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2020-04-20郭红霞

课外语文·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朗读培养语文

郭红霞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无疑是贯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方式,在教学中,语文的学习比重较大,朗读占有主导地位。一方面,朗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肺活量,促进大脑细胞的活跃度,使朗读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另一方面,练习朗读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文;朗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9-0039-01

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语文的初学者而言,学生在学习时往往出现对语言的感悟力不足、对文字的理解程度不够等问题。教师需要寻找正确的途径,保证学生在学习语文能力提升的同时,又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练习朗读的意义,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丰富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热情

随着国家对教学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小学的教学任务更加繁重,目前小学整体要求建设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通常采取赶超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原本一学期才能学完的教学内容压缩到半学期,再利用剩下的半学期进行复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地学习。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写字,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思维逻辑和写作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意义,简单地认为朗读只是将课文复述一遍,没有实际意义,在课堂上,教师通常采取教师领读学生一起跟读的朗读方式,这样学生不仅感受不到朗读的魅力,而且回想到朗读环节只有耳边如苍蝇飞舞一般的嗡嗡作响,导致学生丧失对朗读的热情。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深刻认识到朗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现有的朗读形式。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本,利用早自习时间,摘抄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在黑板上,在学生抄录后,随机点名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对朗读的学生进行中肯的评价,评价要以表扬为主鼓励为辅。教师也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准备的方式,每天让学生自己寻找一段好的文章、诗词、故事等,采取学生互相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在讲台上大声朗读自己准备的内容,通过这个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笔能力,还可以给学生树立朗读的自信心,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也可以采取情景想象法,例如在小学课文《春》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准备好白纸和彩笔,然后闭上眼睛,由教师运用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调大声地朗读课文,朗读过后再让学生将闭眼听时想象的内容画到纸上,绘画完毕后,让学生分享画作,根据自己的画作说出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想。通过这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二、改变教学观念,增加课堂朗读时间

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技术型人才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这个大背景下,现代教育更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旳。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设计上更倾向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小学语文古诗两首中的《嫦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只做领读,领读后就开始分析古诗,学生不好理解古诗的内容,造成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此时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可以寻找一些有关嫦娥奔月的小故事,让学生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出本节课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这首古诗背后的故事,学起来也更加容易一些。经过一次次的教学实践,朗读在小学语文的地位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对朗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教师需要清楚认识到,在课堂教育中不是将知识点讲得越多越好,过多的知识灌输会变成填鸭式教学,学生也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利用朗读进行教学才是现阶段最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所以教师要一改传统,增加课堂的朗读时间,以最大程度发挥朗读的教学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尺度,增加课堂朗读时间不代表只是延长朗读时间,无效朗读等于没有朗读。在实行增加课堂朗读时间时,教师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进行朗读,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渔夫的故事》中就需三个角色,旁白、渔夫、恶魔。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分成几段,让学生自己讨论角色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速。最后在讲台上进行演出,由学生进行打分评判,评选出表现最好的一组,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對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更增强了学生的朗读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朗读,教师在课堂上延长朗读时间,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给学生制订学习计划,避免盲目增加朗读时间,造成时间的浪费。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对语文朗读的兴趣,让朗读能力呈递进式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学素养也能得到培养,达到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指导,增强学生朗读信心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应该发挥积极正向的影响,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要做到以身作则,发挥出榜样的力量。教师在课堂上的范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教师的范读需要借助情感的表达,联系自身情感,将文字化作情感,利用朗读的方式将作者想借助文章表达的情感表现出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对朗读产生兴趣。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父亲的菜园》一文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朗读的情感变化,再现作者儿时看到父亲如何开垦菜园,将一筐筐土运到菜园,宁可让作者憋着尿也非要他跑到菜园才可以小解时的不解,再到后来菜园的生机勃勃,泥土从贫瘠变得“黑亮亮”甚至一锄头下去可以翻出蚯蚓的欣喜。通过这样有情感变化的范读,学生能在教师朗读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张力的感染,对于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朗读不是对着书本进行“照本宣科”,是有一定的技巧性的,教师应当依据课文的基本内容针对学生朗读的技能进行积极训练。例如在文章中以问号结尾的语句是疑问句,在朗读时要加重疑问的语气,整体语调根据情景调整上扬还是下降。例如“你今天吃饭了吗?”这个句子中主语是“你”,中心词是“吃饭”,并且强调了“吃”这个动作,“吗”才是语气词,所以在整体朗读时,需要在主语、中心词上加重语气,结尾的语气就需要上扬。再比如文章中惊叹号的出现,代表了惊喜、惊叹或者惊吓。例如“哇!这是你给我的礼物吗?”这句话中的“!”就代表惊喜,口型要大,整体语调要上扬等。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合理运用标点符号的技巧,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准确理解课文要表达出的情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将自身情感带入其中,掌握好文章人物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个运用符号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增强学生朗读的信心,还能够提升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总结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教师不能忽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明确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如何将朗读完美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31).

[2]李学高.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3]张志明.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0).

猜你喜欢

朗读培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