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20-04-19李齐玲
李齐玲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动性是学习的基础;教学者创造最近发展区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突破。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为: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互动交流,构建学习者知识支架;在课堂上,建构主义教学策略表现为:树目标,需复习,多调动,多互动,内化等形式。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希望通过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课堂教学 策略
课堂是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地方。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课堂教学逐渐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传统的讲授型课堂开始转变为教师导学型课堂、问题导学型课堂,积极追求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然而,在现实中,为了取得高分,以学习者为中心常常被以知识为中心取代,以导学为方法常常被以讲授为方法取代,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常常被以提高学生成绩取代: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等具体的目标显然还有差距。那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动性是学习的基础,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延伸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水平,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为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者创造最近发展区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突破。所谓教学策略主要指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提高初中語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学习呈现出三个特点:一、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学习的过程;二、学习是学习者与外界环境交流互动的过程;三、学习是学习者知识不断内化的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体现为:一、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者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才能基于原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经验。二、促进学习者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交流。学习者内在的智慧需要外在的社会、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刺激才能产生发展的空间和动力。三、构建学习者的知识支架。学习者需要将外界的环境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上,才能获得智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提升,教学者需要制定教学计划和落实措施来促进学习者知识的内化。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在课堂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课上树目标
建构主义需要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给与学生恰当的目标并让学生围绕目标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建构知识的重要法宝。比如在布置作文时,可以让学生在写作之前梳理自己的目标——选材、内容、立意、开篇、结尾、语言、结构等,同时树立自己的目标分数。有了目标引领,学生更能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在重写《因为有你》作文时,有同学定目标:在描述事件时,减少起因,多注重结果,细节描写多运用。显然,他(她)在写作前已经知道自己将向哪里去,当然也会主动地朝那个目标前进。
二.建构需复习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作为主体的人知识和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这个基础是新知识发展的根基,而这个根基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在构建知识之前,需要学生复习原有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内化,知识体系的整合夯实基础。比如,在教《唐诗五首》第二课时时,我想把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引入学生的知识体系。我先进行了《野望》、《使至塞上》、《黄鹤楼》三首古诗的复习,引导同学们回顾律诗的押韵、结构知识,同时对上节课分析的诗句意思进行了再现。在此基础上,引入律诗结构上的“起承转合”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很多,并且很自然地将这一概念整合到律诗的知识结构里去。在进行后面两首的理解时,学生很自然地就能用起承转合来理解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之间的关系。
三.课堂多调动
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感悟和思考增加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典雅而简练的写景古文《与朱元思书》时,为了让千年以后的孩子对这篇古文有印象,我让他们用想象朗读法慢读课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要求学生们读的时候眼睛里尽量想着画面。在摇头晃脑和慢悠悠的朗读声中,我知道同学们至少在想象、在思考、在感悟。再比如,在教写景美文《三峡》时,为了让学生对这篇用语精炼的写景美文有学习的兴趣和感悟的启发,我特意要他们将自己现在读的书的语言与本文对比谈感受。有同学喜欢读《默读》,我把文章中的语言摘录了一段投在屏幕上引导他们与《三峡》的语言对比。在对比中同学们很快就能准确概括出三峡用语语精炼,内容有画面,节奏有音律的特点;也能概括出《默读》的语言风格通俗,生动而形象的特点。班级46位同学的现场投票调查,12位同学喜欢《三峡》的语言风格,12位同学喜欢《默读》的语言风格。显然,对比调动了学生们的思维,在积极感悟中完成了知识的重组。
四.互动多样化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课堂中要促进学生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在教《唐诗五首》时,虽然课堂上讲解了律诗的各项文常,理解了各首古诗的内容与手法,但学生是否对律诗有了深刻的理解还需要活动去验证和构建。我让同学在白纸上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可绘画、可现代诗)再现古诗。学生在画画、改编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创造性的构建:有的小组选择再现《钱塘湖春行》,他们画了水墨画来再现白居易所写之景,并且配自创诗——“孤山寺于北,贾公亭于西;水面初涨与岸平,云水重叠似云低。衔湖春泥一点燕,争向阳树几只莺。斑斓春泥迷人眼,浅浅绿草遮马蹄。湖东美景爱不尽,尤为柳下白沙堤”这样经典的诗句。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小组通过画画和写诗对知识进行了重建和输出。这样的活动还可以根据所教文体内容的不同有不同的形式。
当然最常见的互动形式为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让学生与小组内部成员进行知识的相互影响,同时在班级同学以及师生之间达到多维互动。学生在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了碰撞、思考、模仿等心理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知识体系的整合和构建。比如在讲“消息的写作”时,我给学生三则消息练笔素材,让他们对比评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后呈现的结果大相径庭,给我提供了对比讲解的基础。我对三则材料的出乎意料的点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对比中,他们掌握了消息写作的要求,且印象深刻。小组讨论——小组交流——师生交流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促进了知识的构建。
五.内化最关键
与个体内在相互作用的外界环境因素需要靠个体的内化完成知识的吸收和重建。因此,内化是知识建构的关键,自主学习是内化常见的形式。比如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先让学生回忆《答谢中书书》的上课内容,并归类出写景古文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然后给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用直译法理解古文,一半以上的同学能抓住写景的对象和特点去总结概括,大部分同学能说出文章的议论抒情句子。自主学习的课堂看上去很冷清,有时有点乱,但正是在自主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才完成了知识体系的主动整合和构建。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将前课所学的知识消化并有意识地运用到新的课文学习中,这个过程是极为重要的个人知识的重建过程。当然内化还有其他形式,比如写作上的仿写与创作,阅读上的归纳与出题等等。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开展有效教学,需要在建构主义引导下开展各项教学策略研究。只有持之以恒地坚定地这样做才能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说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深圳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