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2020-04-20冯旭丹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以感受、体验、表演歌曲为主,把歌唱的各项元素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中轻松愉快地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因此,在歌唱教学设计时,必须在知识技能与审美体验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之中。
【关键词】小学;歌唱教学;审美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150-01
【本文著录格式】冯旭丹.小学歌唱教学中的审美体验[J].北方音乐,2020,02(04):150,173.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都要体现这一基本理念。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歌唱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学唱歌曲,怎样让学生真正地爱上音乐、爱上音乐课呢?我尝试利用音乐的基本元素为基点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也获得了歌曲美感的体验。
音乐元素,顾名思义,指的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包括音色、音高、力度、速度、节奏、旋律等。掌握音乐的基本元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体会音乐,还能使学生获得对音乐的情感共鸣。
一、以节奏元素为基点,欣赏歌曲的节奏之美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它和旋律构成了音乐的两个基本成分,相互依托,相辅相成。没有节奏就相当于音乐没有“灵魂”,只有节奏才能把音乐组合起来,从而使我们欣赏到音乐的美。节奏好比音乐的“骨架”,每首歌曲都有它的“骨架”,节奏赋予了歌曲特有的风格、韵味。
例如,我在教唱《种太阳》《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吧》这些歌曲的时候,会让学生找出特性节奏,即附点节奏。然后我跟学生一起玩节奏接力的游戏,一起去感受歌曲的附点节奏。在学生熟悉了这些节奏之后,让他们作比较,去掉附点节奏后再演唱一遍,并说一说感受。如此一来,学生对这个附点节奏就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并能体会到附点在歌曲中所起的“点睛”作用。而这样的节奏一旦在学生心中定了型,在演唱时,学生的歌声就会从原来的怕出错、不敢唱转变成充满自信。
二、以节拍元素为基点,体会歌曲的立意之美
节拍指相同时值的强拍与弱拍有规律地、周期性的反复。在音乐中,强弱的变化最能体现出音乐的情感特性,它是处理音乐的关键所在,是最能表现乐感的关键因素。我们知道;二拍子强弱的对比较强,一般多表现进行曲或欢快的乐曲,三拍子歌曲流畅和灵活,可以表现出音乐的舞蹈性特点;四拍子宽广、稳重,叙述性比较强。每首歌曲都有自己的节拍,当曲作者在作曲前确定一首歌曲的节拍时,其实已向我们展示了最初的立意。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歌曲的立意之美?比如欣赏《小白船》这首歌曲时,有个学生说:“应该像小船一样摇摇晃晃的感觉”“第一拍应该稍微强一点点,但是整首歌曲应该是抒情的。”学生體会到了三拍子表现的意境,在演唱歌曲时,歌曲的情绪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歌声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三拍子歌曲的不同情绪和意境,我又让学生复习了《红蜻蜓》和《小纸船》,并让学生思考这两首三拍子歌曲表现的是怎样的画面?有的说好像云在风中漂浮着;有的说海水一浪接一浪,船也跟着摇摆起来了等。学生的回答虽不是很完美,但他们已能初步体会到三拍子的特点。
三、以旋律元素为基点,回味歌曲的内涵之美
不同的音高按节奏和谐有序地排列,组合成了起伏的旋律,赋予了歌曲活的灵魂。因此,只有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音高,才能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情绪,感受音乐的内涵,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高年级学生对音高把握相对要强一些,我常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为了加深他们对歌曲的印象,让学生接触不同程度的旋律音高。学生不仅巩固了歌曲,在识谱视唱过程中也感受着旋律的优美。
例如,在二年级的复习课上,我先给学生两条旋律,让学生自己识谱视唱,猜猜是哪两首歌曲。由于旋律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能唱准旋律,因此也猜出了歌名《母鸡叫咯咯》和《两只老虎》。部分学生听了周围同学的哼唱之后,也自信地唱了起来。唱后,我又让学生画出第一条旋律的旋律线,通过画线条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第二句比第一句的线条要高,因此,很形象地感受到第二句比第一句的情绪也要高。
歌曲旋律有易有难,当旋律中两音之间音程跨度较大或出现几个乐句音高接近时,掌握音准就要难一些。低年级学生对音高还不是很敏感,因此,他们常常辨别不出音高的变化。作为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旋律的音高变化,更应该让学生在起伏的旋律中获得审美的体验。
四、以音色元素为基点,感受歌曲的声音之美
在歌唱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怎样的声音去演唱歌曲,用怎样的音色去诠释歌曲情感,这应该是歌唱教学的重点。在美术作品中,人们能够瞬间感受到色彩的变化,明亮或暗淡,清晰或模糊。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同样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独特的音色表现安静或活泼、悲伤或喜悦的声音。在演唱中,音色的变化可以改变歌曲的形象。但是,在高年级的歌曲教学中,我发现至少要2个课时以上,才能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如学习歌曲《小鸟,小鸟》时,我用变化的音色演唱,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怎样的两只小鸟。第一种我用了甜美、可爱的音色演唱,学生说是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鸟;第二种我用了浑厚的音色演唱,学生很快就感觉到是凶猛的老鹰。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歌曲去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去演唱。又如《小白船》,在初学时,学生习惯用没有表情的声音演唱,因此学生体会不到歌曲的形象。在巩固时,我让学生通过音色对比说说歌曲的不同形象,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音色在表现歌曲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五、以风格元素为基点,展现歌曲的意境之美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配合音乐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且值得推广的方法。不管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的同学,通过身体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集体舞等音乐表演手段与方法,展现歌曲的意境,体验音乐中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情绪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在动作表现中也能加深对美的体验。事实上,歌曲、舞蹈和语言的结合,在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早就存在,古代的“歌舞乐三位一体”就说明了一切,而现今的音乐教学中这一点就更显重要。
例如,学习《金孔雀轻轻跳》时,我在学生面前跳起了傣族舞,边跳边说:“你们能说说老师跳的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吗?”接着,我又顺势介绍了傣族的风土人情,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学唱的过程中,我也让他们边唱边跳,在唱唱跳跳中,学生不仅释放了内心的情感,也感受到了傣族音乐的美。学习其他民族的歌曲时,我也常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跟我一起跳蒙古族舞、藏族舞、维吾尔族舞、彝族舞等。孩子们手舞足蹈,不仅学会了歌曲,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一个个不同风格的舞蹈中感受到了不同的情境,体验到了不同的美。
只有掌握一定的音乐元素,才能具备感知、表现、鉴赏、创造音乐的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学生音乐实践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歌唱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音乐元素作为支撑,这是音乐审美活动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素养。在以往的教学中,音乐课往往从解决歌唱发声开始,过于强调歌曲音准的练习和难点的处理等,但学生并没有在歌曲中获得审美的体验。而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又偏向歌曲情感的表达,淡化音乐知识和技能。两种极端都破坏了知识技能与情感体验之间的平衡点。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更加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地闻乐而动,体会到音乐审美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