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药耗零差率改革的珠海某三甲医院医疗收入分析
2020-04-18刘军卫
●江 鸿 周 燕 刘军卫 赵 炜 任 娜 何 睿
珠海是广东省首个同时实现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差率的城市,2015年3月珠海市推行公立医院药品和耗材零差率改革,政府财政适度补偿,调整十项医疗服务价格,推动医保政策完善,拉开珠海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序幕,随后也出台了药品和耗材统一配送等一系列的医改政策,切实惠及珠海群众。本文在新医改背景下分析珠海某三甲医院2013年至2018年医疗收入结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医改政策的对医院的持续影响情况。
一、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珠海市某三甲医院为研究对象,收集该医院2013年至2018年的医疗收入、门急诊量、出院患者数量、次均门诊费用、人均住院费用等指标数据。
(二)调查方法
1.因素替代法。此方法用于确定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对分析对象指标变化的影响程度。利用每个因素的报告期和基本期之间的数值差异来确定各影响因素的变动对分析对象总差异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运用因素替代法分析诊疗人次和次均费用对医院医疗收入增长的影响。
2.结构变动度。对医院医疗收入总体结构特征和变动趋势展开分析,主要运用结构变动值、结构变动度和结构变动贡献率等三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医疗收入增长原因分析
2015年药耗改革后,该医院的医疗收入增长来自出院患者数量增长,且出院患者数量增长对该医院医疗收入增长的影响逐年增加。人均住院费用和次均门诊费用对医疗收入增长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门急诊量在改革前两年对医疗收入增长的影响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某院医疗收入增长率及其影响因素(%)
(二)医疗收入结构变化分析
从医疗收入构成情况来看,改革后药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43.67%下降至2018年的29.78%。手术、治疗等收入占比2014年至2015年下降幅度较大,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检查化验收入占比和卫生材料收入占比则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挂号、诊查、床位、护理服务收入占比仅在2015年有所增长,近年来一直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见表2)。
表2 某院医疗收入构成情况(%)
从医疗收入结构变动值和变动度来看,卫生材料收入的结构变动值均为正值并呈增长趋势,而药品收入的结构变动值则均为负值即呈负向影响,检查化验收入、手术、治疗等收入以及挂号、诊查、床位、护理服务收入三者的结构变动值均在改革的第一年变动幅度最大。结果变动度最大改革第一年为37.10%,第二年大幅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稳(见表3)。
表3 某院医疗收入结构变动值与结构变动度(%)
从结构变动贡献率来看,药品收入、检查化验收入以及手术、治疗等收入是影响医疗收入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卫生材料收入次之,挂号、诊查、床位、护理服务收入对医疗收入结构变动影响最小(见表4)。
三、讨论与建议
表4 某院医疗收入结构变动贡献率(%)
珠海市药耗零差率改革效果逐步显现。一方面零差率政策实施后,2016年该院出院患者数量首次替代费用类指标成为影响医疗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且一直持续至今。这是符合三甲医院提供危急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治的功能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控制费用的效果,符合改革的综合目标与患者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深化药事服务内涵,药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药占比由2013年的43.67%下降至2018年的29.78%,达到国家医改要求。这与该院实施病区临床药学服务,建设智慧住院药房和智能审方中心,创新药事管理新模式,率先推出慢病用药咨询药学门诊,首创珠海地区药学门诊的先河,不断提升药事服务的内涵有关。
但仍需持续优化医院收入结构。从医院的结构变动因素来看,医疗收入结构调整需进一步优化,提高手术治疗等体现医疗服务价值的劳务性收入,降低检验化验等费用,要防止由“以药补医”转变为“以检查化验补医”。首先严控检查化验等费用不合理增长。加强检查监督,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加强监控医院检查化验阳性率、检查化验费用比例等指标。同时加强卫生材料及药品监管,严格管控高值耗材。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平台整合医疗资源,探索建立区域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和病理中心等检查化验中心,从而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化验比率。其次,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关注治疗、手术等收费项目的调整,更好地体现医疗服务技术和服务价值。手术、治疗等技术劳务性收入在医疗收入中的占比不高,一方面不利于医院收入结构合理化,另一方面无法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促使医务人员寻求其他的价值体现点,从而影响医疗费用的控制。医院自身也要积极优化医疗收入结构,提高治疗、手术等收入在医药收入中的比例,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符合的业务与技术,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与医疗质量。另外,完善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医务人员以健康为中心的责任意识,将医院战略发展目标进行量化管理,将提升居民健康的关键指标融于绩效考核之中,结合国家绩效考核指标,探索以工作量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引导医务人员关注质量提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