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民院普通类专业艺术课程中音乐课程设置的研究
2020-04-20赵学武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是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的音乐艺术的选修课程,是高等学校的一门拓展性的选修课程。本文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公共音乐课程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调查、访谈、查阅文献等方式,分析公共音乐课程设置的现状、问题,并分析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公共音乐课程;选修课程;音乐;大学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119-02
【本文著录格式】赵学武.关于甘民院普通类专业艺术课程中音乐课程设置的研究——(系列论文三)原因与对策[J].北方音乐,2020,02(04):119-120.
一、甘民院公共类艺术课程中音乐课程设置现状的原因分析
甘民院目前公共艺术类课程主要由音乐、美术、体育三个院系及部分其他专业院系承担,其中公共音乐类课程主要由音乐舞蹈系专业教师承担。因为学校目前是三学期制,而公共类音乐课程作为通识2模块,主要是安排在第三学期,也就是夏学期集中开课。夏学期开始的前两周由校内教师集中授课,后两周由校内教师和外聘专家同时授课。
(一)管理制度方面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学院在制度管理方面,虽有课程设置方案和相关规定,但都较为笼统,没有针对性,更没有关于艺术课程的监督体系;无具体指导原则,没有审核环节,从而导致教师开课乱象丛生,对教师能不能开课,有没有专业的限制,适不适合教授该课程,各个系部同样没有建立完整课程规划体系,很多学院的管理制度没有很好地落实。目前,所开新课几乎没有任何可遵循的原则,没有详细的课程规划,想开什么课程就开什么课程,没有一个总体布局,没有以学生为本,更不去研究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课程。
(二)教师方面
甘民院公共音乐课程从1995年开设至今,虽课程类型不断增多,选修课程包括“中外音乐鉴赏”“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等,但在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还普遍存在着问题,其中师资难题成为最大瓶颈。“按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1],显然学校很难达到这一要求。此外,所开课程缺少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介绍、教案、教学规划,甚至连必须的教具都不具备,有些课程名称较为随意,没有准确的规范。课程门类不齐全,缺乏学科性、知识性、系统性,有些课程存在没有教材的囧境,而且课程讲话授模式单一,内容乏味。虽然当下已有很多门课程在开设,但大多是以西方音乐为主的欣赏性课程,而且授课模式还是单一的传统讲授模式。对于地处特殊位置的高校来说,显然是不全面的、不因地制宜的、不能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教学模式。
(三)学生方面
课程安排太过密集,学生没有时间去查阅文献、聆听音乐、感受艺术,所以,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公选课集中在夏学期,因为每位学生毕业时要完成7-9学分,所以,每学期至少要3左右,所以每天天要上至少3大节课,并且持续四周时间,导致每天都有大量的课程。由于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集中的授课,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消化课堂知识,结果就是疲于应付,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开小差,完不成作業,听不懂课程,再严重就是旷课不来。艺术类课程很多是需要时间积累的,需要长时间聆听和感受的,课堂上只是给学生一个方法、一个思路、一个案例,去引导学生课后如何去积累艺术、积累听觉、积累知识,最后达到感同身受,这都是需要时间的。
(四)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的结果对于一门课程来说,直接关系到该门课程的授课效果,也是评价学生对于已学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学评价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方式也是值得注意的,如何确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对于公共音乐选修课程非常关键。目前,就学院的公共音乐选修课程来说,教学评价模式较为单一,就笔者所了解,目前90%的公共艺术课程几乎都是笔试。对于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显然学生不能大段背诵,只能借助搜索工具去抄袭,生搬硬套。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对于课程没有任何的感受,因此完全没有任何的效果,
二、甘民院公共类艺术课程中音乐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学院的要制度详细教学管理与指导性文件
“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学管理制度是一所高校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式,它能够有效地约束和规范教学中的很多方面。据笔者调查,就目前通识2课程即公共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学院的相关制度和文件较为粗略,没有实际的指导作用,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而且没有一项专门的只针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详细的指导性的文件。说到底,还是不重视公共艺术教育,不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建议针对公共音乐课程要有专门的文件,尤其是对教学系部的责任要做出明确要求,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教师教学规范、课程开设规范等。要做成精品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民族高校的品牌,就必须立足于藏区加大投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
(二)教学系部要制定具体艺术课程规定
学院对于公共艺术课程的管理模式是教务处-教学系-教研室三级模式,其中后两级主要在教学系部,且教学系部是课程设置方案的最终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教学系部必须紧紧围绕学院的相关制度,制定系部的公共音乐教育管理规范。针对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学生培养目标,最终确定开设怎样的课程,要有详细的指导意见和要求,如课程要具备普及性、示范性、有乐趣,要有具体的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和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和教具。针对不同水平、不同专业的艺术专业教师,如何确定其能胜任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要有具体的条件和限制,而不是为了锻炼教师的教学水平,把学生当实验品,伤害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教研室而言,似乎也没有发挥其作用。对于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执行情况、教学后的效果、学生的反馈,也没有任何的反应。这就要求系部要加强对教研室的管理和要求。
(三)教师应该提升专业能力、丰富教学手段、教学内容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但也不容忽视,它关乎到课程各个环节的实施是否能顺利进行。传统的教学手段就是口说、板书、动作展示,而现在的教学手段应该是多方位的,借助网络信息、多媒体、电子设备甚至是智能机器人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教学手段,而且要很熟悉、很熟练地运用,与课程各环节融为一体。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部分,是整个教学的主干,所以,课程内容的是否充实、丰富、多样,直接关系到教学结果,课程的内容不仅要生动、有趣,还要有知识的教授。尤其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来说,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要非常广,可能要涉及一些其他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四)加强学生管理,创造学习资源
关于学生的管理问题由来已久,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做过学生工作的教师都很清楚,管理学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公共音乐课程这样不同专业、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学生,管理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学生内心,挖掘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积极应对,结果一定会有所改变。作为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学生临时的直接管理者,必须要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去严格管理。学生之所以会有如此散漫甚至不懈的心态,很多时候都是教师的管理松散造成的。“课堂大于天”,必须守住课堂纪律这一底线,吸引学生的永远是有趣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授课魅力、丰富的教学手段,而不是松散的管理和放任学生的自由。
当然,除了加强学生管理之外,还要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多创造艺术音乐欣赏和学习条件。加强校园的艺术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周末的艺术、音乐文化活动,多增加一些艺术活动的场所。社团要发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定期举办公开的演出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这样多方位的、立体式的环境中,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就会不断提升。加强对大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让活動课程真正地活动起来,尤其是艺术类活动课程,让学生真参与、真活动、真感受。
(五)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的最后一项,也是检验课程教学的最终效果是否理想,是否达到该课程最初的教学目标。目前较为单一的教学评价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写论文、写心得、问答题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学评价。对于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根本不会思考,只是一股脑地抄袭。随着电子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普及,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片段化的信息学习是当下学生的普遍现象。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得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表现甚至是创造,必须要亲身体验,虽然这样的考核方式持续时间长,但从效果来看明显有提升。
艺术教育不仅是“艺”的教育,更是通过“艺”的教育达到“礼”的程度。人才的培养是要良性循环的,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就是明天基层教育系统的人民教师。那么,今天培养的学生艺术素养的综合能力,就是明天基层人民教师的综合艺术素养。这不仅关系到这一代人的艺术教育,也关系到下一代人的艺术教育。所以,艺术教育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周星,郭必恒.中国艺术教育报告(2012-2014)[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赵学武(1984—),男,汉族,内蒙古,硕士研究生,201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同年进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任教,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与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