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2020-04-20张姗姗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氛围情感教育文本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课堂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包括:解读文本,探寻情感教育思路;营造氛围,加速情感教育渗透;及时理答,促进情感教育内化;综合实践,外化情感教育行为。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文本 氛围 理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情感教育是基于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出,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许多教师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忽略了情感教育,让学生慢慢变成一个情感缺乏的知识人,这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也会造成学生语文素养的缺失。由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殿堂。以下,笔者结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谈谈在语文课堂中落实情感教育的做法。

一、解读文本,探寻情感教育思路

情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通常隐藏在文本中,学生需要仔细阅读文本,探寻、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情感,这是开展情感教育的基础。在语文课堂开展情感教育,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解读文字。只有如此,教师才能领悟文字蕴藏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之中,进而以情带情,让学生也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教师深入文本,除了阅读课文之外,还要广泛猎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与文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探寻情感教育的方法,找准情感教育的立足点,梳理出情感教育的思路。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大篇幅描写的并不是圆明园是如何毁灭的,而是圆明园的辉煌以及圆明园的各个景点。从文字数量上看,介绍圆明园昔日的美景用了四个段落的文字,而讲述圆明园的毁灭仅用了一个段落的文字,这是不是与课文主题背道而驰呢?其实不然,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先让学生感受圆明园昔日的美好、辉煌,使学生的内心被这座举世闻名的园林建筑所震撼,甚至为有这样的国家珍宝而自豪。紧接着才写到圆明园被八国联军的一把大火化为灰烬,这样前后强烈对比的描写,让学生的情感一下子从一个最高点落到最低点,迅速激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痛恨之情,同時也激发学生对圆明园的惋惜及爱护之情。对此,笔者在教学设计时,主要抓住这一描写特点进行情感教育渗透,将切入点放在解读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上面,通过语言描述以及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为文本注入更加丰富的内涵,引导学生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营造氛围,加速情感教育渗透

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想法、行为受外界的影响较大。针对小学生这个显著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落实情感教育需要营造一些较具感染性的氛围,使他们浸染在氛围中,与文字产生共鸣,并形成自身的情感认知。学生只有在课堂上产生了情感,才会在情感引领下进行高效的学习。通常,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画、音乐、视频等方式营造氛围,加快情感教育的渗透速度,让学生在氛围中不知不觉走进文本情感之中,并提升自身的情感认知。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笔者把圆明园烧毁前和烧毁后的图片与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视频剪辑在一起,然后播放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圆明园从前的辉煌,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一下子就升腾起来;而看到八国联军在圆明园的烧杀抢掠罪恶行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怒火;当看到圆明园被毁灭后的场景,他们又会发出悲痛的叹息之声,甚至有的学生在视频悲戚的音乐氛围影响下,竟流下了眼泪,内心悲痛又愤怒。课堂中,学生之所以能够迸发出这么真实且强烈的情感,主要因为他们沉浸在教师营造的氛围中,走进了那段历史,走进了课本,走进了作者内心,因而产生了共鸣。可以说,氛围的营造,对情感教育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及时理答,促进情感教育内化

目前,虽然提倡个性化学习,但是学生受自身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的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往往会产生偏颇,而这时候,教师的智慧理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当前,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的情感很可能会产生异化。如果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不及时进行理答,学生的情感也许就不能归统,甚至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观点、想法进行理答,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情感倾向。也可以这样说,课堂上学生无论是发展思维,还是进行情感体验,都需要教师作出理答才能更好完成。通常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的指向性进行理答,促进学生产生学习冲动,使学生的情感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行。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笔者在教学快结束时进行了这样一个理答行为。

师: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被古人的智慧折服了,能够把全国这么多地方的名胜古迹浓缩在一个园林中,我为有这样的祖先而自豪。

师:是的,我们的先辈为我们创造了那么多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我们只有好好地传承而不是去破坏,才能给后人留下这些美好的东西。

生2:所以,我认为我们外出旅游时,要举止文明,不要破坏景区的景物,更不能偷盗文物。

生3:学习了这一篇课文,我感觉到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不被人欺负。

师:是的,所以同学们要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学习。

生4:等到祖国强大了,我们也要去打别的国家,把他们从我们国家夺走的文物都给抢回来。

师:好,大家评议下,这位同学的想法合适吗?

生5:我感觉不合适。你打我我打你终究不是办法,我们需要利用一些和平手段取回我国的文物。

生6:我也认为不合适。我曾读过这一篇课文《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说在抗日战争中我们的军人非但没有杀害日本民众,还保护他们。如果我们的军人也胡乱残杀民众,那与日本侵略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

整个过程中,教师的理答均紧扣课文主题,较具指向性,学生无论是情感还是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升华,他们不但产生了爱国情感,还产生了国际情感。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理答,任由学生发言,那么学生的思想就有可能走入另一个极端,这不利于学生的情感往健康方向发展。

四、综合实践,外化情感教育行为

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渗透情感教育的有效方式。有时候,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践行一次,效果要比教师在教室里空讲十次要好得多。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笔者组织了两次综合实践活动,第一次是让学生去寻访当地或身边认识的革命老人。通过与革命老人的交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真实的抗战历史,由此进一步丰富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第二次是写一份和平倡议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战争、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在倡议书中畅谈自己的观点,或者谈谈自己的实践。在倡议书中,学生各抒己见,观点深刻,字里行间饱含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和平的渴求。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非常贴合情感教育的需求,因此,可以在语文课堂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落实教学的情感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作者简介:张姗姗(1976— ),女,广西横县人,小学高级教师,2015年获评“南宁市骨干教师”称号,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氛围情感教育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