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底谁在配置资源

2020-04-19刘有源

江汉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效率

摘要:经济资源除供给侧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物质生产要素外,还有文化、传统、道德、环境等隐形要素。需求是最宝贵的资源,市场配置资源没有揭示资源配置的本质,价值规律也不能有效配置资源;不存在“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价格从来没有真正配置过资源,创新导向成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理论空白;资源配置都是人完成的,但有且仅仅只有那些以各种权利方式控制资源的人,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权利配置主导资源配置,行使权力、动用人财物的官员和企业经营者是不同体制下资源的真正配置者,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让各行各业的企业家人才高效配置经济、军事、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的资源,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资源配置;价格机制;效率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0)01-0017-07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但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其原因,在于对资源配置机制及其背后的本质缺乏共识。

一、多角度观察和珍惜资源

要配置资源,首先要界定清楚什么是经济资源。所谓经济资源,本质上讲是生产要素的代名词,也就是从供给侧考察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它们被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但是,资源除了这些显性要素外,还包括文化、传统、道德等隐形要素。此外,还有需要转换考察角度才能认知的如环境、生态等要素,它们之间可根据稀缺程度和时代要求显示其重要性。一件产品,不仅包含生产它的物质要素,理应还包括文化、环境要素,不然,这件产品就只有物质外壳而缺乏灵魂和底蕴,就只有有形资产的物化,而没有无形资产的凝结。所以,家族或企业文化是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软要素,是产品灵魂或内在生命的源泉。同样,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清洁的生产环境,也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清洁度,使产品具有绿色性和环保性;反之,不洁的环境会污染毒化产品,使产品感染各种有害微生物或病菌病毒。另一方面,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会通过影响人的情绪和精神风貌而影响到产品的生产、质量以及新颖性。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会使人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生产的产品具有自主性、创新性,那种把文化、道德等软要素和社会、自然环境等“第三方”要素排除在生产要素之外的主张至少是理解不够全面,乃至是浮浅和不正确的。

但恰如阴阳有两极,要素也是“双方”的。需求也是资源,需求即一定意义上的市场。旧时的民族资本家将需求视作“利源”,认为洋货充斥市场,国货不振,国家前途堪忧;今天我们将需求可视为货币选票,它有一个投什么、投多少、怎么投、为谁投、何时投的问题,货帀选票投给谁,资源就流向谁,资源流入的產品、企业和行业就会发展壮大。所以,需求是人们不应忽视的一种具有最后决定意义的资源,其存在与变动是从另一个角度考察的资源配置。它为供给侧进行的资源配置提供存在和发展空间,使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和国民收入达致均衡。没有需求或市场,从供给侧做出的资源配置决策就是失败的,其价值都为零。所以,具有从商经历的政治家们对需求资源的重要性更敏感,由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的中美贸易战体现了对需求资源的公开争夺。贸易保护最直接地说明了需求资源的重要性,单边主义是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双边主义才是两国对双方市场的利用,多边主义是多国之间对国内外市场的相互竞争,其本质都是围绕市场需求这个资源的争夺,所以需求侧资源配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鉴于上述理由,当人们谈到资源配置时,一定要从供给与需求双方入手,考虑资源的“雌雄配置”。也就是说,要在了解现实需求和预测潜在需求的基础上,再决定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人们通常理解的资源配置就是解决生产什么(包括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资源用途的选择。生产什么是指资源用于哪些方面,怎样生产则从另一个角度回答稀缺性不同的资源分别用在哪些产品的生产上,即富余低价的资源用在什么行业?稀缺高价的资源用在何行何业?为谁生产则是从客户需要的角度回答生产什么的问题,这其实是从需求侧考虑资源配置问题。除此之外,在资源配置中还应加入“何时生产”的问题。何时生产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资源是现在使用还是未来使用?其选择是将资源进行保护,以便其繁珩和再生,或者是现阶段就将之消耗殆尽,砸子孙后代的饭碗?所以,何时生产最终回答的也是资源用途的选择问题。这样,资源配置就应该涉及资源在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分配、使用、产出、需求和效益等环节。有分配而无使用、产出和效益的资源配置就是“空转”,就是“脱实向虚”。至于资源配置体制,人们习以为常的认知要么是市场配置,要么是计划配置,或计划与市场共同配置。这两种体制看起来好像差别很大,但其实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会发现它们有许多共同的本质。

