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
2020-04-20马堃杰
【摘要】19世纪,钢琴已经从众多乐器中脱颖而出,随之而来的是众多的钢琴演奏家也浮现在人们的眼前。李斯特是众多钢琴家的代表之一,他一生创作的作品体裁繁多,包括清歌剧、交响乐、声乐曲,但数量最多的还是钢琴曲。同时,他还率先举办了钢琴独奏会,开创了背谱演奏的先河,为钢琴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帕格尼尼的作品改编成练习曲,炫丽地展现给了世人,这套改编曲在钢琴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颇受大家的喜爱,堪称经久不衰的作品。本文将从李斯特生平及主要作品的风格内涵进行概述和对《帕格尼尼练习曲》特别是《钟》的音乐表现、技巧方法以及练习方法等进行分析和概述。
【关键词】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改编曲;炫技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68-02
【本文著录格式】马堃杰.浅析李斯特帕格尼尼练习曲——《钟》[J].北方音乐,2020,02(04):68-69.
一、李斯特的音乐风格特征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音乐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比较激进,性格热情,爱好广泛;他强调文学要与音乐的表现产生内在的联系,但他不主张通过音乐去表现具体的细节,而是更加注重整体的概括和整个情感的把控,所以李斯特的风格与肖邦的风格截然不同,肖邦的作品虽然也有气势磅礴的部分,但在表现的方式上与李斯特截然不同的。肖邦总的来说还是对细节的专注度更加注重,肖邦的作品总是在一条简单的旋律或者是在其中几个音符上表现出他的优雅大气豪迈,常常以叙事型的走句,缓缓地将听众的心牵动过来,与他的作品产生巨大的共鸣。而李斯特深知观众期盼他疯狂般的演奏,所以在创作方面便以突出演奏技巧为主,这样同时也满足了自己对高深作品的驾驭感和对观众们的征服欲。李斯特以八度、大跳、快速的音阶跑动为基础,炫技性地表现出他的辉煌大气。有人认为李斯特的作品技巧炫丽,内容肤浅,但他不愧是位伟大的音乐革新家,因为李斯特极力反对创作中的循规蹈矩,在钢琴创作中大胆运用新的和声规则,打破传统,在钢琴演奏上更是增添了不少之前从未有过的技术难度,这一切使李斯特的创作几乎处于浪漫主义风格的边缘,甚至更具有后来的印象主义特征。
二、李斯特在音乐上的贡献及影响
贡献影响一:标题音乐。李斯特在演奏和写作上发展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即标题音乐,标题性音乐的原则是李斯特对所创曲目总的风格概述,意在使听众欣赏作品时,能通过标题的意思更好地帮助听众们对作品的理解。李斯特首创了交响诗的体裁,将交响曲的四个乐章浓缩在一起而成为更自由的单乐章交响音乐形式。他在1848-1858年的10年中写了12首交响诗,连同晚年所作《从摇篮到坟墓》共13首,这些作品都是单乐章的标题音乐。
贡献影响二:炫技手法。李斯特受到了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影响,励志想在钢琴上也有同样的造诣,于是发展成了19世纪音乐会上炫技型演奏手法的风格,给很多后来的钢琴家们在演奏上增添了不小的挑战。
贡献影响三:演奏方式。李斯特是單独举行个人音乐会的第一位钢琴家,并将这种方式称为独奏。他开创了在音乐会表演时背谱的先河,这都直接影响到钢琴演奏的发展和趋势。
三、帕格尼尼练习曲《钟》的曲式和音乐内涵的简要分析
《钟》是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中最著名、最炫技的一首经典作品。其主体结构为三段式,运用多次的主题重复和变奏,所以也具有变奏曲和回旋曲的特征。
(一)前奏
#g小调,6/8拍,前四小节左右手交替弹奏八度,音色清脆,力度变化由P到渐落,模仿钟声在远处回荡,给人空旷的遐想空间。
(二)呈示段
从第5-21小节,乐段开始主题一出现该段为平行乐段,平行乐段中的重复结构有助于加深主题印象。两个乐段同样在高音区运用不同的主题变奏手法变奏出不同节奏的钟声。
第5-13小节为第一乐段乐段开始就标明右手主题旋律全部由短小的十六分音符构成,并且用跳音演奏,左手以短巧的滑音带过,整体感觉较为轻快,犹如清晨教堂里传出的清脆悦耳的钟声,感觉出非常安静、协和的气氛。
第14-21小节为第二乐段,主题旋律加入装饰音进行变奏,在高音区的弹奏更加接近对钟声的模仿。左手将原来的滑音变成跳音,使音乐色彩更加明亮,更能逼真地奏出小钟的鸣响。第二乐段与第一乐段形成一个小的对比,而且该段的和声终止式为k46——D7——T变得极难,听觉上更加炫丽、丰富。
第一乐段第22-30小节,乐段开头引入新的主题,该乐段可分为三个乐句。3个乐句都在离调模进,使音乐的走向开始有了起伏和对比。第二、三、四乐段每个乐段都在变奏,通过轮指的方式,声部交替方式和变奏加花形成辉煌、华丽的乐段。
(三)再现段
第62-103小节,同样运用变奏手法再现呈示段,体现出回旋曲的特征。
(四)结尾
第104-148小节,速度更快些,乐曲运用舞曲的体裁特点把全曲推向高潮。大量和弦的使用和强烈的力度对比营造出所有钟声撞击出的浑厚声响,最后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钟》的技术难点与练习的正确方法简析
(一)《钟》的演奏技术难点简析
首先,《钟》这首练习曲是一首小提琴改编曲,而且表现上主要是以模仿钟声为核心,并且通过各种变奏加花加上高难度大跳构成一条极为炫技的练习曲。
技术难点一:大跳。短短的前奏(模仿远方传来的铃铛声)过后,大跳就随之而来,高声部一直保持属音#d不变,然后低声部以旋律的方式与高声部#d音形成大跳音程。难点在于在快速的大跳过程中我们既要突出低声部的旋律线条和音乐走向,而且在快速的大跳中,还要保持高声部#d音的音色音量的统一,在演奏过程中如果没有正确的练习方式,我们一直在高频率的大跳过程中手型就会变形,这样既影响了每一个触键音的质量而且会导致引起小臂乃至大臂的挥动,这样会使在弹奏过程中变得很吃力,直接导致乐曲的完整性。
