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期野生大熊猫救护
——外伤处理
2020-04-20何念军唐流斌贾绍林董乐乐马亦生金艺鹏
何念军,唐流斌 ,孙 亮,贾绍林,董乐乐,马亦生*,金艺鹏
(1.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 佛坪 723400;2.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桃花源管理区,山东 泰安 271000;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100193)
野生动物救护(Wildlife rescue)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对因疾病、动物打斗等引起的伤病个体提供必要的救助或救治,进而保障其在野外的正常生存能力的保护管理措施[1-5]。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受伤情况屡有发生,尤其集中在每年 2-4 月[6-8]。此时,大熊猫处于繁殖交配季节,雄性个体为争夺配偶而发生打斗,激烈的争斗往往引起激烈的撕咬伤和摔伤。早期的行为观察发现,在求偶争斗中失败个体的面部和身体上都会有大量明显的抓伤和咬伤,即使胜利者也同样存在很多伤口。更有甚者,参与争斗的大熊猫个体身上有时还会出现长度超过 10 cm的严重撕裂伤口和骨骼损伤,如果不及时处理往往会出现伤口感染,引起炎症、溃烂等症状,严重的伤势还会导致个体伤残甚至死亡。因此,在野生大熊猫繁殖交配季节人为介入伤情救护治疗十分必要,不仅为受伤大熊猫个体的健康和生存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对区域内种群数量的维持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野生动物繁殖期争斗外伤的救助治疗,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指导和技术规程。本文记录了佛坪自然保护区三官庙野外研究工作站两例野生大熊猫繁殖期争斗引起受伤救治的情况,并对治疗过程以及大熊猫康复过程进行了详细记录,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为后期野外大熊猫救治提供清晰的治疗方法指导,同时为完善野外动物救护技术和规程积累资料。
1 研究区域及熊猫外伤病例背景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区内大熊猫种群密度位居全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之首[9-11]。三官庙野外研究工作站位于佛坪保护区的最北端、保护区核心区域,管辖面积6 299 hm2,区内地形北高南低,最高海拔(鲁班寨)2 904 m,最低海拔(三星桥)1 300 m。三官庙区域森林覆盖率95%,林下广布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是大熊猫最为理想的栖息地[9]。野生大熊猫除亚成体和幼崽除受豺狗和豹子等动物威胁外,基本没有天敌,其野外打斗伤主要来自于繁殖期个体间的求偶争斗[8, 12-13]。
自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我们在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官庙保护站辖区内连续4 a监测大熊猫发情场及打斗情况,共监测到5个发情场、13次熊猫个体间打斗。其中,2015年3月12日在骡马店和2018年4月29日在瓦房沟的2只雄性个体伤情特别严重,全身多处存在撕咬伤,且下颌和唇部存在撕裂和溃烂,严重影响其正常采食竹叶。我们对这2只受伤个体进行了野外即时治疗。
2 野外救护所需仪器和药品
救护仪器:监护仪,镊子,手术剪等。救护药品和耗材:舒泰注射液,洗必泰溶液,拜有利注射液(抗生素),生理盐水,聚维酮碘软膏,薇乔缝线,纱布等。
3 两例大熊猫受伤状况及伤病处理
3.1 动物外伤病例基本信息
案例一:于2015年3月12日在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骡马店发现,成年雄性个体,年龄约12 a,体重约130 kg,在发情交配场刚与另一成年雄性个体争斗,全身多处伤口,齿龈和唇部撕裂严重。
案例二:于2018年4月29日在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瓦房沟发现,成年雄性个体,年龄约15 a,体重约135 kg,牙龈暴露,下颌肿胀溃疡,全身多处打斗撕咬伤口。
3.2 受伤动物个体麻醉及其伤情评估
将受伤大熊猫合围到坡度较缓、植被稀疏的空旷地带,以2 mg·kg-1剂量在大熊猫臀部肌肉注射舒泰注射液,约15 min后,药物作用出现效果,大熊猫行动迟缓,逐渐进入麻醉状态。每5 min检查一次熊猫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确保在麻醉期间维持大熊猫的正常生命体征。在对动物个体成功麻醉后,立即检查个体伤病情况。本文中2例个体的伤病检测结果如下:
案例一:繁殖期打斗伤。下颌左侧周围可见皮下淤血,齿龈和唇撕裂(图1),疑似被利爪或牙齿损伤,伤口长度约3 cm,周围可见部分严重损伤组织,创口不规则,创腔深浅不一。属于新鲜污染创,受伤时间估计12 h以内,左下颌犬齿齿折,牙髓腔暴露。
