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仲华:在小叶子上干出大名堂

2020-04-20本刊

发明与创新 2020年1期
关键词:砖茶茶学叶子

茶的世界,如果少了刘仲华,可能还要暗淡很长时间。因为,那一片小小叶子所含的精彩,可能要推迟很久才能被人们发现。

自从茶叶的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等高附加值成分被刘仲华研发的技术提取出来后,那些不起眼的茶叶,一朝飞向枝头变成了凤凰。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黑茶,曾风靡西北边陲,在内地却红不起来。不是因为它黑,而是它的魅力没被人发现。刘仲华巧施“发花之术”,黑茶红遍了大江南北。

在一片叶子的世界里,刘仲华奋力奔跑30多年,从学茶人跑成了茶专家,从茶专家跑成了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1992年到现在,我从来没睡过午觉,也从来没有凌晨两点钟以前睡觉。”201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仲华依然在奋力奔跑,这是因为他依然有梦想,“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健康而喝茶,希望更多的中国茶走出家门口,走向世界。”

从门外汉到茶专家

“作为生活中的饮品,很多人对茶并不陌生,但要谈茶中的学问,估摸着很多人答不上来。” 刘仲华笑称,与很多人一样,起初他也是地道的门外汉。

“我自己都没想到,会与茶叶打一辈子交道。”刘仲华坦言,1981年他考上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自己也很纳闷,“两片叶子也能做成一个专业?”他甚至对连续四年学这个专业觉得不可思议,这片叶子身上的奥秘有这么多吗?

然而,进入专业学习后,发现茶科学博大精深,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刘仲华很快被这片叶子迷住了。他看到,茶叶不只是一片简单的叶子,小叶子里面有大世界,藏着不为人知的宝藏等待人类发掘。

此后,“挖宝人”刘仲华再也没有停下茶学研究的脚步。1988年,刘仲华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1992年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是当时省内高校最年轻的副教授,也是中国茶学领域最年轻的副教授。1999年,34岁的他因科研成果突出被评为教授。

他在毕业留校后,很快在这片叶子上干出了名堂。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茶多酚核心成分的生产技术曾一直被日本等发达国家垄断,在20世纪90年代初,其市场价一度达到5000元1克。

不信中国人研发不出EGCG生产技术的刘仲华,带领团队对其进行科研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技术终于取得突破。资源优势加上规模化生产,以前以克论的实验室贵族EGCG,如今变成了工业化成吨级生产的平民化产品。

无数次失败造就一两次成功

搞科研的人都知道,在有限条件下要实现技术创新,取得突破,并非易事,这对于刘仲华来说,也不例外。回首30多年来的科研之路,刘仲华直言只不过是“无数次的失败造就了一两次的成功”。

刘仲华茶学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便是黑茶。

安化黑茶有600多年历史,其鼎盛时期曾占据我国边销茶的半壁江山。茯砖茶和千两茶是安化黑茶中的两大瑰宝。其中茯砖茶的独特在于它有“金花”,即冠突散囊菌,因其外形金色,有淡淡的菌花香味,俗称“金花”。发花,是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最关键的工序,为国家二级机密。

传统黑茶主要原料为粗老茶叶,茶梗多,利于“发花”。安化黑茶产业要复兴,原料要升级,如何让没有茶梗的细嫩茶叶也能发花?

2005年,湖南省益阳茶厂副总经理刘杏益将这个难题交给了刘仲华。

正在做科研的刘仲华(图/华声在线)

“那是2005年5月,接到我们请求后,刘仲华带着他的团队来到我们厂攻关。他的科研精神令人感佩,为取得一个可靠的数据,常常通宵达旦工作。” 刘杏益介绍。

一次失败、两次失败、三次失败……在益阳茶厂的实验室,经过无数次失败后,刘仲华联合益阳茶厂技术团队终于找到了最佳温度、湿度和茶叶透气性,让无梗的鲜嫩茶叶也发出了茂密的“金花”!

随后,刘仲华团队又发明了黑茶诱导调控发花、散茶发花、砖面发花及黑茶品质快速醇化等加工新技术,科学系统研究探明了黑茶(尤其是富含“金花”的茯砖茶)的健康密码,为黑茶从边销茶蜕变成健康茶、时尚茶,奠定了科学依据。

茶叶是自然界吸氟能力最高的植物之一,而且原料越老含氟量越高。要做大做强安化黑茶,就必须解决传统茯砖茶中氟含量偏高的问题。

这又是一场攻关硬仗。“自2006年起,我们花了整整5年的时间,研究发明了茯砖茶高效安全综合降氟技术,可在相对低成本下控制茯砖茶含氟量符合国家标准。”刘仲华说。这一技术打破了困扰黑茶产业发展的瓶颈。

