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平台干预信息呈现须受约束

2020-04-20支振锋

环球时报 2020-04-20
关键词:信息内容网络空间言论

支振锋

某公司高管夫人“手撕”疑似第三者的微博迅速刷屏,但又几乎被全网“秒删”,成为近日热议的网络话题。对这种“家务事”,由于涉及到当事人隐私,社会公众保持适当距离似乎更体面些。但如果真的存在全平台信息屏蔽,则应被视为事关网络空间生态健康的公共议题。

网络信息与言论表达密切相关。原则上讲,网络表达属于法律所规定的言论权利,并受到各国宪法以及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法的保障。在西方国家,由于较早产生现代传媒,法律对言论表达的保护及对政府介入言论的行为比较警惕。所谓言论自由、新闻自由和互联网自由等等,便成为西方国家标榜的价值。但西方对言论表达的所谓保护,由于将焦点仅仅放在对“政府”的限制和约束上,貌似捍卫了公民的言论权利,但也产生了“漏斗效应”。一方面,政府本身并非没有手段和途径突破法律的约束,特别是在对外传播上,那种种标榜的言论自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资本对言论的操控更加直接和粗暴,而法律却往往无能为力,有时候还助纣为虐。少数资本财团控制了整个国家的媒体机构,并实质性地控制了整个国家的言论表达,有时候甚至还能溢出本国,掌控他国媒体市场。在美国,90%的媒体市场为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控。事关“饭碗”,媒体有批评政府的“自由”,却难有批评老板的胆气。于是,法律精心构造的一套保护公民言论权利的规则之网,偏偏给资本留下了巨大的空洞。而且,这个空洞还如此“理直气壮”,以至于哪怕公民的言论权利实质上被这个空洞泄露得所剩无几,也始终看不到“补网”的可能。

中国走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道路。在宪法及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言论自由同时,也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杜绝了资本对新闻出版的操控。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通过平移传统新闻出版政策制度,不断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尽可能实现对网络信息内容的规制。但作为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国家政策和法律对互联网新闻信息的监管较为严密,对宏观的互联网信息内容行业仍然留下了较大的自主空间。这既是国家对网络信息内容行业演化模式和发展历史的尊重,也有涵育我国网络信息内容产业发展和话语创新的战略布局。

应该说,这种战略布局和监管策略整体上是成功的。但问题同样存在。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内容行业快速的技术迭变和应用创新,网络空间造谣、诽谤、色情淫秽、信息泄露、恐怖主义等违法犯罪或不良信息问题不断滋生,而监管却不仅很难跟上,也很难进行成比例的科学监管,有时候“一刀切”的信息删除会引发不同声音,还给某些人制造了寻租空间;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信息进入社交媒体、自媒体时代,资本对网络信息内容的掌控力度空前加强,也可能会删除一些与信息平台价值观或利益不符的信息,干预信息呈现并“甩锅”给监管部门,不仅给网络“黑公关”等创造了可能,也严重扭曲了网络生态。

健康的网络生态应该是网民真实意思的呈现,如果监管不当或者资本过度操作舆论,就会导致网络空间充斥被故意投放的信息和被刻意扭曲的信息,从而扭曲真实民意,破坏网络生态。基于这种考虑,《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在第12条和第22条对网络信息平台干预信息呈现的行为进行规范,明确规定“不得通过发布、删除信息以及其他干预信息呈现的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谋取非法利益”。这个规定应得到切实的贯彻实施。▲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猜你喜欢

信息内容网络空间言论
浅析知识仓库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信源、信息内容、情绪特征对微博转发的影响探究
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的创新与完善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他们的言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内容对顾客品牌忠诚的影响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