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缩
2020-04-19刘姝涵
刘姝涵
古筝班里迎来了一位新同学,只见她迈着小碎步,微笑着走进门,甜美的面孔,让人一见便产生了亲近感。大伙儿忙回以微笑,将手里的零食拿出来与她分享。
但接下来她的表现,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因为她是第一次来,老师先为她讲解古筝的构造和五大音区,并强调了不要乱碰筝码,不能用力抠琴弦。可上课才五分钟,只听“啪”的一声,她的筝码有的倒在筝面上,有的散落在了地上。老师强压着怒火,给她另外换了一架古筝。
老师开始正式讲课了,大家都把手放下,认真地听着,唯独她不停地划着琴弦,发出阵阵刺耳的噪音。可能是刚接触古筝难免有些兴奋的缘故,老师并没有过多指责她。
自由练琴的时间到了,她不停地回头看表,也不好好看乐谱,只管把手放在琴弦上从高音区划到低音区,再由低音区划向高音区。老师终于忍无可忍了,冲她喊道:“如果你来这儿不是抱着学习的态度,而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那你大可不必来!”听了这话,她竟重重地“哼”了一声,随后拿起包便朝门口走去。隔着窗户,望着她离开的背影,老师无奈地叹了口气……
一连四节课,她真的没有再来,同学们都认为她肯定不会来了,却没想到周六时,她又出现了,与上次的出场方式不同,这一次她满脸泪水,眼睛红红的,在她身后,站着一位一筹莫展的中年女人。
“你家孩子是怎么回事呀?”
“唉,这不是原来在您这儿学过一段时间钢琴吗?后来她嫌太难不想学了,寻思着古筝简单,就让她学学古筝。”
“可上次的情况你也知道……”
“是呀,她现在又说不喜欢古筝了。”
“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再让她学几节课吧!看看她能不能感兴趣,不行就再换吧……”
我们静静地听着老师和这位中年女人的对话,再看看一旁泪如雨下的她,脑海里浮现出了猫头鹰因大家嫌弃自己的叫声而准备搬往东方的寓言故事,心底不由得升腾起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
我真想告诉她,如果退缩逃避可以解决问题的话,“改变”一词又从何而来呢?不想着去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并战胜自己的弱点,最终只会是一无所获。
评点
本文作者从局外人的视角出发,通过观察“她”学习古筝时的狀态,展现其身上自由散漫、遇难则退的缺点,进而启示人们:态度决定成败,不战胜自身的缺点,做任何事都不会成功。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学习:
一、旁敲侧击,直抵人心。“她”作为本文的主人公,从头至尾并未发一言,文中对其的描写只局限在开篇的形象塑造以及接下来古筝课上的动作刻画上,这些细节均来自于作者这位旁观者的观察。从这样客观的角度出发,既可以使文章富有代入感,又能将“她”甜美可人的外表与漫不经心的行为进行对比,不正面点破,却将“她”的缺点暴露无遗。
二、蓄势充足,一语中的。本文篇幅短小精悍,以“她”负气离开古筝班为分界线,大致可将文章内容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重在呈现“她”的学习状态,后半部分通过中年女人与老师的对话描写,道出事件的缘由,使结尾的有感而发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