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螺旋CT和MRI对肝脏囊性病变的诊断作用
2020-04-20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CT室河南新郑451100
河南省新郑市人民医院CT室 (河南 新郑 451100)
赵素贞
肝脏囊性病变包括肿瘤坏死囊性病变和非肿瘤囊性病变,早期给予有效的诊断措施能提高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准确性,对保障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积极作用[1]。螺旋CT(CT)和核磁共振(MRI)作为主要诊断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2]。本研究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分别给予螺旋CT和核磁共振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效果,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肝脏囊性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者33例,女患者35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9.00±1.65)岁;经病理检查: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9例,炎性囊性病变24例,肝脏恶性肿瘤囊变病变35例。
1.2 检查方法 ①螺旋CT检查法:使用Philips扫描仪行CT扫描,电流为240mAs,层厚为(5~10)mm,间距为(5~10)mm;扫描范围由患者的右侧膈顶到肝脏的下缘。若有必要可对患者局部实施增强扫描检查,造速控制在(2~3)ml/s,之后对患者肝脏进行动脉三期增强扫描及延迟扫描,其延迟时间需≤240s;取得检查结果。②核磁共振检查法:使用Neusoft NSM-P035磁共振扫描仪,在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前,需叮嘱患者取下身上携带的所有金属饰品,避免金属饰品影响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常规扫描序列主要包括T1WI增强、T1WI、加压脂及T2WI等内容,扫面范围主要是由患者右侧膈顶到肝脏下缘,并根据疾病诊断需要,加做不同方位图像,为提高检查准确度,医疗人员选择12ml的扎喷酸葡胺造影剂进行增强检查,并通过手推方式进行注射;检查时应仔细观察患者肝脏囊肿性病变的大小、密度、部位、形态、信号以及有无囊壁结节、包膜是否出现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CT和MRI对肝脏囊性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比CT和MRI检查结果,同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肝脏囊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敏感性、特异性)。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试验数据经整理后均输入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和等级资料均采用(%)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CT和MRI检查结果对比分析 CT检查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率88.89%,炎性囊性病变率83.33%,肝脏恶性肿瘤囊变病变率91.43%分别低于MRI检查的100%、95.83%、97.13%,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CT和MRI检查肝脏囊性病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比较 CT对肝脏囊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为79.55%,特异性为79.17%;MRI对肝脏囊性占位诊断敏感性为93.18%,特异性为95.83%。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影像学表现 ①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9例,CT下可看见单发(或者多发)低密度的囊性病灶,病灶大小不均匀,且呈现圆形的形状或者类似圆形的形状,边界较清晰;而MRI平扫下可看见肝脏内出现单发(或多发)水样信号阴影,且呈现出圆形形状或者类似圆形的形状,无显著强化。对多囊肝合并多囊的患者,CT及MRI扫描下均可看见肝脏、双肾内出现多大囊性病灶,且大小不一,病灶呈弥漫性的分布,肝脏及双肾在实质强化后可清晰看见多发囊性病灶。②炎性囊性病变:24例炎性囊性病变患者中,在CT扫描下可见肝囊肿囊性病变的有20例,其囊肿大小为(2~10)cm,CT值为(10~20)HU,囊性的厚度表现不均匀,且存于张力;其中11例患者在囊肿的周围存有低密度影,9例患者的囊肿内部存有气液平面;增强扫描后可见囊壁呈中度强化。MRI扫描下可见肝囊肿呈现出长T1和长T2的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囊肿病灶出现不规则的强化,且内有分隔,囊壁的周围可见大片状的强化病灶。③恶性肿瘤囊变病变:恶性肿瘤囊变病变患者有35例,多发的转移瘤在CT扫描下可见患者肝内出现多发囊性病变,形态较规则,边界较清晰,增强扫描后可见轻度-中度的环形强化;单发的转移率大小不一,且呈现出环形强化。MRI扫描下可见肝内或者多发囊性病灶,病灶大小不均匀,并呈现出均匀T1的低信号,且病灶的正中心信号更低,T2呈较高信号,中央的信号最高,呈现出轻度环形强化。
3 讨 论
螺旋CT和核磁共振作为两种主要检查手段,在诊断肝脏囊性占位时,均能清楚的显示出病灶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还能通过增强扫描掌握血供的特点,两种检查方式准确率均比较高。但对不同类型的肝脏囊性占位,其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螺旋CT主要采用滑环技术,可任意地、回顾性进行图像重建,无层间隔大小约束和重建次数限制[3]。核磁共振检查主要是将患者放入特殊的磁场中,通过在无线电射频脉冲击作用下以激发人体内的氢原子核,进而引发人体内氢原子核的共振,吸收大量能量,待停止射频脉冲结束后,核磁共振仪可以接受到共振后产生的检查图像。对人体不会造成放射性的伤害,图像的分辨率较高,能够多层面、多方位的成像,还能通过二维和三维的方式清晰显示出人体解剖结构及病变情况,对病变部位达到定位准确[4]。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率88.89%,炎性囊性病变率83.33%,肝脏恶性肿瘤囊变病变率91.43%分别低于MRI检查的100%、95.83%、97.13%,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MRI对肝脏囊性病变诊断敏感性为93.18%、特异性为95.83%虽明显高于CT检查的79.55%和79.1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相比,MRI诊断肝脏囊性病变诊出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等效果更高,与鲁万鑫[5]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表1 CT和MRI检查结果对比分析[n]
表2 CT和MRI对肝脏囊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
综上所述,CT和MRI对诊断肝脏囊性病变效果均较明显,但MRI诊出率、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