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国家公园原住居民就业问题研究
——基于神农架国家公园实地调研
2020-04-20李明起刘芳璐黄德林
李明起,刘芳璐,黄德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形式,一旦某区域被定义为国家公园,该区域所涉及的范围将会被严格保护,则必然对周边的居民也会有一定的影响。解决好居民物质生活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公园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而实现居民的充分就业是保障居民物质需求最有效的途径。如今,随着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的开展,外地人员也纷纷涌入当地的社区谋求发展,使得社区内原住居民的就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成为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实现居民物质利益与园内生态效益统一的难题。
本文基于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实地调研的问卷和访谈结果,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从政府和民众双重角度下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当地居民的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当地政府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多、扶持资金不足、宣传教育方式单一、技术培训不到位,同时居民层面也存在着个人知识技能不足、就业意识不强、对就业政策关注度不高等方面的不足,这些不利因素不仅牵制了原住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依据调查数据,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缓解园区内居民就业与生态文明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从而为国家公园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现状
国家公园的发展离不开社区居民的支持,居民作为国家公园的直接接触者,其各方面都与国家公园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建设国家公园的过程中不仅要兼顾环境效益,更要着重考虑社区居民的就业和安置问题。在国家公园日益发展的背景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和资本涌入当地市场,充分保障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更加需要高度重视。
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建设关系着当地的生态保护和原住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而互利共赢是最好的选择。针对国家公园中居民就业与生态文明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国外学者Spiteri[1]提出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对社区居民起到激励作用,如以激励方案IBPS对不同主体进行福利激励,可达到对国家公园附近的社区或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Vedeld等[2]通过对乌干达国家公园保护区居民的收入来源进行调研发现,居民的直接收入来源于农业生计,其他收入则来自国家公园旅游收入分享计划。这些研究也为我国改善国家公园建设与居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路径。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将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就业两者相结合,保障居民的基本就业和收入来源,平衡两者之间的利益,才能更好地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国际上一些国家公园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是注重为社区居民生存发展预留空间,明确边界两侧发展强度,承认社区主人身份,与社区达成管理契约等[3]。虽然我国针对国家公园也采取了社区共管、补偿搬迁等措施,但是不同地区的效果差异明显,学者们针对此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国内学者吴光伟[4]认为景区的开发限制了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经济收益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以自然景观为开发主体的国家公园,原住居民之前大都以当地的自然环境为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国家公园开发,对居民传统的收入方式会产生一定的限制,居民的收入会减少,这也会导致一定的利益矛盾;张晓[5]认为在国家公园开发中涉及公园保护区居民的拆迁安置问题,使得居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丧失,并且后期的补偿机制不尽合理,会造成居民内心的不平衡,做出破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得生态环境保护与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矛盾。
对于如何平衡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与社区原住居民之间的矛盾,学者们也做了相关探讨,如李周等[6]提出利用卡尔多改进理论来处理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可以适当地利用经济利益作为诱因,从而有效激发社区居民参与自然保护的积极性;蒋艳[7]对欠发达地区社区参与旅游收益分配进行了探讨,在利益分配方式上提出了包括经济利益分配、就业、商机和利益的补偿;黎洁[8]通过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社区居民就业与生态旅游收入分配进行调研后发现,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刺激居民收入的增长,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还要有效地提高居民的教育程度和基本素质,以为扩大其就业面奠定基础。
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鲜有研究涉及到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与社区居民就业相结合的分析,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解决原住居民的就业问题,必须坚持生态保护与实现居民充分就业并非对立面,两者可以达成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这一观点。如果一味强调国家公园自然环境的保护,不重视居民的就业保障,只能造成居民经济收入更加微薄,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如果过分追求居民就业难题的化解,摒弃环境保护,也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本文旨在探究是否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将两者的关系向正向有益的一面转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使民众在不违背生态保护要求甚至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个人的就业,解决个人的生计问题,提高居民收入,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指导国家公园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理论研究的空缺。
2 研究数据来源与分析
