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趣语文:学生乐学的源泉

2020-04-20李坤红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幸福成长

【摘要】本文论述情趣语文的作用,提出唤醒个体生命成长的自觉,让学生真正拥有快乐之源;丰富课堂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建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学习乐园;赋予充分交流展示的空间,让他们回归到学习最初的快乐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在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之下提高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情趣语文 乐学课堂 幸福 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32-02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情趣”逐渐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并得到相应的实践。打造有情有趣的语文课堂,让教学在尊重教育基本规律、尊重学生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发掘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乐学向上、幸福成长,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追寻的教育理想。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若能始终将探究、发现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收获满满的快意,那么,他们将能把学习当做一种需要,并转化为后续学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在“乐在其中”“乐此不疲”中积极实践语文,提高语言文字学习和运用的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一、唤起个体生命成长自觉意识,拥有情趣语文学习的乐之源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这句话启发我们,只有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内驱力,唤醒他们主动成长的生命自觉,才会使学习过程有情有趣。如在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竹节人》时,很多教师通常这样设计:“捕捉课文中作者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描写,体会作者内心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设计浮于文字表面的信息提取和交流,学生得来容易,再加上课文本身就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因此,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得到深入,他们只是在表面热闹的课堂氛围中重复着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汇报着张口即来的简单感受,用不了多久便会显出学习的倦态。统编教材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将某一阶段学生所需要达到的阅读能力目标做了明确的说明,如果教师能够将解读教材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实践探索中习得一定的读书方法,获得相关的阅读能力,那么,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探究之旅也才有情有趣,快乐不断。

对此,笔者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和大家一起阅读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它的名字叫《竹节人》。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竹节人是个什么新事物?他是一种新人类吗?”“作者写竹节人,会写他的哪些特点?”笔者适时调整:“竹节人不是什么新新人类,它是一种用竹子做的玩具。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这个玩具是怎么做的?”“怎么玩竹节人?”“玩竹节人的快乐是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漸渐有了明确的阅读指向,而本单元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当学生阅读的关注点被呈现,教师再引导他们谈阅读的方法就容易多了:“刚才,我们每个同学都从课题中产生了一些疑问,这些疑问,在课文中都能找到答案。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不是走马观花地读一读,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后,就算读完了呢?”从中,教师就能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我觉得应该根据自己的疑问,重点阅读带有答案的那一部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读书不光要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向作者学习怎么写。”……根据学生的已有认知,笔者在整理归纳后,给他们呈现了课后的三个不同阅读任务的阅读提示,学生就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自己的见解居然和课文的一样!这样的学习快感,会让学生油然而生阅读的自信。

二、丰富课堂语文实践活动形式,建构情趣语文学习的乐之园

于永正先生说:“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充分发掘阅读材料中的情趣因子,采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如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丁香结》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进行对比:“在作者宗璞的眼里,丁香是什么样子的?她对丁香有着怎样的感情?古典诗词带给她的,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两种感情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从字里行间找答案。很快,他们通过“使人眼前一亮”“探出半树银妆”“白的潇洒”“紫的朦胧”“优雅的甜香”“人也似乎轻灵得多”“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等信息,读出作者对丁香的喜爱和赞美;透过“不展”“雨中愁”“解不开的愁怨”,读出古人眼中的丁香代表幽怨的意象。显然,作者眼中的丁香是唯美的形象,古诗词中是悲观的代表。作者是怎样将这两种情感统一起来的呢?学生品读作者的语言后很快发现了作者的观点:“丁香结一样的愁怨,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这种哀,和喜乐怒怨一起,凑成了完整的人生。积极面对生活中像丁香花一样细微但繁多的让你不顺心的事,你会发现人生如此精彩。”……在品读、感悟、交流、辩论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愈来愈深刻,见解越来越有见地。卢梭说:学生“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避免生硬地给阅读的对象贴上标签,而是让学生在阅读、想象、品悟中去感受这形象,那种阅读的快乐是无以比拟的!

三、营造共生共长的交流展示场,回归情趣语文学习的乐之本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营造共生共长的师生平等合作、交流、展示的生命成长磁场,可以让学生身心愉悦、心灵释放,在回归生活语文中获得语文学习的快乐之本。我们知道,人的天性都是喜欢展示自己,在感受自己的优秀后获得那份满足感和愉悦感,赛过任何一种快乐,这也是人生的快乐之本。要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学习的生活之本,使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积极、开放的交流、展示平台,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观点,虚心倾听别人的见解,从而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下,实现互惠互助、共生共长。

如教学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七律·长征》时,很多学生在课前通过搜集资料,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都有所了解,同时,对毛泽东诗词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认知,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将学生已知的信息做简单的交流,对该词中相对生僻的字词做一些疏导,那么学生必然会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声筒,从而感到了然无趣。在备课时笔者做了如下设想:国际阅读素养(PIRLS和PISA)非常重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尤其对运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更加重视。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的背景资料,如果我让他们运用自己搜集的材料,对毛泽东词中提及的金沙、泸定桥等著名战役进行评价,感受“暖”和“寒”的情感意味;通过词中所选典型画面的乐与红军长征的艰辛对比,体会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典型选材的好处;通过词中的夸张,体会红军的大无畏气概等,相信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更多的收获。果然,因为教师提供的话题源于自己的资料又高于自己的资料,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答案的果实,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热烈的交流和辩论中,不断深化思维,健全认知,持续收获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享受着自己成长拔节的声音。平时,教师如果多给学生一些有思维含量、充满挑战的话题,那么,学生对语文阅读、语言表达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就会大大提升,快乐也会来自内心,且能保持恒久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我们的语文学习,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当以情趣语文为追求,积极探索语文学习的情趣因子,让语文课堂情趣飞扬,让学生在充满快乐体验、追求快乐之路上拥有学习、探究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刘春.情·趣·养·范——于永正“儿童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四个要素[J].江苏教育,2018(5)

[3]江伟明,俞丽美.小学生语文学习情趣变化和成因的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8(3)

作者简介:李坤红(1968—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专科学历,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幸福成长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露潼的“幸福”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