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4-19高小娟
高小娟
(福建省级机关医院,福建福州350000)
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扩大,造成冠心病发病率进一步提高,成为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在临床治疗上,主要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形成血栓,达到治疗作用。有研究指出,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依从性,威胁患者消化道健康[1]。为研究影响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9 年 4 月至 2020 年 4 月收治的55 例患者为样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 34 例,性别:男/女=15/19,年龄(71.06±2.53)岁。观察组 21 例,性别:男/女=8/13,年龄(70.56±2.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冠心病患者,接受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对照组未见消化道出血症状,观察组患者有消化道出血症状;(2)年龄>60 岁,用药依从性良好;(3)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排除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恶性疾病晚期的患者;(2)排除患有药物禁忌证的患者;(3)排除中途退出,资料不全的患者。
1.2 方 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使用调查问卷方式了解患者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年龄、吸烟史、基础病信息、Hp 感染等。取清晨静脉血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查。记录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采集所有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mL,血样静置30min 后,经过离心处理后分离血清进行检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肌酐试剂盒进行检测。使用免疫荧光分析仪检测CRP 水平。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消化疾病史(有、无)、Hp 感染(是、否)、CRP(正常范围≤10mg/L)、Cr(正常范围53-106μmol/L)、吸烟史(有、无)。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
观察组患者各项因素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表1 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 [n(%)/±s]
表1 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 [n(%)/±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 值P 值例数(n)34 21有6(17.6)20(95.2)17.633<0.05无28(82.3)1(4.8)18.925<0.05是5(14.7)18(85.7)15.047<0.05否29(85.3)3(14.3)15.164<0.05 CRP(mg/L)23.16±2.58 26.36±2.49 4.212<0.05 Cr(μmol/L)88.14±3.54 97.08±5.29 6.922<0.05有10(29.4)17(81.0)12.906<0.05无24(70.6)4(19.0)11.328<0.05消化疾病史 Hp 感染 吸烟史
表2 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引发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消化疾病史、Hp 感染以及吸烟史,详见表2。
3 讨 论
3.1 冠心病与抗血小板药物
冠心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病变,患者表现出胸痛、胸闷等症状。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现出年轻化发展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在临床治疗上,主要通过药物保守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形成血栓,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价值。目前主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给予治疗,预防心血管意外事件。在临床治疗上,主要给予以下几种抗血小板药物:
3.1.1 P2Y12 受体拮抗剂 P2Y12 受体拮抗剂如普拉格雷、氯吡格雷以及替格瑞洛等药物,经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能够结合ADP 受体干预血小板结合,阻碍纤维蛋白原和GPIIb/IIIa 结合,从而达到抗血小板的作用[2]。氯吡格雷作为二代拮抗剂,能够降低心梗发病率,降低患者死亡危险。普拉格雷是三代药物,能够结合ADP,活化血小板,具有溶栓作用,起效快,目前仅用于治疗高危病症患者。替格瑞洛作为新一代拮抗剂,和普拉格雷类似,能够聚集血小板,阻断ADP 受体信号,常用于长期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
3.1.2 血栓素A2抑制剂 血栓素A2抑制剂能够促进血小板活化,促进血管收缩,通过和G-蛋白结合,活化细胞内钙离子和磷脂酶,实现激活血小板。阿司匹林是最常见的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但大量临床实践指出,阿司匹林会引发胃肠道反应,造成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铝镁匹林是阿司匹林替代药物,若患者胃肠道不耐受,可改用铝镁匹林,减少消化道出血,并预防形成血栓,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
3.1.3 GPIIb/IIIa 受体抑制剂 GPIIb/IIIa 受体抑制剂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预防血栓效果。阿西单抗作为常见药物,能够改善急性心梗缺血症状,减少血小板出血。依替巴肽作为糖蛋白GPI,对比阿西单抗,具有相似的疗效。替罗非班通过释放内源性NO,改善心肌缺血情况,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病率。
3.1.4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通过对磷酸二酯酶起到抑制作用,减少腺苷酸环化酶转化,提高血小板含量和环磷酸腺苷,充分发挥出抗血小板作用[4]。其中双嘧达莫疗效不佳,且不会降低不良反应率。西洛他唑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效果较氯吡格雷好,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
3.2 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
在冠心病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是把双刃剑,能够有效预防形成血栓,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降低患者死亡率。但同时会增加出血风险,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6]。尤其是老年群体,作为冠心病高发群体,消化道出血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有消化疾病史20 例(95.2%),无消化疾病史 1 例(4.8);Hp 感染 18 例(85.7),无 Hp 感染3 例(14.3);CRP(26.36±2.49);Cr(97.08±5.29);有吸烟史 17 例(81.0),无吸烟史 4(19.0)。观察组患者各项因素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影响消化道出血发病的常见因素包括消化疾病史、Hp 感染、CRP、Cr、吸烟史几种因素。在临床上常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由于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造成胃黏膜保护受到破坏,加重胃黏膜损害,造成胃肠道出血[7]。患者有吸烟史,存在胃壁细胞增生,胃部胃酸浓度较高,破坏消化道屏障,更容易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8]。患者感染Hp 后,释放蛋白酶,对胃黏膜屏障起到破坏作用,对胃肠道营养吸收产生影响,导致消化道出血进一步加重[9]。若患者患有消化道基础病,自身胃肠功能处于失衡状态,极容易造成消化道出血恶化。
因此在临床治疗上,需要采用个性化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基础病史以及消化道出血风险,调整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有出血迹象,要及时停药换药,调整用药治疗方案,从而保护患者生命安全,预防形成血栓的同时,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10]。
综上所述,消化道出血是冠心病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常见并发症,通过分析引发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引发患者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消化疾病史、Hp 感染以及吸烟史,在临床上加强预防干预,有助于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