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二胡”代表性演奏家演奏风格探析
2020-04-20吴晓勇
【摘要】在“江苏二胡”艺术家群体中,有多位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他们深受江苏地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演奏技艺精湛,艺术修养丰厚,演奏风格多样,他们的演奏艺术奠定了“江苏二胡”在中国二胡流派中的重要地位。
【關键词】江苏二胡;演奏家;演奏风格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4-0035-03
【本文著录格式】吴晓勇.“江苏二胡”代表性演奏家演奏风格探析[J].北方音乐,2020,02(04):35-37.
20世纪以来,二胡艺术在江苏蓬勃发展,涌现出众多江苏籍二胡艺术家,他们通过各自的艺术实践活动,形成了“江苏二胡”这一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二胡流派。其代表作以小型作品居多,常描绘江苏大地的优美自然风光与社会风俗,抒发江苏百姓纯真朴素的情感,以及艺术家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眷念、深情与赞美。“江苏二胡”主要起源于苏南,深受吴文化的滋养,这些代表性演奏家也深受江苏地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他们以精湛的演奏技艺、丰厚的艺术修养、富有特色的演奏风格享誉全国,奠定了“江苏二胡”在中国二胡流派中的艺术地位。
一、20世纪上半叶代表性二胡演奏家及其演奏风格
20世纪上半叶,“江苏二胡”的代表性演奏家以刘天华、阿炳的成就最高,他们的演奏水准代表了当时国内的顶尖水平。
刘天华由于家境困难,虽较早接触家乡当地的民间音乐艺术,但真正触碰二胡、与二胡演奏结下不解之缘,还是在他21岁成人之后。刘天华学习二胡演奏之时,已错过了乐器学习的黄金年龄,但天道酬勤,丰厚的民间音乐素养、持之以恒的刻苦练习,加上他广拜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洲及俄国演奏家托诺夫等名师学习多种乐器,使他的演奏水平在短时间里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不但能够在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从事二胡专业教学,还具备登台表演的技术水准。刘天华的二胡演奏与他的二胡作品创作一样,秉承了中西合璧、洋为中用的音乐理念。他在演奏中不但较多地运用民间江南丝竹中的上下滑音、回滑音、擞音、旋律加花等演奏技巧,同时还把江南丝竹“花、细、轻、小、活”的艺术特点运用到二胡演奏中,使二胡演奏具有浓郁的江南风格。此外,他不故步自封,囿于二胡的乐器特性和已有技法,而是以开放的心态锐意创新。他大胆借鉴中西乐器琵琶、古琴、小提琴的演奏技巧拓展二胡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如琵琶的轮指、古琴的泛音、小提琴的滚揉、指尖按弦、多把位演奏等,尤其是对于小提琴演奏技巧的借鉴,使二胡演奏产生了质的改变,由此克服了传统民间二胡演奏直音居多、声音的颤动偏少、圆润度、饱满度不足,歌唱性、运动感不强,快速演奏、技术性不够的诸多不足,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二胡演奏的歌唱性,彰显了其弦乐特性,大幅提高了其技术水准,进一步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刘天华在二胡演奏技术上的这些创新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江苏二胡”歌唱性强、声音秀美、音乐细腻等艺术特性的表现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聆听刘天华演奏的《病中吟》,可以感觉到他运用的滚揉技法使发音自然、醇厚,如歌如泣,且极具张力,恰当地描绘出愤懑、悲痛的心境。此外,《病中吟》的演奏也体现出他多把位技术的娴熟运用,这在当时是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突破,也是专业演奏与民间演奏的重要区分标准。通过多把位的演奏技巧,刘天华较便利地表现出民间艺人难以实现的音乐情感表现的戏剧性,跌宕起伏的旋律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失落、抗争、无奈、失望、挣扎、向往等多种纷繁复杂的心理状态。他的二胡演奏代表了二胡演奏专业化起步阶段的最高水平,为“江苏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阿炳的二胡演奏与刘天华相比,在艺术风格、技术手法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不同。阿炳成长于民间,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二胡演奏学习。据杨荫浏记载:“问他自己,对他的技术最有关系的是哪一位教师,他回答不出来,他说,‘几十年来我听见了什么使我喜爱的音乐,不问能教的是谁,我都跟他学;教过我一曲两曲的人太多了,连我自己都无法记得;若讲幼年时代,曾长期教过我的,就只是华雪梅一人而已。”[2]华雪梅是阿炳的父亲,也是一位擅长乐器演奏的道士。由此可见,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与表现手法除了来自于幼时父亲的亲授外,绝大部分来自于民间乐手的指点及自身对于民间音乐表现手法的吸纳、揣摩与模仿。
