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塑民居
2020-04-20傅丹丹
傅丹丹
前童古镇,始建于宋末,盛于明清,镇内分布着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四合院157座,建筑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格,集砖雕、木雕、石雕于一体,展示了“五匠”(木匠、石匠、泥水匠、竹匠、漆匠)之乡的独特风采。
我园的大部分孩子生活在古镇。一次,和孩子们一起游古镇,路边有一个泥瓦匠师傅正在和水泥造房子。孩子们被这一幕吸引住了,好奇地问:“叔叔,你这是在干什么啊?”师傅很高兴地回答在造房子。“这个怎么造房子啊?”孩子们十分不解。师傅说:“你们看看就知道了。”于是,孩子们看着师傅用泥浆和砖块砌起了一堵墙,他们边看边露出惊喜的表情,感叹道原来水泥是用来造房子的。俊俊说:“老师,那泥巴铺的陶泥是不是也可以造房子啊?我也想造房子。”我问他:“想造什么样的房子呢?”俊俊说:“想造古镇的房子。”孩子们纷纷赞同。
一、走进古镇,探访古民居
孩子们想造古镇房子的想法不错,那他们了解古镇的房子吗?回到幼儿园后,我询问孩子们对于古镇房子的印象。“谁能告诉我古镇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古镇房子的屋顶两头有两个尖尖的角翘起来的。”“房子的窗户都是用石头做的,房间都是用木头做的。”“小路都是石头铺起来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对古镇的认识。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虽然生活在古镇,但并没有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过古镇的房子,認识比较粗浅。
于是,我带着孩子们再次来到古镇,充分观察古民居。轩轩首先发现了惊喜:“你们快来看,这个窗户上有一条龙!”孩子们纷纷围上去。“这条龙还有胡须呢。”健健说。“真的欸,石花窗上还有这么多秘密。你们再去找找看,石花窗上还有没有其他的秘密。”我提示孩子们。于是,孩子们分头去寻找石花窗的图案。“我发现这里的石花窗上有荷花的花纹,还有荷叶。”“这个石花窗里藏着一个‘福字。”孩子们一边找一边介绍,不禁赞叹起石头可以做出这么复杂、好看的图案。我告诉大家,古镇的前人们对窗户的做法很讲究,像“福”字是表示祝愿家里人能幸福、健康;龙的图案则表示祝愿家里人可以飞黄腾达……听了我的讲解,樱樱马上说:“老师,那个石花窗上面的图案是铜钱。”“你怎么知道那个是铜钱?”我好奇地问。“我太婆给过我铜钱。有铜钱的石花窗是表示祝愿家里人可以赚很多钱吧。”大家听了她的话,哈哈大笑。是的,每一扇窗户上的花纹都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忽然,倩倩好奇地问:“这么厚、这么硬的石头是怎么做出这么美丽的图案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去参观了古镇的博物馆。博物馆内摆放着“五匠”用的各种工具,里面有制作石花窗的工具——大大小小的雕刻刀。馆里的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了每把刀的用法:大的雕刻刀用来雕图案的轮廓,小的用来雕刻花纹。倩倩说:“这么硬的石头都能刻出花纹,那雕刻师肯定是个大力士。”工作人员说:“对哦,雕刻师都是男的,石花窗雕刻师手艺精湛,很细小的地方都能雕刻出来,因为他们反复练习、不断努力,所以才做出了这么精美的石花窗。”
