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与展望
2020-04-18潘柳燕叶茗媛
潘柳燕 叶茗媛
摘 要:《社會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在社会主义发展的140余年中,社会主义既迎来了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也经历了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离不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这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依然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苏东剧变;人类命运共同体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6.001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6-0005-06
2020年是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诞辰200周年。重温140年前恩格斯写下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一光辉论著,并回溯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从空想到科学: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1880年,恩格斯的《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后改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正式发表和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正式诞生。它用浅显的语言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系统完整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如何从空想走向科学。
(一)理论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段中提到:“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775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离不开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位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为了寻求真正的符合理性的世界,提出了一系列学说。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存在的弊病,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但“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 [1]778。他们并没有看到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也不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而是向资产阶级妥协,希望通过乞求资产阶级的怜悯来解决无产阶级的生活问题,希望通过偶然出现的个别天才人物来建立理性和永恒正义的王国 [1]778。因此,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终究还是空想,不是能够指导人们摆脱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科学理论。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已经隐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因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来源。
(二)两大支撑: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789。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现实社会的考察,在批判和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和经济学的伟大突破,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学说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恩格斯正是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出发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正确途径。因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的理论支撑。
(三)核心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
恩格斯根据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原理,反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1.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其运行规律,得出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结论。恩格斯详细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运动中逐步陷入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制在它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资产阶级失去了继续驾驭现代生产力的能力 [1]801—802。因此,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灭亡。
2.指出了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恩格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公司、托拉斯和部分行业的国家占有能够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相反它表明资产阶级已成为多余的阶级,因此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他指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让被压迫的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及其条件与性质,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1]816。
3.社会主义社会是人获得解放和充分自由发展的社会,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导致了无法克服的经济危机,因此社会变革的时机已经来临。首先,生产资料变成社会占有,从而保证了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保证了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814。其次,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也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从这时起,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类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1]815。
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虽然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对未来的社会没有作细节描述,这就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留下了巨大的拓展空间,给后人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留下了可以充分施展的余地。
二、从理论到实践:十月革命的必然胜利
(一)十月革命是俄国社会内部矛盾激化的结果
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并不发达的俄国取得成功,这既有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的主客观原因,同时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方向。
1.俄国经济生产进程缓慢,脱离世界发展浪潮。纵观十月革命前夕的资本主义世界,英国、德国、法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成为走在世界发展前列的国家。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的俄国,虽然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在经济上依然整体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俄国的工业生产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五,但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此时相比于美国占比35.8%,德国占比15.7%,俄国只占5.3%[2]。由此可以发现,俄国的经济表面上看有发展和增长,但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却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2.沙皇专制腐朽落后,现代化进程遭遇阻碍。由于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收场,俄国人民开始怀疑并批判沙皇专制的社会制度。此时的俄国政府,意图通过操纵杜马以达到维护自己政权稳定性的目的。但实际上,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即便在杜马投票通过,最终还是要由沙皇签字才能生效,杜马只要稍稍偏离沙皇的意志,就会马上遭到压制,君主立宪形同虚设。杜马也尝试提出较为温和的社会改革,结果却是沙皇直接将杜马解散。不仅如此,沙皇还大肆镇压社会革命党人,限制出版和言论自由,并将宣传进步思想的杂志报刊统统销毁。可见,沙皇专制是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阻碍。
3.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1917年3月,彼得格勒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国家政权落入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临时政府手中,他们开始了对革命工人与士兵的镇压,制造了“七月事变”。1917年10月,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取得成功,推翻了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員会,标志着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式诞生。
(二)十月革命成功的巨大意义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用实践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取得成功的证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方式夺取政权理论的科学证明。在当时,社会主义革命是一条前人走过但没有成功的道路。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但在资产阶级疯狂的武力反扑下失败了。如果说巴黎公社使社会主义从理论来到现实中,那么十月革命的成功就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真正落到实践中。十月革命的成功,说明社会主义可以在不发达国家中诞生这个全新道路的可行性,这也是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2.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着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十月革命推翻了腐朽落后的封建沙皇专制,撕开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缺口,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一些预测,这些预测也大多成为俄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具体指导。巴黎公社只短暂存在72天,俄国却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时间内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在20世纪中叶成为国家经济总量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强大国家,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巨大优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世界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推进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实践证明。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十月革命不仅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俄国落地,更为意义重大的是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推向全世界。在20世纪初的中国,无数仁人志士都在不断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直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给中国社会指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另外,二战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续建立,这都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证明。
三、从前进到挫折:苏东剧变的思考启迪
二战结束后,世界划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世界进入了冷战时代。但西方资产阶级始终没有放弃绞杀社会主义的图谋,只是转变了形式,除了武力对抗和暴力干预外,还使用更为隐晦与阴险狡猾的和平演变方式伺机击垮社会主义国家。
1989年6月,波兰团结工会夺取波兰统一工人党政权,成为东欧剧变中第一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此后,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阿尔巴尼亚等国纷纷抛弃苏联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型。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
(一)苏联解体的根源
1.经济发展的停滞。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1]798回看当时的苏联经济,自斯大林时期开始,就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一直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一是执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指令对整个经济进行计划管理;二是超高速发展重工业,导致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三是重工业发展是通过掠夺农业发展实现的。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也曾尝试过进行改革但收效甚微,经济增长日益乏力。可以说,各种经济问题聚集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2.苏共内部的腐败。到了20世纪80年代,苏共内部的特权之风已经愈演愈烈。贪污腐败、拜金主义和及时行乐之风充斥在整个苏共内部。高层领导干部的职务终身制,领导干部的任命制,导致了权力的过度集中和不可控制,成为推倒苏联大厦的沉重一击。从1990年初到1991年上半年,苏共1 900万党员中有400万人因“对共产主义理想失望和不信任作为政治力量的苏共”而退党[3]。这反映了苏共已经失去了理想信念,也失去了民心,人民群众开始质疑社会主义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最后导致苏联解体的结局。
3.意识形态的变异。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一直大力推行他的“改革新思维”[4]。其改革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改造社会主义制度,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政治上贯彻民主化、公开性和多元论。民主化就是丑化和歪曲社会主义,取消马克思主义对各种错误思想和反动思潮的批判和斗争,最后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失去指导地位。公开性就是把过去苏联的历史问题肆无忌惮地加以过度批判和攻击,对领导人物的历史功绩采取完全否定的态度。多元化即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思想和舆论导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失声与失势,从根基上动摇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执政集团主动放弃意识形态的斗争,主动向西方世界靠拢,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它让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不费吹灰之力实现了对苏联这个超级社会主义大国的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