二、价值规律不可能配置市场资源

马克思指出“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①;“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② 马克思还预计:“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但社会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最后,与此有关的簿记,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重要。”③ 据此,人们对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作了不恰当的理解,习以为常的说法是:“市场调节的实质就是价值规律调节。价值规律是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调节社会劳动分配比例的”;或者如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等。可以说,只要我们深入探讨,就会发现上述表述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我们在这里首先探讨在供求、竞争中起引领作用的价值规律问题。人们没有觉察到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分配比例和资源配置之间的重大差别,似乎也忘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那里借鉴过来的,而斯密的价值理论是根据人类社会早期的狩猎经济概括出来的;而狩猎经济的产品是天然生产出来的,其生产产品的要素(自然力)尚未纳入人们的考察视野,而劳动仅是“产后”取得和搬运它们的成本(流通中的生产成本),而非真正的生产成本。马克思对继承过来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了改造,劳动二重性成为商品二因素的内在生产要素且补充了价值转形理论,和斯密一样,马克思也因忽略了其他要素在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以致在生产自动化出现以后作出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社会崩溃的悲观预言。

马克思预言:“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运用的动因的力量,……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④ “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⑤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源泉,当然也就不再是价值的源泉,那价值的源泉转到哪里去了呢?客观地说,劳动价值论只能向要素价值论过渡,承认非劳动要素既是财富生产的源泉,也是价值生产的源泉,应当说,这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真正出路。但是马克思对此又坚决反对。马克思曾严厉批判麦克库洛赫把“任何一种旨在引起某种合乎愿望的结果的作用或操作就是劳动,不管它是由人、由动物、由机器,还是由自然力完成的”(且创造价值)的观点⑥。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商品经济(从产出角度定义的市场经济)不会因生产自动化而消亡,相反有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长期存在的必然性且不断深化,这就凸显出了资源配置问题上的矛盾:价值的源泉没有了,价值范畴当然也就不存在了,价值规律还能发挥作用吗?好在马克思在理论上进行了补救,再说社会生产也不是全部都实行了自动化,所以,马克思认为价值范畤在未来(非资本主义非商品经济)社会里分配社会劳动于不同生产部门仍要发挥作用的观点还是成立的。但只在很勉强的意义上,价值规律充其量只能配置劳动,但不可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配置劳动之外的其他资源。原因很简单,社会总劳动和资源是外延不等的两个概念,社会劳动总量在各部门的分配和社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在内容上是严重不一致的,和社会需要量也是不对称的。因为满足需要的是使用价值财富,它是多种生产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使生产供给与需求平衡,就必须对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而且要随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变化以及各要素的稀缺性不断调整配置比例。而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只涉及到了生产要素中的一种,因此,即使对它的分配做到了按比例,对其他资源的配置以及劳动与其他资源之间的“比例”关系仍可能是杂乱无章的,社会生产都将是有计划、无比例,国民经济都将失调。劳动总量的按比例分配与生产全要素的合理配置之间的内容差距,决定了传统社会主义体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实施“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结果,必然是供求脫节,要么是产品短缺,要么是资源的巨大浪费。虽然主观上有计划,而客观上却是无比例。不排除人们工作上的某些失误,但与其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不能说没有关系。今天,我们要求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来配置资源,当然指的是用于生产的全要素资源,而且还包括需求资源。这样,资源配置就不应停留在劳动要素这一种资源之上。