2.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对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木鱼镇原住居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8.5%。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结果
2.2 问卷调查数据的SPSS分析
2.2.1 原住居民的学历水平与接受技能培训意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一般来说,学历的高低会影响一个人的学习意识和对其他技能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对原住居民的学历水平与接受技能培训意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您的学历是?”与“您愿意接受技能培训吗?”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6,显著性水平为0.000<0.0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即原住居民的学历越高,越愿意接受技能培训;反之则越不愿意接受技能培训。由表1中原住居民学历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在受调查的177位原住居民中,有62.15%的居民学历处于初中以下,所以大多原住居民对于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较低,这启示当地政府一方面要完善当地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要为居民提供充足的培训机会。
2.2.2 原住居民的生产技能水平与对就业风险认知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如果原住居民自身具备了较强的生产技能,可能会改变他对就业市场环境风险的认知。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对原住居民的生产技能水平与对就业风险认知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您是否具备相关生产技能?”和“您认为在本地就业的风险大吗?”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7,显著性水平为0.000<0.01,说明两者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原住居民自身的生产技能水平越低,就会认为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就业的风险越大。由表1中原住居民是否具备相关生产技能的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受调查的177位原住居民中,有61.02%的居民尚未具备一项生产技能,这体现了当地政府对原住居民加强生产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2.2.3 原住居民对就业风险的认知与自主就业意愿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居民对就业风险的认知会影响到其自主就业创业的意愿。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对原住居民对就业风险的认知与自主就业意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您认为在本地就业的风险大吗?”与“您愿意在本地自主就业吗?”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13,显著性水平为0.000<0.01,两者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即原住居民认为本地就业的风险越大,越不愿意开展自主就业,启示当地政府对原住民众亟需进行思想教育。
3 神农架国家公园原住居民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原住居民就业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神农架国家公园实地调研的问卷和访谈结果,本文从政府和民众层面分析了原住居民就业存在在的问题。
3.1.1 政府层面
(1) 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不多:现今神农架国家公园当地政府在帮助原住居民免费提供一些就业岗位来实现短时间内解决就业问题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偏少、覆盖率较低。一是当地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性不强,对企业的扶持资金有限,使得当地企业的规模大小与发展潜力受限,不能为原住居民提供充分稳定的就业岗位;二是当地政府所设置的生态管理员等公益岗位数量过少。通过调查可知,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已为民众设置了生态管护员岗位,旨在实现民众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又能参与生态保护管理的目标,然而神农架国家公园共有原住居民21 072人,生态管护员岗位的数量却只有460个左右,占比仅为2.1%,且薪酬较低,有不少居民表示数量过少竞争压力大,而且鉴于该岗位每月工资较少、平时投入的时间却多,并不会将其纳入主业范围。
(2) 扶持原住居民就业的资金不充足:一是当地政府保障原住居民就业创业的资金不足,目前神农架国家公园的资金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对保障原住居民就业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导致大多本来就没有过多收入的原住居民要承担更多的就业成本;二是当地政府用于鼓励原住居民就业创业的资金不足,如在激励原住居民发展家庭中药材种植、经营农家乐等个体就业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对原住居民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对于原住居民来说,种植中药材需要个人付出大量的资金,开发农家乐更是面临着旅游淡旺季的风险,如果当地政府无法在各个环节提供较多的资金,他们则会因为这种不确定的收益风险而选择其他更有保障的就业方向。
(3) 宣传教育方式不多样:政府有责任让原住居民认识到实现就业是保障个人经济水平的根本途径,这便要求当地政府在原住居民的平时生活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以获得原住居民的真正认同。然而,目前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是宣传形式单一,主要依靠标语、公示来向民众普及就业知识和意义;二是不注重宣传的双向沟通,并没有定期调查原住居民的就业意愿和影响原住居民选择就业的因素,使原住居民与当地政府之间在就业问题上缺乏有效沟通。
(4) 培训机会引进不到位:技能帮扶是政府解决原住居民就业困难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当主动为民众引进专家进行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目前当地聘请专家讲解等学习培训活动主要由政府负责,同时根据问卷调查可知,有44.07%的受访原住居民对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表示“比较不满意”,占比最大,为44.07%;只有7.91%的受访原住居民表示“很不满意”,说明大多居民对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满意。另外,经访谈得知,居民主要不满意政府引进培训的频率和形式,希望培训的次数更多一些,培训的形式更形象一些,比如实地操作讲解比讲座交流更易于理解。
3.1.2 民众层面
(1) 知识技能水平不高:原住居民本身的素质能力是影响其就业状况的基本要素。现今神农架国家公园原住居民的技能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众文化素质不高、学习意识薄弱,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受调查者中62.15%的居民为初中以下的学历,文化素质较低,而上述相关性分析表明,原住居民的学历水平也会影响到其本身对技能学习的意愿;二是缺乏专业技能,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受调查者中61.02%的居民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这一方面会造成即便政府分配了生产生活工具,原住居民也无法将之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原住居民对于市场的抵触。
