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微课的制作及其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2020-04-20徐传广

时代汽车 2020年3期
关键词:应用建议微课制作一体化教学

徐传广

摘 要: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普遍运用,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什么是微课,分析了微课制作的一般流程、常用方式及工具,并提出了微课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关键词:微课制作;一体化教学;应用建议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辅助形式应运而生,并在教育行业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教学领域探讨的热点。2017年9月,人社部教材办举办了技工院校公共课及专业课微课比赛,这有力促进了技工院校微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本文结合个人微课培训、比赛的相关经验,以及在技工教育汽车类专业的教学和微课制作实践,浅谈微课的制作及其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2 什么是微课

微课一般是一段时长在10分钟以内且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它按照学习者的注意力模式和在线学习技术要求,选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进行设计,具有设计性、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等特征,用以支持当今网络时代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和网络教研方式。

3 微课的制作

3.1 微课制作的一般流程

微课制作的主要生产成品为视频,视频的制作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制作前期准备。主要准备声音、视频等录制工具,考虑声音如何清晰的录入、画面如何清晰的呈现。第二步:选题构思设计。完成微课的选题、构思及脚本设计,此步骤是整个流程的灵魂。第三步:素材搜集制作。这一步要根据选题构思设计,大量搜集制作视频、图片、文本以及动画等素材。第四步:后期整合剪辑。对上一步搜集制作的素材,利用剪辑软件进行合成、渲染。

3.2 微课制作的常用方式

微课作为一种高效、快捷传递知识的载体,制作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制作者找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并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制作微课的关键点。微课强调丰富的媒体化和知识点的串接,在制作前就必须思考好微课的制作方式,从而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微课。在教学中我们较为常用且简单高效的方式有三种:录屏法、拍摄法、混合法。

3.2.1 录屏法

录屏法是微课制作中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制作者在熟悉内容的前提下,通常情况下在短时间内就能独立完成视频的录制及输出。这种方法通常利用录屏软件对电脑、手机、平板的显示器所显示的内容进行录制,录制过程中可以调节录制画面范围和系统声效有无。其中,PPT录制是录屏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使用PowerPoint作为教學内容的呈现载体,使用录屏软件录制其演示过程,优点是操作简单、画面清晰,可以充分发挥PowerPoint的优势,添加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源和动感的动画效果,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3.2.2 拍摄法

拍摄法是通过拍照、摄像设备拍摄教师讲解内容、操作演示等真实内容并输出视频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手机、摄像机、单反相机以及固定装置对准手写、技能操作场景进行拍摄。拍摄法的优点是可以清楚的表达教师操作的现场,让学习者在看视频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效果较好。但拍摄法较录屏法制作过程难度大一些,通常要考虑光线、声音、场景布置、录制设备选用及操作等诸多因素。

3.2.3 混合式制作法

混合式制作法指利用以上两种方法制作、编辑、合成微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多种画面的混合编辑和叠加,微课表现形式多样。混合式制作法的优点,一是可以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例如在微课中加入幻灯片导航页的录制视频或图片,发挥幻灯片丰富的图文及动画效果,可以提高微课的条理性和质感。二是弥补单一制作方法的不足,混合式制作法可以实现教师讲解、技能操作、幻灯片演示、数据对比等多种素材的同镜,增加视听维度,使学习者获取更多资讯内容。但同样,混合式制作法的难度也比较大,在熟练掌握录屏法和拍摄法的基础上还要有较强的后期剪辑、处理能力,如画中画、视频过渡、声效统一等技能的运用。

3.3 微课制作的常用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对微课这种多种资源合成品来说工具的选择及使用尤为重要。制作微课的工具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在这些工具的选择中应考虑到输出微课的质量效果及制作者的制作能力,只有正确的选择和应用工具,加以熟练的制作技术才可以制作出满意的微课视频。

3.3.1 硬件工具

制作微课常用的硬件工具有拍摄设备和录屏、剪辑设备。

拍摄设备主要有手机、摄像机、DV摄像机、单反相机,其中手机是现在触手可及、容易操作的拍摄设备,而且具有丰富的操作菜单,可以拍出效果较好的画面。摄像机和DV机是拍摄视频的专用设备,综合性能较好,尤其在变焦、自动追焦方面优势明显。单反相机做为专业的拍照设备,感光性能优秀,可以较好的体现出现场真实色彩,视频质量较高。但从拍摄画面质感来看,以上设备排序应该是摄像机>>DV>单反相机>手机。