技术难点二:音色。高声部#d音是用来模仿清脆空灵的铃铛声,而且最高音#d音要在音色上保持统一。很多人在弹奏时将会把最高音弹得“很死”“很硬”。再加上以很快的速度演奏的话,那么要想将音色保持统一又要做到“轻快”“活泼”那会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技术难点三:音量。因为最高音主要是用来作为气氛烘托,达到理想意境的一种背景的出现,它并不是旋律,所以我们在快速地弹奏大跳时,既要做到音色一致还要让最高音的音量保持一致,这样才会带领听众进入最佳的听觉感受,才能够身临其境的更加专注的欣赏低音区的旋律线条,假如高声部音量,音色控制不好,将会给曲子的精彩炫技上大打折扣。如果单方面控制音色或音量的效果还算容易,但如果要在快速的进行中还要同时注意音色音量的控制,会对演奏者造成非常大的挑战。
技术难点四:准确性。这首练习曲包含了大跳、轮指等非常高难度的技术,虽然很炫技听觉上很华丽辉煌,但一旦在演奏時准确性不够,这些技法将会很直接地暴露给听众,也会使这首曲子的完整性和表现力大打折扣。
技术难点五:踏板的运用。根据前面的难点一到难点四我们已经需要做太多的控制和要求了,如果现在还要在这些基础上将这首曲子隐藏在其中的主旋律的音乐性同时表现出来,将会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所以踏板的运用尤其关键,我们要合理运用踏板,踏板踩得过多我们会感觉曲子失去应有轻快,踩得过少又会使旋律缺少连贯和音乐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精心设计了踏板之后才能得以运用。不过,也只有这样才能将《钟》这首曲子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对《钟》正确练习方法的点滴建议
《钟》这首练习曲如今已经成为各大专业院校的钢琴专业学生们进行技巧与音乐能力展示的常用曲目。但不得不说,如果在练习方法上用得不当或不正确,那么,这首曲子将会很难“达标”,这个“达标”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未能克服里面的技术难点。
这首曲子有很多学生在弹的时候抱怨最多的就是弹到尾声时已经没有力气再去“冲刺”了,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曲子的完整性和表现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在练琴过程中找到正确、省力的触键方式。
我们以5~21小节为例:
练习方法一:尽力用手腕和一关节去练习大跳。
右手是快速的大跳,这个大跳不能很随意地就按过去了,如果练习时不运用手腕加上指尖一关节的作用,那么当你在以标准速度进行演奏时你将会弹得很费力,而且音色也会因为没了一关节的精准触键而变得很难控制。而这些方法必须要建立在慢练的过程中,因为只有在慢练中你才能将手腕的运用体会到极致,并且要养成在慢练过程中运用手腕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运用手指尖去触键,让手腕和指尖相结合,这才是正确的弹奏方式。
练习方法二:合理分配好曲子带来的情绪波动。
我们在弹奏的细节上要做到以上所说的内容之后,要想在正规演奏速度的情况下一气呵成地弹完这条曲子还必须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钟》这条曲子主题出现的部分太多,如果不能理性地把握整体性,很容易就会被其中的一个变奏或炫技片段将你所有的精力和体力浪费掉,所以,我们一定要合理分配力量和精力到每一个变奏的部分,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在最后的尾声可以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去冲刺,只有将最后的尾声弹得热闹大气,我认为才算是将李斯特的《钟》真正表现出来了。
五、结语
通过细致地了解李斯特创作作品以及《帕格尼尼练习曲》,使我们认识到在十九世纪要求变革的时代,李斯特以满腔的热情,去发展和弘扬改编曲及炫技型音乐。李斯特的作品数量众多,体裁多样,而且在内容与方法上也有大胆的革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了解李斯特重要性,越来越喜爱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也越来越清楚李斯特是走在音乐时代的前沿。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田可文.中西方音乐史考试纲要[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1).
[4]保罗.亨利·罗格著,张洪岛译.西洋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2.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7.
[6]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7]魏延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8]李虻.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9]徐民奇.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0]露丝史,兰倩斯卡.指间下的音乐[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1]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12]李斯特.李斯特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13]谭盾.音乐鉴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4]加尔,久尔吉,山道尔.李斯特传记小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5.
[15]周小静.钢琴圣手李斯特[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马堃杰(1992—),男,四川省达州人,硕士学位,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