三、根本没有“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

现在,几乎一切理论界、企业界和政界经常提到的一种观点是:“看不见的手”在配置资源。“看不见的手”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命题,他在《国富论》中说道:资本家“只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像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这样做只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促进一个并不是出自他本心的目的。”⑦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指出地主“尽管他们的天性是自私的和贪婪的,……虽然他们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无聊而又贪得无厌的欲望,……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⑧ 在斯密的上述论述中,“看不见的手”只是一个隐喻,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可以达到满足他人和国家富裕的目的。“看不见的手”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自由竞争给所有市场参与者带来利益的经济现实,但是,若将此仅仅看作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协调整个经济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

仔细分析斯密“看不见的手”,实则指的是商品生产买卖中“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他人”的一种协调机制,这种机制只是深水表面的一层涟漪。能将“主观上为自己”的行为纳入“客观上为他人”的轨道,与其说是生产主体没有打算的不经意所为,毋宁说是众多有形条条框框约束的结果。在“看不见的手”的背后,实则是多只有形之手在发挥作用。

首先是政府法律之手。即便在完全竞争、政府仅作为守夜人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厂商也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游戏规则”,违反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在“看不见的手”的背后“张网以待”的第一只有形之手。它发挥着基础性的约束作用,此即“法律强制规范”,这也是政府发挥的最主要作用之一。

第二只看得见的手是“行业协会”的“行规”,它对市场参与者也有巨大的约束作用。出于极端自私自利的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行为,会受到同行的指责或唾弃,甚至丧失掉入市资格,此作用可称之为行会“行业规范”。进一步考察,行业协会还发挥着维持“市场生态”平衡的作用,不同层级的行业协会是维系地区内、行业内、乃至国内市场垄断与竞争、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存在有利于实现多方利益的均衡。而绕过行业协会的资本涌入会打破原有的均衡而引起市场的混乱,导致多方利益受损。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没有行业协会协调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健康的、经济生态平衡的经济体。当然,面对科技进步和竞争威胁,行业协会也会推进本部门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但这种创新是协调的和动态均衡式的进步,而不是失衡的、无序的、通常又是长官意志导致的折腾式的推进。因此,让行业协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应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题中应有之意!

第三只手是道德自律。对商品生产者来说,获取价值是目的,生产使用价值是手段,但目的和手段是紧密相联的。事实上,生产者不仅在主观上关心目的的实现,而且在主观上也关注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途径。由于一些不当手段和违法途径已被法律和行规排除在选择的清单之外,因此,在剩下的可供选择的清单中还有一部分要被道德筛选掉。这样,商品生产者不仅主观上为自己,在主观上也认可利他主义。生产让渡使用价值就是利他,甚至可以说,这是商品生产者第一关心的,那种在主观上只关心自身利益,不考虑他人利益的商品生产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增进社会利益的。即使偶尔在客观上有增进,也是不可能长久的,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不可能长期立足。正因为如此,抱着实业救国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办的企业,通常蓬勃发展,兴旺发达,得到政府的表彰和广大消费者的推崇;而那些钻政策和体制空子、巧取豪夺、唯利是图、赚昧心钱的企业主,要么受到法律的制裁,要么被广大消费者所唾弃。此即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

第四是竞争机制。因为卖者的竞争,一些厂商必须更好地为他人和社会着想,他的产品才能卖出;因为买者的竞争,逼迫卖者为消费者提供更合意的产品和服务,不然就被淘汰出局。竞争是残酷的,也是公平的,赢者通吃,输者一败涂地,这种作用可称之为竞争的鞭策。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永恒动力。竞争体现在价格、品种、质量、服务以及创新等许多方面,但竞争要区分性质,有正当竞争,也有不正当竞争。既然我们认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我们必须要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如果是黑恶势力、权力背景和裙带关系参与竞争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还让它发挥决定作用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此,扫黑除恶,限制权力直接和间接经商,从而净化市场是十分必要的。另外,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的市场或垄断也不是在有效配置资源,而是在浪费资源,这是应该抑制和干预的。