阿炳的二胡演奏在民间原生态的二胡演奏基础之上,加入了自己的独特手法。据阿炳的同乡、参与抢救《二泉映月》的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黎松寿记载:“阿炳平常是用‘立奏姿势站定或一边走一边拉的。……阿炳是用指面和指节按弦的。”[3]指面和指节按弦是民间二胡演奏的常规按弦手法,但阿炳通过创新地运用,使手指与弦的接触面加宽,在发出宽厚饱满声音的同时,给予弦较大的压力,使他便于用压揉的手法让弦颤动发出富有张力的声响,进而赋予作品新的生命。而“立奏姿势”则是阿炳为方便在街头行走演奏而采用的有别于传统的“坐奏姿势”的演奏形式。“立奏姿势”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给予阿炳演奏形式方面一定程度的自由,也摆脱了坐奏不能移动演奏的束缚,更促使他在演奏中不断运用定把滑音这一左手演奏技法。而这一技法不但使他避免在行走演奏中左手频繁换把,而且意外地形成了他特有的演奏风格与独特的润腔手法。定把滑音,也即不换把演奏滑音,通过不换把演奏滑音使音的衔接减少了柔婉的因素,而更多地表达出大气、硬朗的气势,使音乐的律动更富有动感,形成了他二胡作品的艺术风格。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名曲,从技术层面来看,表现了他超越了所处时代的演奏才能,他对音乐的节奏把握、音准控制等极其准确、规范。受限于当时的录音技术,录音的整体音像效果不够干净,但我们仍然能在持续噪音之中感受到他的演奏声音干净、利落。速度较快的段落他仍能保持相当的清晰度。他的运弓力量通达、重力充沛,在使声音具有良好共鸣的同时又具备力量调节的能力,使乐曲刚柔相济、挥洒自如;在乐曲中,他对于装饰性的滑音、打音等技术的运用,能够根据乐曲意蕴的要求,进行轻重缓急的调配,从而杜绝了一般民间乐手一成不变、油腔滑调之弊端,显示出他深厚的技术功底,使人完全感觉不到是一位“业余”的民间乐手的演奏。
阿炳的音色醇厚,音乐表现老道、自然、刚健有力,毫不矫揉做作。不管是在演奏《二泉映月》,还是《听松》,都能恰到好处地布局好节奏重音,使音乐的律动合理、到位。音乐表达似一位老者向听众敞开心扉,用娓娓道来的语气直抒胸臆。阿炳出生、生活于蘇南,其音乐技法与内涵表现深受苏南民间音乐的熏陶与影响,但难能可贵的是,在实际的音乐创作与演奏中,他能够不囿于苏南音乐细腻、柔婉风格,突破小家碧玉式的音乐形态、风花雪月的题材,巧妙地赋予江苏民间音乐素材以新的内涵与气质,并创新性地运用雄浑大气、朴实刚健的演奏手法,使乐曲时而苍劲深沉、时而慷慨激越,表现出他历经人情冷暖、饱受世态炎凉后,对社会、人生的沉思与诘问。
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代表性二胡演奏家及其演奏风格
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二胡演奏艺术快速发展,创作与演奏人才大量涌现,优秀作品日渐增多,演奏水准不断提升。张锐虽出生于云南昆明,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长期在江苏南京前线文工团工作、生活,同时兼任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为“江苏二胡”的发展殚精竭虑,是我国著名的二胡大师、作曲家。张锐自幼随父学琴,后师从于著名二胡演奏家陈振铎先生。张锐的二胡演奏与刘天华的二胡作品有不解之缘,“我演奏二胡已经有五十多年了,我大半生的演奏历程是与刘天华先生的作品分不开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刘天华的二胡曲,就很难有我今天的艺术成就。我认为,不仅对于我来说是如此,就是对于当今不少青年演奏家来说,也是如此。”[4]“我在一次纪念巴哈的音乐会上独奏了刘天华的《病中吟》获得成功,这成为我正式演奏的开端。”[5]此外,阿炳的作品也得到张锐的钟爱。他多次录音出版刘天华、阿炳的全部乐曲,其艺术成就、演奏风格较多地体现在他对刘天华、阿炳作品的完美演绎之中。张锐与刘天华相似,在学习二胡的同时,曾专心钻研小提琴演奏并从中得到诸多启示。如对于一些民间二胡艺人常忽视的音准问题,张锐故其重视且要求严苛。他曾说:“音位荡,有意说不清;音位漾,有情表不明;音位稳,才能说清意,表明情。”[6]对于民间二胡演奏常出现的直音多且不连贯的弊端,张锐也从小提琴的演奏中得到启发,运用持续滚揉来保证乐句的连贯与旋律的歌唱。
张锐的二胡演奏秉承刘天华、阿炳遗风,颇具古风遗韵。他的演奏精于心、简于形,没有浮华的修饰、夸张的音调,用极简的手法诠释音乐真谛,体现了大道至简、大巧若拙的哲学观,犹如丰子恺先生的漫画,用寥寥几笔勾画出百态人生。他的演奏声音洪亮、挺拔;音质纯净、浑厚;情感真挚、激越;格调质朴,高洁。