看完石花窗,孩子们被大厅的柱子给吸引了。力力说:“老师,你看,有许多柱子。”“哦,你们再看看这些柱子是怎么排列的。”我提醒道。宇宇说:“客厅在中间,柱子排列在两边,每边各有3根,它们是相对应的。”杰杰说:“这里的柱子都一样粗,我抱过了。”“这些柱子是干什么用的呢?”我问孩子们。有的孩子说是为了美观,有的说是用来挂画的,俊俊说:“有了柱子,房子的上面部分才不会塌下来啊。”力力说:“那为什么房间里没有柱子呢?”这个问题好像难住了孩子们。于是,我提醒孩子们对比一下房间和客厅有什么不同。含含说:“房间小,客厅大。”有测量经验的孩子马上想到用自己的脚步来测量,发现房间约20步就能走完,而大厅需要走约40步,明显客厅比房间大多了。我边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客厅边告诉他们,因为客厅又大又高,却只有三面墙,如果中间没有柱子的支撑就容易倒塌。我还告诉孩子们,柱子也不是随便乱排的,要找到房子的承重点,均匀地分布排放,才能既美观又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接着,我又引导孩子们观察客厅两边走廊上的柱子,请他们对比一下客厅的柱子和走廊的柱子有什么区别。“走廊上的细一点。”“走廊上的柱子多,有12根呢。而且柱子的间隔距离都是一样的。”孩子们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不少柱子的秘密。为了验证柱子是不是真的有支撑重量的作用,孩子们还在建构区里搭建房子,自主探索。
班里有些孩子虽然生活在古镇,但住的房子却是现代建筑。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了解古民居和现代房子的不同,我问孩子们古民居和我们现在建造的房子有什么区别。悦悦说:“我们现在造的房子屋顶没有马头墙了。”睿睿说:“现在的房子都是用水泥、砖头做的,古镇的老房子里面都是用木头做的。”轩轩说:“现在的房子窗户都是玻璃的,古民居房子的窗户有木头做的,也有石头做的,上面还有不同的图案。”“楼高也不一样,现在的房子有3层、4层的,还有的是5层楼,而古民居都是1层、2层的。”孩子们找到了许多不同。为什么古镇的前人们要这样盖房子呢?我们邀请了身为前童人的童老师来给孩子们答疑解惑。童老师说,古民居用石花窗,是因为石头做的不会腐烂,经久耐用,防盗防火,石花窗还可以雕刻各种图案,每一扇石花窗都表达了主人的美好愿望。古民居上马头墙的作用主要在于防火,因为古代建筑多以木质为主,是不防火的,而百姓多是聚族而居,建筑密度比较大,一旦有一家着火,就会蔓延到整个建筑群,而高高的马头墙可以隔断火源。另外,高高的马头墙上,马头登高望远,还寓意着盼望家人回归及家族兴盛。古民居的石子路,则是古镇老居民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的结果。石子路结实耐磨,雨天可以防滑,还可以起到按摩足底的作用,有益身体健康。有些房子的四合院里用石子铺成了龙、鹿等图案,既美观,又体现了主人的美好期望。
带领孩子们完整观看过古民居后,诗诗说想把古民居画下来,其他孩子也纷纷赞同。于是,回到幼儿园之后,孩子们便自主地画了起来。有的孩子画了屋顶上翘得高高的马头墙,有的孩子画了墙面和石花窗。琛琛说:“老师,您看我画的古民居屋顶的马头墙是两层的,两边的角好像在互相打招呼呢。”“是的,大门也是对称的,还有石花窗里面的图案也是对称的。”豆豆说。孩子们发现了古民居有对称的特点。
二、创意制作,泥塑古民居
画了古民居后,孩子们开始尝试用陶泥制作古民居。在一次次尝试后,他们制作出了一系列古民居和四合院。孩子们从独自创作到联合创作,一步步深入。
1.初造古民居
讨论和尝试制作
孩子们拿着自己画的古民居,讨论怎么用陶泥制作古民居。俊俊说:“可以在泥的两头捏出两个尖尖的角。”孝孝说:“那我把两个角捏成尖尖的,再安装在屋顶的两头。”樱樱说:“马头墙的墙面是长方形的,可以把泥捏成一个长方形当墙,然后在墙上面做石花窗。”轩轩说:“要先做房顶。”就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探讨着制作方法。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发现他们对于古民居的认知经验比较零碎,对房子的结构没有基本的认知,而要泥塑房子,认识结构是基础。因此,我引导孩子们看古镇房子的图片,观察古民居房子的结构,还将他们画的古民居用线进行分割,分出屋顶、屋身、门和窗,以便孩子们能清楚地看出古民居的结构特点。“那接下来我们该按什么样的顺序来造古民居呢?”我问。轩轩马上说屋顶、门和窗都是造在房屋身上的,所以应该先造屋身,再造屋顶,最后加上门和窗。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制作方法,我们自编儿歌,生动形象地描述古民居的特征:“长长的屋顶两头翘,方方的身体不会倒,窗户、大门上下摆,古民居的房子真奇妙。”孩子们非常喜欢,边念边操作。瞧!一间间小小的古民居造好了,多么小巧可爱!
