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时代内涵及路径分析

2020-04-20王行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时代内涵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王行

[提要]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模式,也是企业人力资源支撑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社会需要更深层次的校企融合,但是校企在合作中出现企业合作意愿不强、校企合作层次不深、双方合作效益不高等弊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社会、企业、学校的组织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為校企合作寻找规范的合作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时代内涵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河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创新机制研究”(项目批号:SKL-2018-200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2月12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期,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是未来职业教育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职业教育的转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调整现行校企合作策略、提高合作成效提供了新视角、新契机。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用工形势的变化,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企业用工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为了满足不同职业需求所形成的由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到研究生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校企协同创新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时代内涵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通过联合,达到共同育人的教育模式,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与相关企业单位进行全方面、多维度的合作,从而使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更适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和技术研发方面得到有效的供给和保障,校企合作的宗旨是学校依托企业优势,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依托学校的优势,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

校企合作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工学结合,把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主要包括学生、企业、学校三个主体之间的融合,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发挥学校、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运用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提升学校教育对社会不同用工需求的能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常见的一种办学模式,也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前提;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也是校企合作的表现形式和渠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学习与劳动的“双交叉”、实现生产和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能力,这是目前世界上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二、校企合作路径分析

从博弈论角度来看,校企合作对象的选择实质就是利益双方的博弈过程,只有力量相近、资源条件互补的双方才能达成有效合作,合作才能不断深化。除此之外,校企合作还需要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引导和规范,以及校企双方对自身的科学认知、理性评判和长远谋划。

(一)提升外部条件影响力

1、完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在法律法规的保障方面,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做得比较成熟和完善,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除了《教育法》外,还相继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和决定多为政策性指导和原则性规定,在校企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方面尚未有法律明文规定,许多地方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出台了不少文件,但也多是以指导、促进、宣传、倡议为主,没有具体实施办法,可操作性不强,对企业的约束力度明显不够。要实现校企深入合作,必须从法律法规方面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2、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提供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行业组织具有明显的职能属性,是一个行业的共同利益的代表,对企业有一种天然的影响力,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行业组织的行政功能逐渐缩小,并退出了职业教育的领域。行业参与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逐步丧失,行业对企业的约束力逐渐减小,产教协同发展、校企共同育人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工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在各自利益的驱动下对接困难。所以,加强行业的协会优势,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和中介,使二者之间实现瞬时对接。

3、加强地方政府调控力度,提供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对职业院校的指导决定着学校的科学发展和目标定位,但是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在区域分布、专业建设和办学类别上存在着设置不合理,特色不鲜明,资源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弊端,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渠道闭塞,学生不能适应地方的用工需求。很多行政管理者囿于政企分开的管理思维惯性,对企业发展采取尽量不干预的观念,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态度模糊。地方政府作为权利的第三方有着严格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及时对校企双方的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合作双方的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机会和成本损耗。

(二)提升职业院校自身竞争力

1、转变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大多数传统的职业院校是国家办学,学校财政来源的相对无偿性导致职业院校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和紧迫性不强。在校企合作建设中,一部分职业院校把校企合作当作弥补教学资源缺失的手段和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的途径,缺乏从整体战略的角度思考办学定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问题,未能充分调动和激活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响应产业对技能人才求的状况,职业院校合作的内部动力不足。因此,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转变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提升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生源持续递减,普通高校招生数量持续增加,职业院校录取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职业院校内在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80%以上政府教育部门创办的职业院校主体结构单一、活力不足、办学封闭,没有与区域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不能充分发挥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作用。生源数量大省的河南省每年有数十万初高中毕业生,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直接进入社会,同时大量农村劳动力缺乏教育与培训,城镇职工接受继续教育和职后培训的相关制度也尚未完善,省内各职业院校所能够提供的相关教育与培训还远远不够。要提升职业院校的竞争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就是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相对减少大课堂理论的讲授,加大操作实践等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对上课与实践之间的课时计算应该要有一个转换系数,从而打造职业院校的亮点和特色。

(三)提高企业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

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能力。不同的企业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规模及性质、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参与校企合作的立场和态度有很大的差异。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运行,总体来说,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要高;国有型企业比私营企业合作的可能性更大;服务制造业比其他行业参与合作的需求更强。所以,要求所有地方、所有行业、所有企业都参与校企合作,这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必须提升企业自身的经济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2、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逐利性是其本质,企业的一切活动和决策都要考虑到成本与效益。从这点出发,企业不可能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价值链中,也不会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接收学生参加实习所需的场地、技术指导、派人到职业院校授课和参与课程建设、实习过程中的风险事故、毕业就业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是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性和深入性的障碍。但是,企业应该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从长远效应看,校企合作可以给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同时,企业也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及时反哺社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才是企业生存的长久之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鑫,等.高职校企合作中的易忽略要素及系统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刘家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思考[J].职教论坛,2015.4.

[3]蒿楠,等.河南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区域化推进机制探索[J].职业与教育,2018.10(下).

[4]张声洲,等.职业教育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

猜你喜欢

时代内涵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论儒家“自强不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魏晋风流的时代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