闵惠芬是建国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的二胡演奏家,也是最早的女性二胡演奏家。她出生于江苏宜兴,自小受江南丝竹、锡剧、苏州评弹、苏南吹打、民歌小调等江苏民间音乐的熏陶,并在父亲、著名音乐家闵季骞的言传身教下,打下了扎实的二胡演奏与民间音乐基础;后师从上海音乐学院陆修棠、王乙等二胡大家,逐步成长为当代杰出的二胡演奏家。“她十分重视二胡技巧的基本训练,并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二胡演奏技巧训练方法。”[7]正因为有了高超的演奏技术,使她能够摆脱技术的束缚,获得了演奏的“自由”与“随心所欲”,也由于这样的“自由”与“随心所欲”,使她成为能够驾驭不同题材、不同风格,“戏路”宽泛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出生、成长于江苏,演奏风格里自然带有“江苏二胡”细腻、抒情、柔美的特质,但她同时广泛汲取各艺术表现形式、各艺术流派之养分,用以发展二胡演奏艺术的表现力。从传统的刘天华、阿炳的《病中吟》《二泉映月》等名曲到自创的《忆江南》,从《江河水》到《洪湖人民的心愿》,从《逍遥津》到《打猪草》,从《新婚别》到《长城随想》等不同风格、题材、体裁的作品演奏,既有她对二胡传统作品的精耕细作、对大型二胡作品的艰辛探索,更具有特色的是,她通过移植京剧、黄梅戏、沪剧、昆曲等戏曲唱腔,对民族歌剧唱腔选段进行“器乐声腔化”的艺术创作与实践。“器乐声腔化”的创作与实践,体现了闵惠芬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二胡韵味与表现力的执着的艺术追求。“闵惠芬与众不同的是,她把二胡艺术的根基牢牢地建立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着力于发展与创造具有浓厚民族韵味和风格特色的二胡艺术,并且积极投入第一度创造。”[8]
闵惠芬的二胡演奏非常重视发音,她曾经讲到:“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9]可见声音在她心目中的重要性。也恰恰是她富有个人魅力的通透、浑厚的声音,使音乐能够直达人心、沁人心脾。
二胡演奏家陈耀星出生于江苏常熟,自幼广泛接触江南民间音乐以及民间乐器,尤其受到江南丝竹、江南戏曲各剧种等影响。陈耀星的演奏风格多样,尤其擅长演奏具有地域特色的乐曲。在江南风味乐曲《水乡欢歌》《春绿江南》等乐曲的演奏中,陈耀星的琴声质朴,风味纯正,如一股清泉自然流淌,细腻但不矫揉造作。尤其是左手各种风格性的演奏手法拿捏到位、信手拈来,手指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对音符的装饰性修饰,显示出他对江南民间音乐的精髓已了然于胸。
朱昌耀出生于江苏南京,先后随甘涛、瞿安华、马友德、陈耀星等专家学习;朱昌耀钟情于江南丝竹的演奏、学习与借鉴,“通过跟甘老的学习,使我基本掌握了江南丝竹的演奏规律、特点和方法。这对我日后能够确立自己江南二胡的演奏风格,有着非常主要的意义。”[10]在演奏中,他立足于江南丝竹二胡演奏特点,在快速技法、歌唱性演奏、润腔等方面有所创新与突破,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技巧全面、江南风味突出;风格清新、可人;声音甜美、抒情;润腔细腻、色彩丰富;音乐表现亲切、热情。
邓建栋出生于江苏无锡,师从于马友德教授。邓建栋在江苏省戏剧学校以及江苏省锡剧团的学习、工作经历,给予他充足的民间音乐养分。邓建栋的演奏立足于江南风格,从《姑苏春晓》《吴歌》等自创作品的演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浓浓的姑苏风韵。他的演奏旋律秀美,歌唱性强;声音干净、清澈;格调典雅、精致;音乐收放自如,有极强的控制能力。此外,在江南题材二胡作品创作与演奏之外,邓建栋多次首演王建民的多部突破传统奏法的二胡狂想曲,在二胡演奏体裁、高难度演奏技巧等方面勇于创新,为二胡演奏艺术的发展与提升开拓了道路。
总之,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众多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他们技艺高超、境界高远,为“江苏二胡”以及百年中国二胡艺术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限于篇幅,本文只列举、分析了“江苏二胡”部分代表性演奏家的演奏风格,对于其余的杰出演奏家,有待另文予以介绍。
注释:
[1]秦启明.刘天华年谱[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7(3):36.
[2][3]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阿炳曲集简谱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0):20.
[4]张锐.刘天华作品对我创作和演奏的影响——为纪念刘天华诞辰一百周年而作[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5(04):3
[5]张锐.琴弦雨丝[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1992(3).
[6]沈正陆,郭鍈.一本优秀的二胡练习曲集——评《张锐二胡练习曲》[J].人民音乐,1983(7):59.
[7][9]王次炤.技巧与风格的超越艺术与人格的完美——为闵慧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作序[J].人民音乐,2010(3):6,7.
[8]张前.二胡艺术之树常青——喜听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专场音乐会[J].人民音乐,2006(11):31.
[10]朱昌耀.恩师情长——写在母校百年之际[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2(6):46.
作者简介:吴晓勇(1968—),男,硕士,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研究,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