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认证背景下成都大学川汽工业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究

2020-04-20王小龙孙付春康小鹏王辉

时代汽车 2020年1期
关键词:专业认证

王小龙 孙付春 康小鹏 王辉

摘 要:高校工程专业认证旨在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助力人才培养质量进入国际一流方阵。川汽工业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聚焦成都大学“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办学定位,在联合培养、实习就业、科技合作、团队建设和产学研发领域全面合作,创新性的提出订单式、项目式、科研反哺式的育人模式,遵循人才培养目标能力达成矩阵,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业认证;川汽工业;省级实践基地;人才质量

2016年6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通过认证的工程专业,学位得到《华盛顿协议》组织认可,极大提高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1]。根据认证体系,高校实验实训硬件建设条件,每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情况是认证通过的关键指标点。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多渠道整合企业资源构建全方位协同育人新机制,利用“互联网+教育”思维,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建设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的省级实践育人平台,充分发挥企业科技转化优势,激发企业将优秀科技资源转变成教育元素活力,支持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与高校共建实验室、共建产学研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实习过程实现全周期动态管理,主动担当作为,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实践育人新机制[2]。

川汽工业省级实践教育基地以校企深度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高水平城市型综合大学办学定位,聚焦“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的办学特色,充分共享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四川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中心、车辆工程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与四川汽车工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共享融合的省级实践教育基地[3]。

1 管理模式

1.1 组织架构

为保证省级实践基地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成立工程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在分管教学工作校长的领导下,施行垂直化管理,开展实践教学领导工作。

(1)成立工程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分管教学工作校长任组长,其余人员由教务处、科研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机械工程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学生处选定。负责校企联合实验室、省级实践基地和国家级实践平台的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监管。

(2)成立支部对接党建引领工作组。由机械工程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组长,川汽工业工会主席任副组长,行业专家、校内副高及以上教师组成,发挥党建提高企业生产力、科学引领教育教学的重要使命。

(3)成立实践教育基地工作小组。川汽工业人力资源总监为组长,车辆工程系主任为副组长,其余专业技术人员由高校教师、企业高级工程师组成,负责具体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校企联合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等环节。

1.2 管理思路

(1)研究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2)建立有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机制,学生所修学分一部分在企业实践中修得,由企业工程师参与成绩评定。

(3)指导完善教师考核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要以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为主,优先聘任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教师晋升时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

2 合作范围

2.1 联合培养

根据校企双方发展需要,双方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的实施,联合培养适于企业需求的中高端应用型人才。

2.2 实习就业

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川汽工业及其关联企业实习和就业。学生到川汽及其关联企业相关岗位顶岗实训(实习),达到学生接受企业文化、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目的。

2.3 科技合作

基地双方充分实现人力、设备、技术、市场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共同开展项目合作研发、新产品研发和政府项目申报等工作。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并对成果进行推广。科研成果反哺课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 团队建设

成都大学选派专业教师及科研人员参与川汽工业科研项目预研、开发和学术研讨,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践教学水平以及服务企业能力;企业选派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协助成都大学构建应用型教学团队。成都大学根据企业需求对在职员工进行管理、技术等方面培训和提升。

2.5 产学研发

省级实践教育基地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及时对能力标准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深度研讨。

3 运行模式

执行专业人才培养大纲,按照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推进实践教学工作。大一新生在实践基地安排《专业认知实习》,启迪专业爱好,激发学习主动力。大二学年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绘图、力学计算和工程软件的使用能力,引入企业实际课题,培养初步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大三学年通过专业设计软件、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知识积累由发散过渡到集中,具备一定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大四学年,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习》、《方向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联合科研攻关等环节,综合应用计算机编程工具、工程制图知识、有限元分析软件等工具,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4]。

(1)以专业认证为纲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践题目来自企业真实试制生产环境,以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为检验标准,整个实践教育环节从选题、方案设计、工程实现、产品试制都做到闭环控制。

(2)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开展校企联合攻关,秉承双赢机制,做到可持續发展。川汽工业省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以来,解决了车门关闭声音轻薄,车门无厚重感的问题,车身左右纵梁焊接累积误差的消除方法。

(3)党建为引领,校企双方开展了篮球赛,足球赛等运动,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4)根据企业人才需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5)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中高校的智力优势,为企业在职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

4 人才培养矩阵设计

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目标1:能适应汽车产业的相关技术发展,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能对复杂工程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參与解决方案效果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案。

培养目标2:了解汽车行业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能力,运用科学方法和观点并使用现代工具从事汽车产品及系统的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验/测试、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3: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组织、协调、管理能力,能正确认识在项目团队中的角色定位,胜任汽车相关行业的工作,具有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国际视野。

培养目标4:具备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在从事专业相关活动过程中,能够全面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

学生毕业时需要达到毕业要求13项,其中实践环节支撑的毕业要求如下:

毕业要求3:在考虑安全与健康、法律法规与相关标准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制约因素的前提下,能够对整车、底盘系统和动力系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基于特定要求设计汽车关键产品及零部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设计产品符合汽车技术发展前沿。

毕业要求4:能应用正确的工具和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解,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提出方案,理论设计,实验验证与优化设计,具有从单一的理论设计过渡到试制试验设计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毕业要求5:掌握现代企业产品设计方法,应用正向计算建模设计,能够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预测。包括效益预测,使用寿命预测。具备前瞻性的设计思想,在质量可靠性,一致性,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方面超越同类竞品。

毕业要求8:了解机动车安全生产技术条例、汽车技术相关国家标准,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条例。

毕业要求10:掌握一门外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机械工程领域的外文文献,具备国际化视野,具有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5]。

5 人才培养效果和特色

根据国家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矩阵,人才培养效果和特色有:

(1)校企协同创新共建联合培养机制,与行业、产业精准对接,打造校外实训平台,共同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学生深入理解现代企业特点及文化,熟悉通用机械汽车等产品制造生产流程、管理技术体系。

(2)符合新时代专业认证总要求,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纲领,在实践环节中不断达成指标点[6]。从企业真实工程问题出发,开展联合攻关,科研反哺教学。

(3)以学科竞赛、专业技能认证为载体,打造课外科技平台,培养卓越创新人才。开展国际主要二维、三维建模、有限元工程软件的原厂认证,构建课外科技平台,在学生工程实践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7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25项。学生取得CAD职业资质认证180余人次,公开发表论文6篇,授权专利23项。

参考文献:

[1]杨宇成,周树锋,肖美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毕业要求评价体系的探索——以华侨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9,6(04),81-84.

[2]王林鸿,田青云.基于专业认证的机制专业“卓越计划”实践教学探究[J]. 内燃机与配件, 2019, (22),269-272.

[3]孙付春,彭建设.成都学院机械类专业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26(8):67-69.

[4]王小龙,孙付春.面向卓越计划的车辆工程实践平台开放机制的研究与探索[J]. 机械工程师, 2014(11):25-27.

[5]孙丰云,任科法,孙付春.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学情分析研究——以成都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1).

[6]肖小琼,于曦.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学生工作课程化模式思考[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6,30(05):96-101.

猜你喜欢

专业认证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机械基础实验课程改革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专业认证视域下信息类高校人才培养探索
关于高等学校专业认证的研究综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
关于高校工程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反思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