录屏、剪辑设备主要是电脑和手机等移动终端,电脑是录屏以及剪辑的主要设备,其强大的处理和显示性能是其他移动终端不能匹敌的。但随着以手机和平板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发展,其综合性能逐步提高,便携性和易操作性优势明显,移动终端的拍摄、录屏及剪辑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的兴起,就体现了移动终端和微课视频相结合的发展优势。

3.3.2 软件工具

制作微课常用的软件工具可分为素材处理类、录屏类和视频剪辑类。

素材处理类软件是指能将图片、动画、SmartArt、文字、图标等进行处理和整合,让微课录制的效果更加生动、活泼的软件。powerpoint是实际制作中最常用的软件,此软件应用广泛且熟练度较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微软和金山都有powerpoint的移动APP,使得课件播放及演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同时结合手机录屏功能可以使移动终端微课的制作更加便捷高效。动画制作常用到的软件有皮影客和优芽互动电影,这两个软件简单、易学,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增强微课视频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如果要求图片等素材的效果更多样化也可以使用photoshop图片处理、GIF动画录制工具、VideoScribe手绘动画视频等软件。

录屏类软件的功能是对电脑或其他显示设备的播放界面进行全屏或局部的录制。如今不管是电脑端还是移动端,录屏软件种类都非常丰富。电脑端可以使用集成在powerpoint中的录屏功能或windows系统内置录屏功能,此外还可以下载使用Camtasia、Bandicam、Ocam、EV录屏等电脑端录屏软件。

视频剪辑类软件是将录屏或拍摄的视频进行整合、剪辑,给视频配加录音、字幕内容,最后可以渲染出视频的软件。功能最强大、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 TechSmith 公司出品的Camtasia Studio,此软件可以方便地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和配音、视频的剪辑和过场动画、添加说明字幕和水印、制作视频封面和菜单、视频压缩和播放。爱剪辑是国内剪辑软件的优秀代表,它的功能需求与审美特点根据中国人的使用习惯进行设计定位,剪辑功能易用、全面。除此之外电脑端功能比较全面的剪辑软件还有会声会影、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等。

4 微课在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建议

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对于技工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一体化教学可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微课恰是体现这一主体性的有效载体。它不仅能够针对学生基础良莠不齐的情况,为学生提供直观易懂的学习素材,而且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弥补学生观察教师实操所面临的空间位置以及课后学习的局限性,通过微课的学习,能更清晰细致地了解操作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一体化教学中运用微课时,给予以下建议:

4.1 微课要“微”

微课一般围绕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将其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它具有知识点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整个微课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不要有过多的铺垫和渲染,尽量使重点突出、短小精悍,方便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4.2 微课还是“课”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不但要包含教學视频和教学设计,还应提供教学演示课件、教学案例素材,以及与其配套的工作页等教与学的资源。这样,既可以提供给学习者进行泛在学习,也可以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

4.3 微课要“适得其所”

微课需要通过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它便捷高效的特点,最大程度的发挥它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工具将微课资源推送给学生,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手机、 PDA等现代通讯终端随时随地接收并学习微课内容。

5 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育辅助形式,能更好的体现学习者中心理念,是信息化教学进程中的必由之路。更重要的是以微课作为打开多样化教学的大门,让教师学会如何更好的搜集和整合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打造高效课堂。微课制作的目的是应用,应该基于学情分析,有针对性的利用简单快捷的方式制作出学习者感兴趣、易学习的微课内容。目前微课应从微课大赛向学科系统化应用转变,应从重视制作向重视内容设计转变,不要过于追求视听效果而忽略了微课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有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教育技术教程—教育信息化时代的教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胡铁生.微课设计的六种实用技巧[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12).

[3]郑小军.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

猜你喜欢

应用建议微课制作一体化教学
基于HTML5的视频监控微课设计浅析
浅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几大关键点
机修钳工专业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探索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渗透与实践
基于技工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方法的思考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提高钳工实习教学质量的探索
企业报告向整合报告过渡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浅谈多媒体课件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