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五号浴火重生

2020-04-20本刊

发明与创新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空间站火星

24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15 000余秒关键技术试验、900多个日夜的磨砺、10余万航天人的坚守……被称为“胖五”的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迎来重生时刻,圆满完成第三次发射任务。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试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长征五号的“凤凰涅槃”之旅,就是眼下一个最好的例证。

2017年7月,长征五号第二次发射遭遇失利,这则消息像阴霾一样笼罩在国人心头,并一度引发质疑。如今,这枚中国最大火箭历时900多天“浴火重生”,再次出征。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启了它的第三次飞行之旅,一团耀眼的火焰簇拥着大火箭“华丽升空”,飞出天际。最终,任务宣布成功,这枚大火箭蛰伏两年多,终于扬眉吐气!

追梦30年 终赢航天强国“入场券”

“5、4、3、2、1,点火!起飞!”

随着“01”指挥员王光义雄浑有力的口令,发控台主操作手于鹏果断按下发射按钮。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金黄色的烈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巨大的声响震动方圆数十里。在烈焰举托下,长征五号似离弦之箭,向天而去。

图/《环球时报》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来自天南海北测控点的一声声报告,接力护送着火箭的又一次壮美飞天。2000多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星箭分离!”长征五号遥三火箭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南海之滨,今夜无眠。长征五号再度启航,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开辟了中国通往太空更加宽广的天梯。

这是“创新之箭”。长征五号是我国目前起飞规模最大、运载能力最强、技术跨度最大的一型运载火箭,采用3型12台全新研制的大推力发动机,主发动机均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技术,实现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

这是“力量之箭”。 长征五号火箭因其壮硕的身躯,常被称为“胖五”。“胖五”身高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它使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有了它,还能把更大更重的飞行器送到深远的太空。

这是“追梦之箭”。30多年前启动论证,20多年前开始预研,10多年前开始立项研制……“胖五”的成长已走过30多年时光。“胖五”创造性地使用“液氧煤油”“液氢液氧”低温组合作为火箭发动机推进剂,起飞时发动机燃烧瞬间产生2000多摄氏度的高温以及1000多吨的推力,相当于十几分钟翻越220多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不断突破来自“冰与火”的考验。

运载火箭能力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采用全新的技术。而向上的每一步,都是突破和挑战。

“我们始终选择坚信,坚持向上的力量,坚持不懈追求航天梦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说,“长征五号从一出生就瞄向更高更强,它是中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入场券。”

“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强,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航天强国必须有自主、自由、安全、可靠地进入空间的能力,长征五号是我国由大向强迈进的关键一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燕生说。

走出至暗时刻 “胖五”打赢“翻身仗”

大国重器,十年“磨箭”。2016年11月3日,经过10年攻坚,长征五号火箭精彩亮相,首飞成功。

然而,在2017年第二次发射任务中,长征五号经历了“至暗时刻”。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前几分钟的飞行一切正常,但飞行至346秒时,问题出现了。

“突然间,(长征五号)飞行曲线就不大对头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测发大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系列火箭总设计师龙乐豪从大屏幕上看到,曲线不是按照他们预定的方向往上跑,而是在往下“掉”。

彼时,测发大厅内一片寂静,不少人默默流下了眼泪。当晚官方发布任务失利的快讯,阴霾笼罩在中国航天人的心头。

2018年4月1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长征五号遥二火箭故障调查情况。根据分析仿真计算及地面试验结果,故障原因为芯一级YF-77液氢液氧发动机(氢氧发动机)一分机涡轮排气装置在复杂力热环境下,局部结构发生异常,发动机推力瞬时大幅下降,致使发射任务失利。

发动机,这个曾一度在航空领域关键技术刺痛国人的字眼,又一次成了“绊脚石”。

“航天归零”——中国航天人应对众多复杂困难和挑战的法宝之一,就是“从头开始、重新再来”,用“严慎细实”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作风面对困难和挫折。为解决问题,长征五号工程研制团队开展了一场技术攻关的“全国大联合”。20多家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归零分析,联合进行课题研究。

2017年10月2日,氢氧发动机故障定位工作完成;经过半年的改进,2018年4月,长征五号火箭完成归零评审。其间,氢氧发动机连续经历了14次试车考核,其中前13次为长程试车,试验结果非常成功。

然而新问题接踵而来。

2018年11月30日,改进后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长程试车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过这一次航天人反应迅速,“根据故障原因,研制团队对发动机的局部薄弱环节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结构的动强度裕度。”李东说。