案例二:繁殖期打斗伤。下颌外侧组织严重撕裂,暴露牙龈,可见下颌吻端肿胀,直径约3.5 cm,似被利爪抓伤或牙齿撕咬损伤,表面渗血,触碰质地坚实,按压有白色粘稠液体流出,可见新生肉芽组织。为陈旧化脓创,受伤时间为30 d左右。背部有一瘢痕,无毛发覆盖,有少量黑色素沉积,似被尖利树枝或竹子戳伤或被其它动物用嘴或爪子损伤,面积约10 cm2,触碰质地坚实、外部有结痂,瘢痕中央有黄白色粘稠液体,创口约4 cm2。为陈旧化脓创,受伤时间为30 d以上。
3.3 动物外伤处理与治疗
动物伤口在野外环境极易感染,处理前务必将伤口处理干净,并去除坏死组织。同时,野生动物移动较快,在野外极难遇见,对于需要缝合的伤口一定要采用无创消融针缝合,避免拆线困难。对于这两例动物伤口的处理步骤如下:
案例一:将大熊猫体位调整为右侧卧姿势,开始处理伤口:①清理污染物:用洗必泰溶液将纱布打湿,用湿纱布轻柔地将伤口上的树叶、小石块、泥沙擦拭下来,然后用洗必泰将伤口冲洗干净。②处理坏死组织:用干净清洁的剪刀清除伤口周围颜色灰暗、化脓坏死组织,形成新鲜创面及创口,用纱布按压止血。③伤口缝合:使用0号薇乔缝线(三棱针)结节缝合,缝合完成后在伤口表面涂抹聚维酮碘软膏,肌肉注射“拜有利”注射液(抗生素)10 ml。伤口处理完后,约20 min熊猫恢复行动能力,确认其状态正常后离开。
案例二:用洗必泰溶液将纱布打湿,用纱布清理伤口处的大块污染物,再用大量洗必泰溶液冲洗熊猫下颌吻端,用镊子和手术剪清理坏死组织,按压肿胀部位,将脓汁挤出,再用洗必泰溶液冲洗,然后在伤口上涂抹聚维酮碘软膏。用洗必泰溶液清理瘢痕,再涂抹聚维酮碘软膏,肌肉注射10 ml “拜有利”抗感染,之后20 min左右大熊猫恢复行动能力,确认其状态后离开。
3.4 动物外伤术后伤口愈合情况观察
野生动物都具有移动特性,这大大增加了伤病个体的术后观察难度。我们自术后第二天开始连续在附近区域寻找观察外伤处理个体,分别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寻找到两只受伤大熊猫,并对其伤口愈合情况进行观察。
案例一:3 d后,伤口缝合处结疤,疤痕干燥,无肿胀化脓,愈合良好,采食正常。两周后,可见缝线脱落,伤口对合良好,无肿胀,采食正常。
案例二:7 d后,发现下颌肿胀处恢复正常,伤口干燥,无红肿。采食基本恢复正常。
图1 野生大熊猫打斗时的左下唇撕裂伤口
4 讨论
野生大熊猫繁殖期间的伤口大多为抓、撕咬伤等外伤,极少数会出现骨骼或内脏损伤[5,14]。在对野生大熊猫进行救助治疗时,需要对其进行麻醉,舒泰等肌肉松弛剂效果较好,反应较快,15min内即出现效果,同时还能保证动物大脑不受损伤,且苏醒较快。在麻醉期间,重视监护,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血压变化和防止低血氧、低血糖出现,并同时控制处理动物脱水、全身性炎症等。在动物麻醉后,应迅速对受伤个体进行全方位检查,同时评估动物伤情,对于伤情较轻的个体采取现场立即救护处理,而对于一些存在严重且深层的创伤个体(骨骼和内脏等损伤),由于动物回归野外环境之后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建议在保护站进行救助,待伤口恢复之后放归野外[5,14]。
本研究中的2个救护案例均为抓、撕咬伤,未出现明显的骨骼、内脏等损伤,因而采取野外直接救助治疗。首先,在对受伤个体进行结构及功能的检查时,如发现创伤部位涉及眼、牙齿等重要功能性部位,需要及早对其结构及功能进行恢复。如不能达到完全恢复效果,也应当保障其对动物整体生活的影响最小。例如发现犬齿齿折情况严重,应考虑拔牙或者其他条件允许下的其他治疗性操作。其次,对野生动物的抓、撕咬等较大外伤进行缝合处理。使用可吸收缝线,由于大动物皮肤的柔韧性更强,根据动物张力线方向采用大号缝线。缝线匹配的缝针最好使用棱针保证能较好的穿透皮肤。缝合方法可采用多种方法,可根据创伤部位适当选取。再次,小外伤的消毒处理,防止外伤导致的菌血症、败血症出现。碘酊和聚维酮碘膏均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但是聚维酮碘膏在较大创口或者不易被舔舐的部位有较好的作用效果。同时应考虑耐药性问题,一定要严格按照使用方法慎用抗生素。
野生动物救助时机非常重要,错过最佳救护时间后,救助效果就会大大降低[4]。大熊猫野外生存环境恶劣,当其患病或受伤时,如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救护导致其病情加重[6]。通过这两次野生大熊猫野外直接救助的成功案例,我们发现相对于早期的收容救助方式,对于一些适宜于在野外直接处理的伤病,野外直接救助具有便捷、及时、高效等优势。野外直接救护机动性强,且消耗的人力财力成本较低,是我们未来野生动物救护的一个主要方向之一。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野外直接救护建议:
(1)强化监控,增加巡护次数或布设全面的红外监测网络,以增加遇到伤病野生动物个体的概率,及早对伤病个体实施救助。
(2)增强技术力量,引进或培养一批专业技术过硬的基层野生动物救护人员,增加保护站野生动物救护相关专业人员。野生动物伤病存在随机性,且不同的个体疾病都具有特殊性,伤病大熊猫需要及时救护,而救护人员扎根基层就是野生动物身体健康的最好保障。因此,基层保护站保护人员必需具备一定的野生动物救护基本技能。
(3)进一步改善野外抢救医疗条件,加大基层保护站野生动物医疗设施设备建设,特别是购置一些便携性的,可在野外直接操作的监护设备、手术器械、药品和医疗耗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