第五是“熟人社会”的约束。在传统社会或资本主义早期,由于交易对象主要是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交换半径也不大,亲情、乡情、熟人、习惯等会形成有效约束,再加上人们可直接对产品进行检测,不存在因信息不对称而对消费者进行欺骗的条件,从而能使生产者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一致。

第六是家族文化或品牌约束。品牌凝聚着一个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的核心技术、文化理念和几代人积累起来的诚信资产,而诚信经营既可理解为一种精神境界,也可看作是企业基于一种长远利益的战略考虑。人们通常会保品牌而不会砸品牌,这就形成了一种高度自觉,把企业主观上为自己、主观上为别人、客观上为别人、客观上为自己高度统一起来,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它高质量地引领资源配置尤其是需求侧资源的配置。所以,一国经济由数量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可归结为品牌战略的实施和落实。

第七,宗教和宗教禁忌也是一种约束规范,它们既约束生产者的决策行为,又影响资源配置决策的选择清单。如果是提倡“修善积德”或追求“真、善、美”的宗教,受此信仰影响的生产者不仅在主观上要考虑自己的收益,还会更多地为他人着想,实现主观动机和客观结果的完美统一。即便生产者主观上完全为他人着想,比如为印度教众生产牛肉和为中国的回民提供猪肉,以期提高其食品幸福指数,但由于违反了这两个民族的宗教禁忌,当事者必然会碰得头破血流。所以,宗教既在某些方面能更好地协调厂商的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也在某些方面通过禁规把资源配置的一些选择项永远地删除了。这种作用可理解为宗教文化的规制。

第八,在近现代由于公共媒体的出现,又伸出了一只看得见的手,这就是公众與论。它既可以推广和提升一个有价值的品牌,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得到可靠的协调和保障,也可以将产品质量有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经营思想不端正的企业进行“封杀”。所以,媒体传播的公众與论是一个影响力特别大的“有形协调之手”,當前的互联网和自媒体也具有同样的功能。

第九,信用惩戒。一个完善的关于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的信用体系构建,对失信行为的纪录在案和评级、调级,是对市场主体的一种信用惩戒,这将使市场欺骗者声誉扫地从而丧失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资格。这当然是一只卓有成效的监督之手。

第十,环保约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揭示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它虽是人类工业化的必经阶段(重化工为主,霍夫曼比例在1之下)之一,但不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的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更不是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正像创新驱动战略可取代产业转移战略一样,经济发展的负外部性的强制内化,就是在用社会或政府的“有形之手”弥补“无形之手”的不足。基于严格的环保理念和环保督察,就是在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的一种协调机制。

总之,被“看不见的手”遮住的“有形之手”很多,不一而足。有人说,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道德经济等。这不是说市场经济与生俱来就有这种性质,而是说市场经济必须有法治去规范,行会去约束,道德去提升,竞争去鞭策,品牌去引领,宗教去净化,信用去惩戒,舆论去监督,环保去限制等。唯其如此,市场经济才能成为一个财富生产和科技创新的良性竞争舞台,有序有效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四、价格从未配置过资源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是价格配置资源,教科书对此的解读是: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是由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的,也就是说,资源的配置是由价格决定的,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用价格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这说明两点:其一,价格等于“看不见的手”;其二,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手段。价格如何配置资源?第一,作为指示器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第二,价格变动调节需求;第三,价格变动调节供给;第四,价格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需求与供给相等,实现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⑨。