在制作古民居的时候,有些能力弱的孩子不知道该从哪一步做起。为了支持不同能力的孩子顺利制作,我们用照片制成了流程图张贴在墙上,大家可以照着流程图来制作,这就解决了能力弱的孩子无从下手的问题。
遭遇陶泥干裂
国庆放假回来,迪迪兴致勃勃地想继续用陶泥做古民居。可是,当他要拿陶泥时,发现放在整理箱里的陶泥的表面变得又干又硬,掰也掰不下来,但底下的陶泥还是软的。这引起了大家的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彤彤说:“是不是泥巴坏了,才变硬?”“是不是被太阳晒干的?”乐乐说。迪迪着急地回道:“那为什么下面的泥巴是软的,上面的是硬的?”我让孩子们摸一摸硬的泥巴和软的泥巴,说说有什么感觉。樱樱摸了摸说:“干的泥巴摸上去硬硬的,手上还有泥粉,软的泥巴摸上去湿湿的、黏黏的。”“那么,是什么让下面的泥巴湿湿、黏黏的呢?”俊俊说:“是水,软的泥巴里有水,所以湿湿黏黏。”为了验证这个答案,我让孩子们拿来了水,倒在干的泥巴里,用手又搓又捏,没一会儿,泥巴就变软了。迪迪高兴极了,又可以做古民居了。“谁知道是什么让泥巴变干变硬的呢?”我继续追问。君君说:“是因为里面的水分蒸发掉了。”“哦,看来是陶泥里面的水分跑掉了。”考虑到让孩子理解水在常温下因为分子运动会被蒸发的原理难度太大,我决定避开原理的阐述,用通俗易懂的说法跟孩子探讨现象。“陶泥里的水分会跑掉。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阻止陶泥里的水分跑掉呢?”我引导孩子们想办法。豆豆说:“放保鲜盒里吧。我妈妈要让东西保鲜都是把它们放进保鲜盒里的。”轩轩说:“放进塑料袋里,用夹子夹住袋口,水分就跑不出来了。”“这两种方法都不错,你们可以试试看。”我鼓励道。于是,孩子们找来了塑料袋和保鲜盒。在尝试的时候,他们发现保鲜盒太小了,而且保鲜盒的扣子太紧,他们力气不够大打不开,最后大家一致选择了塑料袋。为了方便取放,孩子们把陶泥分成块状,放进一次性的塑料袋里,再放进整理箱。过了几天,孩子们再取出陶泥时,发现陶泥果然还是湿湿、黏黏的。
解决了陶泥存放的问题,孩子们又发现他们制作的古民居的房子都有开裂现象。为什么干了就会裂呢?孩子们又陷入了思考。不过有了解决陶泥干硬问题的经验,孩子们觉得房子干了会裂,应该也与水分蒸发有关。但房子必须要晾干啊!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陶泥做的房子不会开裂呢?对这个问题,我也不甚了解。因此,我提醒孩子们可以去问问幼儿园里他们觉得知道答案的人。于是,孩子们带着问题去请教园长妈妈。园长妈妈从科探室拿来了放大镜,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刚刚做好的房子里有什么。孩子们发现刚做好的房子里有许多小洞洞。园长妈妈说,由于陶泥搓得不够严密,制作的房子里便有许多小洞洞。这些小洞洞里面藏着空气,房子干了,这些洞洞会变成裂缝。我们要用甩、搓、捏等办法把陶泥里面的空气赶走,把陶泥甩得又光又滑再用来做房子,房子就不会裂开了。园长妈妈还示范了甩、搓、捏的动作。孩子们一边听讲解一边看示范,回去以后照着园长妈妈的话认真地做醒泥的每一个步骤。为了让醒泥变得有趣,我和孩子还一起编了一套醒泥操,根据音乐的节奏变化有快慢、有轻重地进行甩、搓、捏,陶泥在孩子们的手里变得又光滑又紧致。
古镇里从事泥塑工作的师傅还告诉孩子们,泥塑作品做好以后要在作品表面用水进行涂抹,将小洞洞填补密封,把作品表面抹得光光的,作品干了就不容易出现裂缝。一开始,孩子们将水放在杯子里,一次活动下来,桌子上、地面上到处都是水。针对这种现象,明明说:“银行柜台的叔叔阿姨是将水倒入海绵里,蘸着数钱的。”受他启发,孩子们用了海绵盛水器,操作起来方便了许多。