(2) 就业创业意识不强:认识对实践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观念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社区原住居民生产行为方式的转变。根据调查可知,原住居民的就业创业思想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喜欢安逸的生活,惰性问题较为突出;另一方面则是大多原住居民规避风险的意识较强,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受调查者中61.58%的原住居民表示自己不愿意融入现有的市场环境中自主就业,对竞争力强的市场领域有较大的抵触,担心自身竞争力不强而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在访谈中,有受访者反映随着神农架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他们认同农家乐将成为一种可行的获取高收入的方式,但是由于园区内已有了一定数量的农家乐,且多为外商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都较先进,所以要使自己的经营独特而新颖存在较大难度,而这种对竞争性的担忧往往使他们不想融入市场。因此,当地政府在坚持保护环境的情况下,若想促进居民就业,就必须充分调动他们本身的就业创业积极性,辨证看待市场中的风险,从思想上加以正确引导。
(3) 对政府的就业号召热情不高:如今,神农架原住居民对于当地政府的就业号召缺乏一定的关注。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受访者之所以对政府就业号召的热情不高,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当地政府对居民根本的生计需求了解不全面,且有44.06%的原住居民对于政府的就业宣传教育并不满意,认为听取原住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偏少,政府与居民之间缺乏双相沟通,所以就产生了对政府的不信任和对政府工作的不关注。
3.2 解决原住居民就业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现今,神农架国家公园的社区管理主要由当地政府和管理局共同负责,在公园建设初期,社区居民对一项政策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十分有限,所以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坚持对人民负责,率先解决居民的就业问题,才能促进民众克服自身问题,信任与配合政府的工作,逐渐形成共管的运转机制。通过以上对神农架国家公园社区原住居民就业存在问题的论述,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措施:
(1) 加强对内合作,增加就业岗位: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对国家公园生态建设的要求,神农架国家公园内现有的企业基本都为污染小、能耗少的环保类型,对于神农架国家公园的环境保护来说并不会产生恶化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当地政府首先应加强与内部企业的合作,尤其是中药材、蔬菜制品等企业,通过提供福利政策形成一种密切联系,不仅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更利于吸纳更多的本地居民就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其次,当地政府也应进一步扩大生态保护人员岗位的范围,既能直接提供居民就业机会,又能带动居民参与社区环境管理,并提高薪酬以激励更多居民参与;最后,当地政府对当地居民创办的个体经济或招收大量居民就业的私营企业,在符合环保要求的前提上,应对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力度,为居民的就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外在支持。
(2) 吸引外部投资,扩大资金来源:神农架国家公园建设尚不完善,且上级部门所提供的资金有限,在短时间内实现全方位的建设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首先要吸引外部投资,如通过降低外部企业进入当地市场的门槛、实行低息免息贷款、减免税等方式加快引入外部无毒无害无污染企业的步伐,或是吸引外商投资当地产业发展,这有利于带动居民的就业,促进社区设施的优化;同时,当地政府要将部分资金用于奖励民众个体自主经营相关的生产项目,从而激励更多民众参与社区就业领域,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此外,当地政府还要加强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与落实力度,严格按照政策要求维护民众为保护环境而割舍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促使民众在收入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尊重自然。
(3) 丰富宣传方式,注重双向沟通:基于大多原住居民对当地政府在就业方面的宣传工作并不满意,说明政府在就业宣传方面的投入由于形式单一或缺乏互动等原因,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当地政府一方面要丰富宣传方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布置标语、张贴公示和通知等方式,而更应通过开设公众号等能反映民众阅读量的形式来得知居民的反馈情况;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注重与民众的双向沟通,应定期与民众代表面对面交流,真实调研了解民众的需求,如开展座谈会等,或搭建一个双方可以互通的线上信息平台,及时获取民众对于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看法。
(4) 积极引入培训,提高居民素质:在社区居民自身知识不足、技能水平不高的前提下,当地政府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使居民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消除认知障碍,辨证看待同种资源中的竞争,主动融入潜力愈来愈大的市场,而提供培训、增强民众内在实力则是解决方案之一。因此,当地政府必须加大对居民的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聘请专家实地讲解,让民众更好地吸取经验。除此之外,培训必须针对市场的就业形势和用工单位的实际需求,要根据原住居民的意愿、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率。
(5) 开发特色项目,增加就业途径:在旅游资源方面,神农架国家公园具有独特的山峰石林、峡谷瀑布、原始森林、千变气象和神秘传说,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开设博物馆、开展文化节日表演来扩大自身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并吸纳对神农架国家公园本就十分熟悉的原始居民就业;同时,神农架国家公园内还种植有多种农作物,其中不仅有百花蜜、中药,也有特色水果和蔬菜,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生态采摘园来扶持原住居民的自主就业。
4 结 语
充足的就业机会是保障社区原住居民拥有稳定收入的前提,而稳定的收入来源也是维持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保障。如何在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当地居民的充分就业是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从政府和居民双重角度下分析了阻碍原住居民就业的现存问题,并基于国家公园建设初期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这一现实背景,提出当地政府必须落实加强对内合作、吸引外部投资、丰富宣传方式、积极引入培训、开发新型特色项目等举措,以改善当地社区居民的就业现状,为构建和谐的国家公园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