教科书关于供求规律的论述美妙绝伦,但在现实中的“例外”太多,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即是说明。价格作为供求状况的指示器有真有假,据此难以有效配置资源。诚然,权威的弗雷德里希·冯·哈耶克认为,灵活的市场价格包含的信息比任何计划机制有可能统一收集的都多。但针锋相对的观点是,“我们不应该夸大价格提供的信号的质量。不完全竞争的盛行导致依赖非价格竞争甚于依赖价格竞争,使得价格比在纯粹竞争体制中更加缺少灵活性,因而成为相对稀缺性的更不理想的信号。”⑩ 价格到底包含哪些信息呢?即便它包含有经济的历史信息、现实信息,但它包含有未来的信息吗?价格发出的是短期信号还是长期信号?是真实信号还是虚假信号或人为扭曲的信号?人们不一定能解读其中的真相,即使解读了各主体也会存在巨大差异。通常据此作出短期决策可以,但若据此作出长期决策则因投资滞后和投产滞后而风险极大。我国乡镇曾出现的大量“三拍工程”即是如此。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利润很高时,一些领导上项目“拍脑袋”,到银行贷款“拍胸脯”,投产亏损、企业破产“拍屁股”(走人)。“三拍工程”说明了价格配置资源的短视性、盲目性和局限性,它曾导致我国银行业出现大量的坏账和呆账。同时,价格调节会较大影响“价格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会影响到一些行业供给规模的收缩或扩张,但对一些产业则未必是有效率的。典型的例子是舒尔茨和卡尔多关于农产品市场价格与产量相互决定的蛛网理论。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发散型蛛网,其价格对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价格和产量的波动越来越强,最后离均衡点越来越远;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的封闭型蛛网,虽然其价格和产量的波动不会无限放大,但是它们也不会回到均衡点。这两种情况说明,价格机制在农业部门的自发调节作用有限乃至有害,导致这些部门的生产和收入不稳,实现不了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只能导致“谷贱伤农”和粮缺价贵的恶性循环。

价格对供给的调节作用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经济短缺和供需平衡阶段,价高利大会刺激市场主体趋之若鹜;但当经济饱和和生产过剩,价格下降,小企业可能停产,但大中型厂商通常难以收缩生产规模,调减供给,只要产品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企业就会坚持生产。还由于受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一些企业即使产品滞销或降价促销而亏本,它们也会坚守阵地“死撑硬扛”,特别是那些财务软约束的企业,最希望别的企业在困境中自然退出或倒闭,而自己则想笑到最后成为胜利者。其所以如此,背后的原因是生产也具有“棘轮效应”。这时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都失去了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处于失灵状态。价格机制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供需平衡、各市场主体收益最大化的说法就只能是理论家们的一厢情愿了,经济萧条的出现使价格机制万能的神话不攻自破。价格配置资源天然存在缺陷和局限性,以至常常會误导生产投资者,所以,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往往不得不“逆市而为”,唯其如此,才能经营获利。比如,有人巧怼“猪周期”(1000天),当猪肉价格低迷时扩大养猪规模;当猪肉价格上涨时减产,靠这种逆市而动赚钱。相反,依据价格晴雨表行事的其他人,则往往亏本赔钱{11}。这至少说明,价格确实在一些部门发挥调节供求的作用,但配置资源却不一定有效率。

按传统观点来看,资源配置还存在一块理论空白。其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直都在发生,而理论上则几乎没有说明。很多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希望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领先竞争对手,同时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对于已站稳市场,供求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商品,说价格是这部分商品的资源配置机制犹可,但对处在研发、储备阶段、尚未面世的新产品,它们的研发是要耗费资源的,配置这部分资源的机制是什么呢?用价格机制去说明吗?还未面世的新商品,不会有现实的市场价格,价格也当然不会调节它们的供求,配置生产它们的资源。然而这部分资源的配置己经发生了,这就是企业、政府、高校乃至个人的研发所投入的资源。有关资料曾估计,世界上约有60%的新产品在问世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夭折了,所以不能指望是价格的涨落把这些短命的商品催生出来的。因此,不能用价格机制来解释研发新产品的资源配置问题。