2.再造古民居,组建小村落
孩子们对用陶泥制作古民居很感兴趣,但是大家制作出来的古民居大同小异,造型都比较单一。我想这也许与他们都照图制作有关。怎样才能避免这一问题?如何引导孩子们制作出不同造型的古民居呢?在活动评价时,我请孩子们说说他们对制作完成的古民居的看法。龙龙说:“子灏和天奕两个人做的古民居差不多的。”其他孩子也發现了这个问题。如何才能制作出更多造型的古民居呢?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们。大家说再去古镇看看吧。但是每一次制作的时候都去古镇看也不方便啊,于是我拿出了各种造型的古民居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对比,找一找这些古民居有什么不同,各自有什么特点。乐乐说:“第一张照片上的古民居马头墙有四个角。”没错,这张照片是侧着拍的,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头墙上藏在后面的两个角。强强说:“这些古民居的屋顶中间高,两边矮,马头墙有的长,有的短。”晶晶说:“有些古民居中间有一扇大门;有些有三扇门,中间的门最高、最大,两边的门比中间的门矮一点、小一点,但是两边的门是对称的,它们一样大。”哲哲说:“有些古民居屋顶上中间有一个圆球,两边各有一条龙。”我把孩子们找到的不同之处用记号笔圈出来,让孩子们看得更加清楚。
经过仔细观察,孩子们发现了很多细节。因此,再次制作时,古民居的楼高变得更高,花纹也变得更丰富了。孩子们还加上了自己的小创意。比如,轶轶的古民居做了三层屋顶,还给每一层的屋檐两头做了两个角,看上去更加高大、威武。萱萱做的古民居每一层都有3个石花窗,石花窗的花纹是她自创的螺旋图形,上下一致地排列着。樱樱笑着说:“我做的是兔子古民居,屋顶上加上了两只兔耳朵。是不是很像兔头墙?我还在墙面上做了一只兔子。我的古民居跟你们的都不一样。”这一次,大家做的每一座古民居都有自己的特点。
孩子们做的古民居楼高变高了,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发现陶泥干了之后,楼层之间的连接处会脱开,房子容易倒塌。他们十分着急。怎么才能让房子不倒塌?浩浩说:“用做手工的固体胶粘上,房子应该不会倒了。”俊俊说:“用胶布贴上。”含含不同意:“用胶布贴多难看啊。不好!不好!”浩浩用固体胶试了试,但没过几天房子还是塌了。正当孩子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从木匠铺回来的睿睿说:“木匠铺有白胶,可以粘住木头。我们也试试吧。”孩子们马上进行尝试。过了一个星期,房子真的没有断开、倒塌,非常牢固。
看着一幢幢古民居,含含突发奇想,说:“古镇的房子有高有矮,我们做的房子也有高有矮,如果放在一起,组合一下,不就是古镇吗?”含含的想法激发了大家的兴趣。于是,孩子们把自己做的古民居放在一起组合好,让我拍照记录。你还别说,房子组合后,还真像一个小小的村落呢!
3.挑战新高度,制作四合院
春风徐徐,我们来到古镇的旅游办参观。旅游办的大厅里摆放着一个很大的古镇模型,孩子们看了惊奇不已。靖靖说:“这房子真的和古镇一样。古镇变小了,好神奇啊!”大家俯瞰着古镇房子的模型,迪迪突然像发现新大陆似地说:“快看,有些房子是围在一起的,中间还有个院子。老师,这是不是四合院?”
