经》八卦中的第六卦,坎下断,是由两组阴阳阴爻所构成。坎为水,地中间动。地当中动,大地当中有一条长长的水脉,一直绵延不绝,川流不息,那就是河,也便是水,所以我们把地当中动称为水。土地在我们脚下,让我们感觉很踏实,可是一旦碰到水,那会是很危险的。水可以解释为没有泥土的陆地,所以我们把水称为坎。

八、束

最后一个乐章名为“束”,意为结束。这一乐章较上一乐章用了更多的六十四卦音集,共有十卦,也是全曲用卦最多的一个乐章。从表象的音符数量上来看,此乐章对比之前几个乐章,音符数量大大减少。其一是因为乐曲即将要结束,音乐需要逐步趋于平稳,故减少了音符的数量。其二是因为“太极图谱”的六十四卦按逆时针走了一圈,不久将要回归于“坤卦”。越是靠近坤卦的音集,其音集数量按照去阴存阳的理念,所以该卦自身音集数量也变得更少。

在“束”乐章的第一小节,使用了“艮卦音集”。“艮卦”是《易经》八卦中的第七卦,艮覆碗、是由两组阴阴阳爻所构成。艮为山,地上面动。地上面动,为山,因为山是地面上隆起来最高的地方。山同样会动,山动称为走山。山一直在不停地动,只是动得很缓慢,幅度比较小,平时我们很难感觉到。山为艮,艮表示适合而止,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适可而止,有些事情需要快些做,而有些事情则需要慢下来才合适。作者在第一小节把“艮为山”的特性通过音符的音高全面地诠释了出来。首先来看低音部分,试用了“E B”这样纯五度的双音音程,这种“空五度”的协和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表现出中华民族包含万物的博大情怀。在时值上,使用了二分附点加一个二分音符,构成整个小节10拍持续低音。在高音部分,作者使用了八分音符交替一起一落的节奏,并且连续出现五个五度大跳。这里象形地写出了高山之间的挺立陡峭和登山途中上下反复的不易特征。“艮卦音集”在这一小节通过持续空五度的低音填满整个小节表现了“艮卦”地下不动,而在高音连续五次出现五度的大跳又表现了“艮卦”地上面动,这一对比把“艮卦”深层次的内涵通过音符体现了出来。

在全曲的最后两行,作者每个小节使用一个卦,“豫、观、比、剥、坤”卦音集,音集变化频繁,音符逐渐减少,力度渐渐减弱。在“豫卦音集”这个小节,作者又一次用到震撼力较强的振音烘托乐曲气氛。并以“mp”的力度开始,跟随振音震撼、华丽的音响效果,其力度也逐渐加大,等振音结束后力度又回到“pp”。在“观卦音集”这一小节,高音旋律逐步下落,并且力度变为“ppp”趋于结尾也仿佛在为后面“比卦音集”的小节做八度跳进营造空灵的感觉。在第九小节至低十二小节,中声部的阳极音“bD”一直在中间保持了四个小节。在最后一个小节“坤卦音集”时,节奏型也由八分音符变为了二分音符这种长时值的节奏,力度也缓缓减弱,接近尾声,充分体现了宇宙一切“回归原点”,回归地势坤的“坤卦音集”,在经历了华丽的六十四卦音集各种变形与转卦后,以坤卦宁静致远、厚德载物的意境作为整首作品的结束。

作者简介:刘博(1995—),男,汉族,辽宁省锦州市,在读硕士,沈阳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钢琴曲易经太极
我所认识的《易经》
夜的钢琴曲(六)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练太极100%安全吗?
太极马扎(三)
太极达摩伏虎棍与太极达摩杖对练(一)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太极Ⅱ
占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