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
2020-04-20颜美娟
颜美娟
【摘要】深度学习的提出是对语文阅读教学浅表阅读的一次矫正。其含义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本解读的深入程度;二是学生思维的参与程度。深度学习要以问题串和问题解决为路径,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和解决问题中,主动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主动运动;纵深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9-0014-02
本文所指深度学习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思维运动的主动性和卷入状态,即学生在教师的引领、点拨和指导下围绕预设的问题串,积极参与,主动思维,掌握核心知识,把握学科的本质和思维方法,提升综合素养;二是文本解读的深度。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报告显示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被动学习”主要是指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初级感知;“主动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过程中思维的主动参与和卷入,一是主动用现有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新问题,二是乐于使思维受到挑战,突破知识表层,发现知识底层的思维结构,使思维从肤浅走向深刻,从混乱走向清晰,从僵化走向灵活的纵向运动,最终指向发展核心素养。报告也显示学习深度和层次不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不同。“主动学习”、深层次学习的效果要远高于“被动学习”、浅层次学习。教师如何设计问题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文本阅读走向深度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下面以《静女》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课堂教学如何运用问题串,激发学生思维运动的主动性和纵深运动。
一、教材分析
《静女》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千古流芳一诗心”中的第一篇。本单元教学要求为运用评点批注或比较鉴赏进行个性化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怀。《静女》用“赋比兴”“细节描写”的方法,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的幽会,人物形象鲜明立体,感情真挚淳朴。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名篇《关雎》《蒹葭》,基本掌握了《诗经》的文化常识,认识了“赋比兴”手法,对《诗经》时代大胆、真挚、热烈的婚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具备能运用《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来鉴赏《诗经》的能力,也不具备通过评点、批注的方法进行个性化鉴赏的能力。
三、基础目标
重点字词的读音、释义和用法;《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四、核心目标
通过填词的方式,说出细节描写、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刻画生命形象的作用;通过扩写的方式,发挥想象和联想,感受上古时期民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美。
五、拓展目标
通过《静女》和《子衿》的比较,交流分享《诗经》同类题材的鉴赏方法。
(一)复习与导入
问题1:先请学生谈我所知道的《诗经》。
教师PPT总结,学生齐读。
问题2:《静女》是一首爱情诗,谁来说说“诗经时代”的爱情是怎样的?教师PPT总结,学生齐读。
那时候,礼教还没有完全发挥威力,男女青年保有人类的自然天性,他们勇于追求纯真美好的感情,敢于挑战世俗观念,甚至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爱私奔。这种率真、热烈、大胆的恋爱是人性本能和生命欲望的自然流露。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读懂《诗经》呢?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读《诗经》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注意《诗经》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二是把《诗经》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刚才我们大致了解了民俗文化背景,下面我们就试着把自己当成是《静女》中的人物,去参与,去目睹,看看你能读出怎样的人物形象,怎样的一次约会来。
(二)沉浸式阅读——读懂内容
自主学习,从走进文本到沉浸文本。一读,同学们对照课后注音和注释,一边圈注,一边默读。说一说你认为有哪些字词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二读,现在让我们自由朗读, 第一结合字音释义把这首诗读顺了;第二根据四言古诗“二二”的朗读节奏,把节奏读出来;展示学生课前的翻译作品,你觉得这段翻译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可以怎樣修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三读,结合翻译有情感朗诵,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探究式阅读——读懂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完成下面活动,比赛哪一组填得又快又贴切,给出课堂学习评价。
活动一:找字填词
1.仔细研读,通过圈出关键动词的方法,找一找整个约会过程中,女子做了哪三件事?能否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
2.男子对女子做的三件事分别有怎样的回应? 找三个词语来对应。
3.体会男女双方各有什么样的心理,试着找到一个词来修饰这些动词。
活动二:连词成句
1.根据各小组填入的修饰词,把这三件事用几句话描写成一幅画面。
2.请你加上一些修饰词,再来说一说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完成如下。
活动三:寻句探幽
哪些句子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赋”,记叙一对青年男女,恋爱双方一次“城隅”幽会的一个片段情景;“比”,诗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静女”之美;“兴”,诗章中的男主人公先说我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然后才含蓄委婉地说“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因为喜欢静女,才喜欢“有炜”的“彤管”“洵美且异”的“荑”草,爱屋及乌;四言为主,反复使用了相同的句式,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有助于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章叠句为《诗经》所首创,正因为它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所以广为后世诗歌使用。
(五)互文性阅读——读懂《诗经》文化
《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活动四:找不同
比较《邶风·静女》和《郑风·子衿》的异同。
反思课堂,有三点独特之处:第一,以问题串推进课堂,推动学生思维。本课四个教学环节,都设置了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的问题串。上一个问题的解决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基础和路径,沿着问题解决逐渐走向文本的内核。第二,以深度阅读推进深度解读,推动深度学习。在授新课环节,设置了沉浸式阅读——读懂内容,探究式阅读——读懂人物形象,互文性阅读——读懂《诗经》文化,使文本阅读从浅表逐渐走向内核,最后走向文化,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温度、宽度和深度。第三,以方法指导为引领,推动学科思维的形成。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入闻一多《诗经》阅读方法作为学习方法和学科思维的指导,并贯穿课堂教学。课堂是掌握此种阅读方法的典型案例。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串推进思维的主动运动和纵深运动,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我们可以在教学实例中不断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