2019年3月29日,发动机试车故障的归零工作及改进验证全部完成——两次长程试车验证顺利通过,第二次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但很快,长征五号工程研制团队就迎来了第三次“遭遇战”。2019年4月4日,在长征五号遥三火箭的总装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一台用于后续任务的芯一级氢氧发动机在试验数据分析过程中出现了“异常振动频率”。

研制人员顺藤摸瓜,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发动机局部结构对复杂力热环境非常敏感,容易引起共振,一旦激发,不易衰减。

2019年7月,研制人员完成了对发动机的结构改进,并完成了十几次大型地面试验。至此,困扰长征五号火箭两年多的发动机问题,终于排查完毕。

长征五号火箭总指挥王珏指出,在归零过程中,通过建立“故障树”,“胖五”研制团队对50多个可能造成推力下降的事件进行了逐一排查,从长征五号第二发失利到第三发成功,累计进行了40余次、1.5万余秒关键技术试验,总计超过2万余次各种地面试验,只为磨砺出一枚更强壮、更健康的“胖五”。

908个日夜,无数次跌倒后又重新爬起。如今,长征五号火箭蛰伏两年,凤凰涅槃,终于打赢这场“翻身之战”——中国航天2019年最具标志性的任务。

长征五号工程研制团队正在全面落实故障改进措施(图/《环球时报》)

YF-77氢氧发动机在进行试车(图/《环球时报》)

这是在厂房吊装过程中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屠海超 摄)

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图/人民网)

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完成技术区相关工作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屠海超 摄)

担当中国深空探测“主力军”

涅槃归来的长征五号火箭吹响了中国航天“集结号”,未来它将在中国深空探测等一系列重大航天任务中担当“主力军”, 为中国航天的“超级2020”打下基础。

送嫦娥五号赴月球采样返回

我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阶段。2007年,嫦娥一号实现了我国首次月球环绕探测;2010年,嫦娥二号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我国航天器首次降落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2018年,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

2020年,我国计划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嫦娥五号,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总体规划目标。

王珏介绍,嫦娥五号任务需要将8吨多的嫦娥五号探测器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而完成这一任务,必须由具有大运载能力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来完成。

送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去火星

按照计划,2020年,我国将利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在一次任务中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尚属首次。

火星是太阳系的行星之一,大约每隔26个月就会发生一次“火星冲日”,这时火星与地球的距离会达到极近值。这段时间可以使用较小的代价将探测器送往火星,因此人类的火星探测活动通常也会每隔26个月出现一次高潮。在2020年就有一次“火星冲日”的机会。

探测器发射后,大约需要经过7个月时间的飞行抵达火星。我国火星探测器将于2021年在火星上软着陆,开展火星环绕探测和巡视探测。

李东表示,长征五号将大幅度提高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助力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实现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跨越。

长五B首秀助力空间站建设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即将进入空间站时代。

载人航天工程确立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从2003年到2016年,我国将11位航天员14人次送至太空,发射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意味着“三步走”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任务已圆满完成。

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左右建成,可支持3名航天员长期驻留,在轨运行10年,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

作为执行载人航天空间站工程中发射空间站核心舱的主力火箭——长征五号B火箭预计将在2020年迎来首秀,这也将加速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的步伐。

链接

各方发声:不惧失败,中国航天在追梦路上豪迈前行

●908天的坚守,体现的是中国航天人科学、严谨、专业的工作作风,他们用一种科学的、专业的精神态度对待问题,对待失利以后的归零。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

●这种面对失利的坚守和科学精神,这种拼搏的航天精神,值得更多人学习,将让更多人受益。长征五号成功发射,更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子勤奋钻研,踏实工作,勇攀科学的高峰。

——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教授姜毅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们深知,追梦的历程历经坎坷,也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需要继续秉承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向着宇宙深处,豪迈前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材料技术领域首席专家裴雨辰

●在经历一系列挫折之后,中国掀开雄心勃勃太空计划的新篇章;成功发射长征五号火箭标志着中国今年的第34次太空发射的成功,中国成为 2019年实现太空发射最多的国家。

——美国《国家评论》杂志

●长征五号这次成功复飞,不仅表明困扰这款火箭的发动机问题基本获得解决,更是标志着中国发射更重航天器或将航天器送往更远深空的能力业已提高。

面向未来,此次任务的成功也预示长征五号即将正式进入应用阶段。它已被指定为载人空间站、探月工程三期乃至首次火星探测等重大航天任务的运载工具。可以预见,早前因发射任务失利而推迟或搁置的部分航天任务,有望在不久后展开或重启。

——新加坡《联合早报》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空间站火星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到中国空间站里上课!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站日记
玩转火星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火星!火星!
“中国航天日”来了
中国航天
中国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