古镇老屋有许多是四合院的形态。既然孩子们对四合院有所了解,又有兴趣,不妨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于是,我请旅游办的导游给孩子们介绍四合院。导游说,四合院是中国独有的建筑形式,四面墙和房间围着一座四四方方的庭院,呈现一方四四方方的天空。在四合院里,家庭成员的居住安排有严格规定,一家老少,从上到下,按照辈分来分配居室。四合院分正房和两侧厢房,正房的房屋高于厢房,面积也比厢房大。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四合院,我们来到古镇的四合院现场进行观察感受。刚走到大门口,孩子们就大呼起来:“这门好大好重啊,要好几个人才能推得动,大门比围墙还要高!”正对大门的是正房,走进正房是一间很大的客厅。孩子们被客厅梁柱上面的图案给吸引了。含含说:“老师,木头上雕刻的人是唱戏的,我在舞台上看到唱戏的人就是这样打扮的。”客厅的两边是大房间,四合院的两侧是厢房,孩子们都说房间小了,也没有那么气派了。客厅在外面,房间在里面,它们是连在一起的。三面房子,一面大门,就这样围成了一个四合院。通过现场观察,孩子们更加清楚了四合院的结构造型。我问孩子们:“你们想不想挑战一下用陶泥来做四合院啊?”孩子们都跃跃欲试。“那你们想做什么样的四合院呢?”我又问。含含说:“我想做和爸爸妈妈一起住的四合院。”力力说:“我想四合院里有植物。”瑞瑞说:“我们的四合院要有大门和围墙。”……我问孩子们:”这么大的一座四合院该怎么做呢?“含含说:“可以邀请小朋友一起做啊!”靖靖说:“小组合作做。”大家一致同意这个办法。孩子们开始设想起自己的四合院,并把设想画了下来,还根据各自的能力和擅长进行了分工。如,媛媛、轩轩、敏敏、恺恺四个人一组,轩轩负责制作大门,媛媛负责制作房间,敏敏、恺恺负责做围墙。
孩子们根据分工开始各自的制作,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敏敏问:“老师,我把围墙做在哪里啊?”“他们的围墙不造好,我的房间就造不来。”媛媛也遇到了麻烦。我问孩子们:“旅游办的古镇模型做在哪里的?”“做在很大的架子上。”媛媛说。“那我们小小的四合院可以造在什么上面呢?”受了媛媛的启发,孩子们开始四处找材料,有孩子在建构室拿了一块硬纸板,敏敏在木匠铺拿了一块木板,他们开始尝试起来。敏敏、恺恺两个人做出一块块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的泥块,我问他们为什么做这么多泥块,敏敏笑着说:“这是砖头,我看见围墙是用长方体砖头砌起来的。”“哦,原来做的是砖头啊!那你们有没有观察过砖头的大小呢?”我接着问。敏敏皱着眉头说:“好像没有,我去图上看看。”不一会儿,敏敏就来告诉我:“我量过了,每一块砖头都是一样大的。我们也要把砖头做得一样大。”轩轩制作了一个很大的门头,架在围墙上,感觉不牢固,怕中间会塌下来。怎么办呢?他去观察幼儿园主楼的大门,看到门上有一个门框。他受到启发,找来了美工区制作棒冰的棍子,架在门上当门框,再把大大的门头放在门框上,稳稳当当,令人放心。他还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其他组的小朋友。媛媛照着瓦片的样子,用陶泥做出了一片片薄薄的方形瓦片,她把瓦片一排排排列起来,想放上屋顶。由于房子只有墙体,没有做屋顶,所以瓦片放上去就掉下去了。见此,我请孩子们观看了制作房子模型的视频。看了视频,他们知道房顶要用木板先搭好架子才能放瓦片。于是,兩个孩子找来硬纸板,对折成一个三角形的屋顶架在两面墙上,再把瓦片一片片排在屋顶上……经过孩子们的不断探索、尝试、调整,四合院终于造好了。最后,孩子们还给四合院添置了人、树、水缸、捣臼等,还在门牌上写上了“前童小院”四个大字。
……
孩子们用陶泥制作古民居的活动仍在继续。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自主观察、发现、探索、交流、创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了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学习品质。而教师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根据孩子的兴趣、经验和需要,鼓励孩子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