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锣舞者:迸发生命之美的农民艺术家
2020-04-20冯慧宁
冯慧宁
铜锣中掺入黄金,木槌敲响金锣起舞。生活在广西百色市田东县作登乡大石山地区的瑶族人从劳动中挖掘舞蹈之美,成为田地里旋转跳跃的舞者。忙于耕耘之时,他们是拿着锄具埋头苦干的农民,静待粮食丰收时,他们是踩着轻盈步伐的民间艺术家。
逢年过节,当地的瑶族人民就会伴着金锣声如痴如狂地跳起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瑶族金锣舞。通过舞蹈宣泄生产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情感,尽情迸发生命的张力和艺术之美。
苦中作乐,为守护粮食丰收而起舞
“南岭无山不成瑶。600多年前,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的瑶族为了躲避战乱和争斗开始从北方向南方地区迁徙。其中,进入到广西境内的瑶族选择迁居到山高险峻的深山老林之中,定居下来。这是广西瑶族人民的历史,同样也是居住在广西百色田东县作登乡梅林村的布努瑶人民的迁徙故事。”一位雪鬓霜鬟的老人家指着面前的大山对我们说道,他就是瑶族金锣舞的国家级传承人阮桂陆。阮桂陆是梅林村的老支书,当我们将录音笔摆在阮桂陆面前时,梅林村的历史和金锣舞的前世今生就开始被他娓娓道来。
梅林村是金锣舞的发源地,艺术来源于生活,金锣舞的形成也离不开梅林村特殊的地势条件。迁徙到梅林村的瑶族人选择定居的地方满是坚硬的石山,人烟稀少,十分缺乏耕地。为了让这来之不易的安家之地上能长出维持生计的粮食,先民们凭借着传统的刀耕火种,在石山的间隙中开凿出梯田,播种开荒。丰收之际,几亩薄田里即将成熟的粮食显得格外珍贵,需要瑶族人们小心守护,时刻警惕着那些来自大山的“盗贼”。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飞禽走兽非常多,猴子会来偷摘玉米,老虎会来踩踏田地,飞鸟也会来安家夺食。为了驱赶偷粮食的鸟兽,布努瑶先民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在田里挥舞着工具驱赶鸟兽,但收效甚微。
在经年累月的尝试中,梅林村的布努瑶先民发现敲击的声音能对飞禽走兽起到很好的震慑驱赶作用,他们从竹竿、铁片、瓦砾、锣等物品中挑选最合适的敲击工具,其中,掺了金子的铜锣发出的声音最为响亮,使用起来也极为称手。自此,从粮食种下到收获的几个月时间里,布努瑶先民在田埂上敲起金锣,保卫粮食。沉闷的日子里,守护粮食的瑶族人集合起来,将敲锣的姿势研究成具有多种形式变化的舞蹈,发展至今金锣舞已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以感谢之心,跳喜庆之舞
回想起金锣舞的曾经,阮桂陆十分感慨。以前梅林村里的每个人都会跳金锣舞。一到大年三十,梅林村的家家户户都会把准备好的猪头和鸡摆在中堂的桌子上,点上三支香、备上三袋纸钱和三杯酒,把埋在粮仓中的金锣取出来,洗干净以后放在桌子中央举行开锣仪式。
家中的长辈会在仪式上对金锣说尽感谢的话语:“金锣呀金锣,感谢你让我们获得丰收。今日是大年夜,邀请你来一同吃年饭,酒足饭饱后,我们再一起跳金锣舞。”在布努瑶人民的眼里,金锣不仅是帮助他们获得丰收的物品,更是充满灵性的伙伴。
每年的年夜饭过后,阮桂陆就会和族人们集合到梅林村的空地上,以一场热闹的金锣舞,开启梅林村大年夜的狂欢。跳金锣舞时的人数不限,多则可上千人同时起舞。人们以固定的表演套路,依序按照“单点锣”“双点锣”“左右抬腿击槌”“背击槌”等八个动作进行表演,由慢到快,周而复始。金锣响起,人们纷纷起舞迎接喜庆,直到尽兴才渐渐散去。
薪火相传,舞出瑶乡未来
但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冲击下,金锣被迫沉寂了下来。梅林村的金锣不再响,舞也跳不欢。自小跟随父辈学习金锣舞的阮桂陆在这些沉寂的日子里默默地接过了金锣舞传承的担子。1985年,阮桂陆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参加了田东县城的文化、民族部门的演出,演出内容就是已经许久未见的金锣舞。热闹欢快的节奏与带着浓郁民族风情的金锣舞瞬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从那以后,田东县民族、文化等部门开始组织民间艺人向村民传授金锣舞,并且组建起梅林瑶族金锣舞艺术团,创造各种机会让村民外出展演。
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到金锣舞,七十多岁的阮桂陆仍然坚持在教学岗位上。在田东县文化馆开办培训班的时候,他需要从梅林村出发,换乘几种交通工具,花费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外出教学。长时间的来回奔波,阮桂陆年迈的身体渐渐吃不消,只能转为在村中教学,并在梅林村教出了一批能为人师的传承人。
在阮桂陆的栽培下,新一任的梅林村村长阮世伯从他的手中稳稳接过了金锣舞传承任务。踏实肯干的阮世伯不仅是梅林村的脱贫致富带头人,也是梅林金锣艺术团的团长。走进阮世伯的家里,还没有来得及装修的新房墙上早已贴满了他与家人、村民外出演出的获奖照片和剪报。这满墙的荣誉都是阮世伯把金锣舞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的显著成果。阮世伯和其他金锣舞传承人一起共同挖掘、重新编排金锣舞的舞蹈套路,并鼓励更多的村民学习金锣舞,加入金锣艺术团。在他的带领下,梅林金锣艺术团多次赴外演出,让外界掀开了瑶族金锣舞的神秘面纱。可见金锣舞不仅给阮世伯及其伙伴们带来了幸福快乐的自豪感,还带来了许多走出大山的机会。贫困的瑶乡人民在行百里路、跳千次舞的过程中,增广了见闻,给瑶乡带来了致富的机会。
当人民富足时,歌舞才会升平。曾经逢年过节时才有时间跳的金锣舞,在阮桂陆和阮世伯师徒二人的努力下,成为了作登乡强身健体的“广场舞”。瑶族金锣舞由梅林村传向作登乡的各个角落,壮族和汉族聚居的村子也纷纷组建起金锣舞团队,向两位阮老师拜师学艺。除此之外,梅林小学也成为了瑶族金锣舞的重要传承基地。为了让瑶乡的孩子们也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梅林小学的教师和金锣舞的传承人着手对金锣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金锣舞更具少年的动感与活力,开始作为学校的选修课在学生中推广,让金锣舞实现了真正的薪火相传。
当我们离开梅林瑶山的时候,田地里远远传来的那些驱赶鸟兽的金锣声和瑶歌听起来是那么的悦耳。这是布努瑶先民在艰苦的日子里尋找到的生活乐趣,他们把敲锣创造成金锣舞,而梅林村两代村长在脱贫的道路上把责任扛在肩膀,让金锣舞以传承的方式走出了大山,并让瑶乡儿女在安稳富足的前景里,将民族传统装进了心底。
金锣一响,狂欢不散,传承不灭。金锣舞让布努瑶人民成为了大石山区里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自豪的民间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