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2020-04-20郭欢欢
郭欢欢
【摘要】众所周知,语文是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出现大量雷同现象,面对所给出的作文题目,往往望而生畏,模式化严重。这一现状着实让人担忧。本文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的这一现象,就创新思维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展开探讨。从分析初中生作文出现雷同现象的原因入手,分析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着重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创新思维;初中作文教学;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107-02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社会发展对初中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文教育方面尤为突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很多中学生一提到“作文”二字,往往望而生畏,面对所给出的题目无从下手、无话可说,冥思苦想最后勉强成文。面对这一现象,在写作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创新精神、注重展现个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创新思维与写作教学的关系
思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性反应,借助言语来实现,是在人脑中进行的,它的结果呈现形式、表达和交流是借助以语言材料为基础的言语活动实现的。写作是用书面语言来抒发作者情感、表达所见所感的思维过程。作者头脑中的灵感经过分析加工整理,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写作的过程。所以写作过程离不开思维的运转。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论述。
第一,写作是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写作中,需要准确构思字词的用法以及前后文的逻辑关系。它不是词汇的简单堆砌,在作文时,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改文章等各个方面需要思维的參与。所以写作离不开思维。
第二,创新是写作的支点和源泉。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作文的感情来自于对自我、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在进行写作时,除了具备这些必要的条件,还应该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写作中素材的来源、情感的表达,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学生能够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是创新思维的重点。所以写作离不开创新思维。
而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为了能够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实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与规范性、突出训练的要求,作文常由教师直接命题,学生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写作。这种做法限定了学生的思路,导致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长此以往,势必扼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个性的彰显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二、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不注重写作思维训练,而是简单讲授应试技巧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作文在试卷上的占比高达60%,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行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是为了应试的需要,为作文而作文,把写作看成是敲门砖,一种升学的工具。写作本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生活中点滴灵感的记录。但在应试的背景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讲作文的应试技巧,从选材、立意到文章的谋篇布局,对学生有严格的规定,甚至每一种文体的写作,也给出了特定的写作模板,这是传统写作教学的误区。它没有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学生没有自己的创新,不敢“求异”,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思维训练,一味讲求应试方法,这是学生写作缺乏创新的重要原因。
(二)命题存在随意性,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本着考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则,现在的初中作文训练以命题作文为主。而命题的随意性,也是现阶段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一个好的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贴近社会生活,积极向上,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教师在命题时要有计划性,即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训练效果。同时命题要有启发性,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尽量做到具体、新颖、准确。
比如《感悟人生》或《感悟世界》这个命题,对初中生来说,人生、世界这样的词汇太大,他们的阅历不足,没有真正接触怎能有所感悟。所以,太过宽泛的作文题目在实际写作中学生不好把握。但换成《感悟自然》《感悟生命》这样的命题,就相对容易多了。比如上学路上看到小草破土而出,感悟生命的美好与坚强;看到寒风凛冽中梅花盎然盛开,感悟生命的刚正和高洁……这样的命题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利于学生实际操作。
(三)学生缺乏“有创意的表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受应试作文教育的影响,学生一味追求立意的高度和文字的华丽,面对所给材料往往只能分析表面的观点,缺乏独特见解,素材选取也没有鲜活的人物和事件,缺乏真情实感,甚至是复制满分作文的写法,这样的文章怎么可能有新意呢?初中生本该是展示个性、追求自我的年龄,但是作文教学的僵化,使学生写作没有创意,选材陈旧通俗,缺乏有创意的表达。
三、写作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宏观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使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提升和发展。文章不是字词的随意堆砌,它有词与词、句与句的内在逻辑,是一种思维的创造活动。每一个文字的出现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意义。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找到学生作文创新的兴趣点。在写作时,学生要围绕兴趣展开,激活和利用创造性思维,调动起写作的欲望,达到“我要写”而不是“要我写”的目的,这样才能写出一篇感情真挚、内容丰富的佳作。
(二)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写作是为了表达和交流。作文教学不要限制学生对文体和叙述方法的选择,要鼓励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最能表露自己真实情感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具体来说应加强以下几方面。
1.学生自行选择作文题目
写作教学要尽量放宽对学生的要求。写作就是要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不要对学生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即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杂乱无章,词不达意,也要鼓励他们自由表达,大胆创作。在写作训练时,可以从记日记开始,逐步过渡到不限文体、不限字数的自由创作。当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时,那自然就会乐于表达。
2.在生活中捕捉写作材料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自然,留心周围事物,热爱生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这是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体味生活,感悟人生,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从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
3.广泛阅读,积累写作材料
通过阅读,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广泛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语料库,在不断模仿的过程中有所创新。写作教学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各类读物,利用网络资源查阅资料,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写作教学中运用创新思维的微观策略
(一)逆向思维使作文同中求新
逆向思维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反向思维,即有意识地脱离习惯性的顺向思维,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写作教学时,提倡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可以突破现有思维的束缚。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顺向思维为起点,对事物的某种现象或结论进行反向思考分析,得出新颖独特的理解。这种方法利用人们普遍的逆反心理,给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予以新的视野。任何事物的矛盾对立和外在的人为界定,都是学生利用逆向思维进行写作的依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巧妙利用逆向思维,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反弹琵琶”、打破既定的思维程序,反向来思考问题。逆向思维用于作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重视联想与想象力的训练
联想可以由眼前所见的“此物”联想到不在眼前的“彼物”,甚至想到更廣泛的事物,构成新的意象群,形成新的认识。它能够超越时空的限制,在联想时,可以跨越历史,直通未来,可以走遍世界,走访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想象是根据现实而虚幻出没有的新事物,它是创新的翅膀,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写作教学时,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根据原型的启发,大胆联想,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让思维能够天马行空、自由思考。
(三)注重个性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
写作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在写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就是让学生自己决定写作的内容,想自己所想,写自己想写,说自己所说。用最擅长的语言词汇和写作风格来流畅、通顺、明了地表情达意。不对别人的文章进行大量的模仿,不对所谓的“满分作文”进行生搬硬套,不说套话、假话、空话,不捏造事实来博取阅卷者的同情。写作最重要的是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只有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所以学生在写作时要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
当今世界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要依靠教育。在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今天,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文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写作不仅仅是学生进行遣词造句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思维的过程。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运用创新思维,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写作的现状,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教育界前辈的广泛认可和社会的关注。当今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出现了大量雷同现象,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漪.中学语文教学导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谢志礼.高师写作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刘鸿雁.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思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