接着,刘仲华团队又研制了系列黑茶加工新装备,实现了黑茶加工的清洁化、机械化、连续化和标准化,建立了黑茶质量标准体系,研制了方便型、功能型、时尚型黑茶新产品20多种。

除了运用科技手段帮助黑茶提质,黑茶的外包装也是刘仲华研究的课题。“黑茶是一个灰姑娘,不好看而且不方便,包装很简陋,人民币两元钱的事情。我们研究时就定好要让它方便化、高档化、时尚化和规模化,用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的项目工艺来改造这个加工环节,使黑茶彻底改头换面。”刘仲华说。

这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使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安化黑茶产业再次焕发青春。

曾经不到2亿元产值的湖南黑茶产业,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个亿。有人说,刘仲华是让黑茶变“红”的魔术师。

这个“魔术”的关键之处,正是他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找到了让无梗的鲜嫩茶叶也能发出茂密“金花”的方法,探明了黑茶健康密码,研制出的黑茶新产品。

正在做研究的刘仲华(图/《长沙晚报》)

超负荷工作以实验室为家

读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茶学专业,干出了前无古人的成果,这对刘仲华来说,仅仅是运气吗?看看他的工作节奏便可知道答案。

睡到自然醒,对很多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但对刘仲华来说,却是一种梦想。不是因为失眠睡不着,而是科研和教学工作占据了他的睡眠时间。

上课、开会、作报告、指导研究生……刘仲华的日程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现在最大的想法就是好好睡上一觉。”他笑着说,时间似乎不是自己能掌控的,每天要工作到凌晨2点,早上7点之前起床,一年下来只有春节几天假期才有属于自己短暂的闲暇时光,其他时间没有节假日。

暑假、寒假、“五一”、“十一”等别人游玩休息的黄金假期,是刘仲华的科研黄金周时期。他说:“因为这些日子没有课也不开会,可以关闭手机专心从事科研。”

休息是人累了困了就会产生的一种生理本能,刘仲华却对它进行了严苛的约束。他说,在科研、讲课、学术活动等连轴转的既定时间表中,如果安排时间休息,每天只上班8小时,很多工作可能下辈子都做不完。

然而,机器都需要定期保养,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

2012年,在黑茶科技攻关的关键时刻,在别人眼里好像永远不知疲倦的刘仲华,因为过度劳累,突发脑梗死,紧急入院治疗。

住院康复期间,医生严令必须全休,按时休息,确保充足睡眠。刘仲华却带着脑血管瘤隐患超负荷工作,在病床上做PPT,准备报告资料,远程指导科研……

本来大脑因为劳累出了问题,却还在高强度用脑,在医生眼里,这个病人简直疯了。刘仲华在医院只住了20天就出院了。他说:“住多久的院,什么时候出院,不是医生决定,是茶叶说了算。”

未来要复兴中国茶

一路走来,刘仲华坦言,挑战他的不仅有科研难题,还有诱惑。

1997年,世界级名企联合利华向他抛来橄榄枝,以年薪10万英镑的优厚条件聘他去搞科研。

当时1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为150万元,也就是说,刘仲华如果去联合利华工作,月薪能超过12万元人民币。干几年后,他就能实现财务自由,甚至一辈子衣食无忧。

此外,相对当时国内有限的科研条件,联合利华拥有顶级科研条件,在某些角度上来说可能更利于科学家出科研成果。出了成果,意味着又将有无数名利在前方等着。

这样一个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刘仲华却放弃了。

刘仲华认为,在国内,有很多东西是钱代替不了的。比如,有凝聚力的团队,学校给予的温暖,社会各界的支持等。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惠及广大茶农,让他们的辛苦得到应有回报。

后来,刘仲华带领团队在茶叶深加工和黑茶领域,进行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攻关,在克服科研条件落后等困难后,相继取得一系列成果,大量茶农因此受益增收。“如今我和团队走进联合利华,他们拿出了贵宾的标准来接待。”刘仲华说,这代表着中国茶叶的科研水平已经可以跟国际同行平起平坐,中国人有了国际话语权,这是当初10万英镑年薪无法换来的。

未来,刘仲华的目标是,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让外国人接受像中国人一样的饮茶消费习惯,使茶成为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物质载体,最终复兴中国茶。

猜你喜欢

砖茶茶学叶子
浙江大学茶学专业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砖茶包装机自动化生产线机械结构的设计与研究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茶文化视角下的茶学英语翻译研究
泾阳茯砖茶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
Word Fun
砖茶型氟铝联合应用对大鼠牙齿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
兴趣教学法在《茶学概论》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