发轫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外关于企业战略导向的理论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理解和诠释资源配置。根据西方管理学者对企业战略导向的成熟研究和我国学者的追踪研究,企业战略导向主要分两大类:市场导向和创新导向,创新导向也称企业家导向。导向被宽泛地运用于很多方面,且常和“驱动”相替换,如利润导向(驱动)、效率导向(驱动)、创新驱动(导向)等。市场导向把企业外部客观环境作为企业制定战略的关键因素,要求企业更多地关注市场变化,强调的是对于顾客当前需求信息的了解,更多地收集、分析市场信息作出迅速反应。而企业家导向是在市场信息相对不充分的条件下作出判断和决策,通过创新开发不确定的市场机会,对同质或异质的资源进行有效地配置和整合,创造出异质的产出。索尼公司是创新导向的典型,它不问公众需要什么产品,也不搞大量的市场顾客研究,只计划用新产品引导公众,并通过教育公众、与公众交流等方式设法为产品创造市场。所以,创新导向就是一种非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方式{12}。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市场导向将使企业的注意力仅局限于消费者表达出来的需求”,顾客表达的需求在市场上表现为产品的“畅销”或“滞销”,价格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需求的大小或强弱,从而引导企业作出资源配置决策。所以,价格作为市场信号引导企业作出决策应该是市场导向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市场导向战略与消费者主权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它们都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另一方面,基于“产品循环”起点的新产品开发战略,属于“创新导向”或“企业家导向”战略范畴。因为只有这种导向,才能说明大量的新产品是因由什么来的,是什么机制配置了这部分资源。企业家导向包含创新性、风险承担和先动性三项指标,其中的风险趋向包括在不确定技术项目上进行大量资源的投入,或者在不确定的市场上引入新产品,期望通过这类高投入、高风险活动获取高额回报。风险趋向维度反映出企业希望摆脱现有状态,实现不确定性成长的趋势{13}。企业家导向专注顾客的潜在需求或未来需求,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没有价格信息引导的情况下,先把新产品开发出来再向顾客推销,这种方式基本上可以说类似于经济学中的“生产者主权”及其广告推介。因此,这种资源配置方式显然不能用价格机制来说明。在这里,“最终价格不是取决于市场供求,而是公司的经营目标。”{14} 也就是说,价格在这里只是利润的一个代名词。

当然,无论是市场导向还是创新导向,它们终归只是一种导向,而“导向”只是配置资源的一种参考,而不是资源配置的实现或完成。事实上,在资源配置的背后,是更深层的本质力量在发挥决定性作用。

五、资源配置背后的本质

前已叙及价格几乎没有配置过资源,但计划却真实地配置过资源。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这是因为,计划特别是国家指令性计划,已作出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行政命令,资源的用途也规定了选择方向,剩下的就是落实到使用、产出和满足需求的环节了。但由于计划包含长官意志和高大上目标,甚至政绩弦耀,难免与需求脱节;而市场经济则是直接面向“人民的偏好”而生产,这就难免受到价格信号的影响,但价格只是一种信号,信号自身是无法配置资源的。这里的关键是缺一个决策主体。没有决策主体解读、甄选、采择市场信号,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市场调查、市场预测和风险评估,以及理解和参考国家发布的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作出正确的配置资源的决策,就不会形成资源的现实配置。资源配置就是一个生产决策(怎样与何时何地生产)和目标决策(生产什么和为谁生产)问题,决策的关键则在于人。智慧蕴藏在民间,创新力也在民间,创新驱动战略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才有用武之地。“看不见的手”和其他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都犯了这样一个错误: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选择性,人的作用完全被淹没。市场经济不是“看不见的手”配置资源,也不是价格配置资源,更不是价值规律配置资源,而是市场主体配置资源。

在资源配置领域,人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配置资源或能作出资源配置决策,只有且仅仅只有那些以各种权利方式控制资源的人,才能够根据各种信息作出资源配置决策,所以,资源配置在根本上是权利配置。而权利又可分解为权力(或权能)和利益两个问题,权力即权能,它解决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的问题,利益是权力的目的或效用。一般来说,只要权利配置问题解决了,资源配置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权利配置先于资源配置,主导资源的配置,决定资源配置,权利配置是否优化,直接决定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我国的改革涉及到的核心问题不是资源怎样配置,而是资源由谁配置,也就是将资源配置的权利界定给谁?谁是资源的所有者?谁是资源的管理者?谁是資源的使用者?这些问题解决了,怎样配置资源等经济运行及效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现实社会中,由谁配置资源实际上说的是谁有权配置资源,即如科斯所说:人们“有权做什么?”所以,资源的配置归根结底是权利配置,都是权利人在以某种方式行使他具有的权力。在一个社会中,各人权利不一样,占有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不一样。仅作为人力资源,奴隶只作为资源被人配置;自由人既可以作为资源自我配置,也可自我选择被别人配置。这便是自由和非自由的区别。但通常情况是:供给侧资源配置的范围包括劳动、资本、土地、信息、技术、企业家才能等要素。计划经济是少数官员集权配置这些资源,而市场经济是“私人部门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然后这些决策在市场中得到协调。”{15} 相较而言,集权配置资源的风险要大于私人分权配置资源的风险,它的失误往往导致大面积的、全国性的灾难。相反,分权配置资源有利于降低风险,所以其配置失误导致的损失往往是局部性的。我国曾实行放权让利的系列改革,很多企业产品滞销,亏损破产,但市场却空前繁荣乃至很多产品过剩即是证明。其中原因就是:资源配置虽然有很多是失败的,但也必然会有部分资源配置是成功的和高效率的,而这一部分成功就足以保持市场供给的繁荣和兴旺。

资源配置有一个效率问题,这涉及企业的性质和产权界定。如果是民有民营,企业主专注市场,无论是奉行市场导向还是创新导向,资源配置的效率相对较高。因此,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与金融,让民营企业家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配置权利,应该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背后的最本质的含义。广义的资源配置不仅涉及经济资源配置,而且涉及军事资源、政治资源、外交资源、文化资源、思想资源等的配置。对于像我们这样一个转型发展的国家,实质性分析的结论是:生产私人物品的资源应更多地通过公开流转交由民营企业家配置,而生产公共产品的资源和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则应由政治企业家(官员)配置,要产生超强战斗力,军事资源则应由“军事企业家”去配置,至于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资源则应由思想家和艺术家去配置。

总之,资源配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各行各业,也牵涉到方方面面,由什么主体配置,要有合理的分工和界定,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唯其如此,一个国家才能思想文化繁荣,科技昌盛,经济发达,社会进步。

注释:

①②③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7、716、963页。

④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红旗出版社1999版,第217—218、21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下),红旗出版社1999版,第195页。

⑦ 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版,第27页。

⑧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9—230页。

⑨ 梁小民主编:《西方经济学教程》(修订版),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56—57页。

⑩ 埃冈·纽伯格威廉·达菲等:《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8页。

{11} 中央电视台7频道曾报道,辽宁省黑山县养猪专业户周志旺巧怼“猪周期”,当猪肉价格低迷时,他扩大养猪规模;当价格上涨时,他却减产,靠着这种逆市而动,周志旺总能赚钱。

{12} 参见孙永风、李垣等:《基于不同战略导向的创新选择与控制方式研究》,《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第4期;李西垚、李垣:《市场导向、企业导向对技术创新选择的影响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8年第8期;杨智等:《企业战略导向的选择:市场导向或创新导向——基于湖南省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2期。

{13} 刘宇:《企业家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2009年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 云峰:《西人向马克思请教救世良方》《特别关注》2002年第8期。

{15} 安塞尔·Μ·夏普等:《社会问题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作者简介:刘有源,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教授,湖北武汉,430205。

(责任编辑  陈孝兵)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效率
“慢”过程 “高”效率
选用合适的方法,提升解答选择题的效率
聚焦立体几何命题 提高高考备考效率
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增长
关于新时期人事管理机制的思考
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僵尸企业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
跟踪导练(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