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知行合一”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研究

2020-04-18张陶然

关键词:知行合一教育者理论课

张陶然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浙江 宁波 315010)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三次提到“获得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继续打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并要坚持增强获得感原则,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1]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的提升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改革目标和研究议题。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应体现为学生对于所学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且“外化于行”。这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否让学生有获得感。提升获得感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更要注重实践转化,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理论解决问题和困惑,让学生真实体验到学有所获、学有所用,从而使其在由“知”向“行”外化过程中,产生从“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质的飞跃,并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行”来检验“知”,最终实现“知行合一”。[2]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通过自身体验所产生的持续的正向的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在知识层面有所收获和提升,情感和内心得以滋养和升华,并能将理论较好地指导生活实际,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有所获”并“有所得”。按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内容维度可从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1.1 心理获得感

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可以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它主要体现为: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让受教育者深刻理解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产生区分真、善、美的心理倾向,然后获得认同感,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上升为自己精神层面的信念,并会在生活实践中引导自己朝着这个信念去努力,从而外化于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获得感的最高境界。

1.2 观念获得感

即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教育活动相契合从而产生的满足与认同。其主要体现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未来的人生路上,能够胸怀远方,在生活实践中能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和影响他人,并尽自己的努力去为更多的人服务,让这个世界在自己与他人的共同建设下变得更加美好,从而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思想政治观念获得感的最高境界。

1.3 行动获得感

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在应用理论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验。行动获得感更具显性特征,也是“知行合一”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教育活动来提升行动获得感。在亲身实践体验中,学生能自我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获得感。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也可以将自身的所得内容加以运用并指导实践生活,实现“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最终达到“知行合一”,这是思想政治行动获得感的最高境界。

2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教育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提升,但还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方面还存在诸多细节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2.1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身兼数职,既是导演又是主演,漠视了学生的获得感主观体验,教育最终成了教育者一人的尬戏,学生实际收获感甚低,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教育方式和方法已经过时,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在新时代,面对“00后”新生代大学生,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模式很难产生较好的获得感。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主角,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并将理论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学生化,让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存在感,从而提升学习的获得感。[3]

2.2 大众化的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大多是合班模式,在阶梯教室中,一个教师面对100个学生,大班课教学效果无法和小班课相提并论。在课堂上,教育者很难兼顾到全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感受,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只能针对部分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也只能局限于部分学生,难以兼顾到全员,久之就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学方法应采用多种互动形式,构建“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模式,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分享的模式,增强师生课内外的有效互动,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2.3 弱化的“知行合一”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教育者认为这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只要落实到理论教育即可,只需灌输,无需实践,从而忽视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亲身实践体验的学习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重视第一课堂,也不能忽视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实现自身理想信念、道德素质、价值规范以及行为选择等方面的“知行合一”,从而在生活实际中去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这样的教学才能提升获得感,实现“知行合一”,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思路

获得感的提升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知行合一”角度进行思考,让教育引领学生从“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从心理上的认可到观念上的认同最终到身体力行并付诸实践。[4]在“互联网 +”背景下,要真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务必坚持“以生为本”。教育者应充满人文关怀地服务学生,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且积极探索“互联网 + 思政教育”新模式,创新第一、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3.1 坚持“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满足其成长需求

首先,教育教学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就应该实现教育者的主角向学生的主角地位转化。教育者在教育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学习中来,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其次,教育者除了在课堂上借助多样化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外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关心和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学习上、情感上的实际问题,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咨询机制,加强大学生的情感安慰和精神关怀,体现出服务学生的理念,让他们亲其师而信其人、信其道,从而使大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满人文关怀地“服务学生”,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满足其自身成长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3.2 探索“互联网 + 思政教育”新模式

新时代,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借助网络手段,结合“90后”“0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接受方式,探索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高职院校应加快“互联网+”教学平台建设,可以根据教学模式采用自拍视频建慕课、自建精品课程网站、运用蓝墨云班课、使用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优质免费思政慕课资源等方式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台资源库。应用更加开放式的多元化的网络资源,扩展教学时空,创新学习模式,并与传统教学手段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5]为此,教育者应注重结合本校的学情、校情,加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实践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新模式。

3.2.1 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在线引导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前设计学习任务,并借助蓝墨云等App及时发布给每个学生。学生在课外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任务驱动下发现问题,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在讲授中以蓝墨云班课App实现师生全员在线讨论的形式,通过实时投屏来展示优秀观点和精彩分享,使学生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

图1 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在线引导式教学模式简图

3.2.2 基于网络的主题研讨成果拓展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前通过蓝墨云班课App下发学习项目,学生在课外以学习小组形式组建团队进行讨论;课堂上由教师进行引导,生发出研讨话题,再由学生小组分享并探讨解决方法,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观点,并完成小论文。

图2 基于网络的主题研讨成果拓展式教学模式简图

3.2.3 建设网络思想新阵地,倡导融入人文关怀的服务型教育

新时代,在“互联网+”的微时代背景下,“00后”学生的主要资讯来源于微信、微博,玩转于朋友圈、App、公众号……因此,高职院校应抓住学生的关注视线,及时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发挥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也要时刻加强对校园公众号的管理和监督,构建一支高效的师生管理团队,在网上传递正能量;加强新媒体内容建设,创办特色栏目,增强吸引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将教育与服务相结合,寓教育于服务之中,倡导融入人文关怀的服务型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充满人文情怀和关爱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

3.3 立足生活实际,创新实践活动形式,实现 “知行合一”

3.3.1 创新第一课堂教学形式,开展课内主题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第一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但理论教学必须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才有说服力,才能真正提升感染力和获得感。教育者可以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育人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内实践形式,根据课程主题并结合学生关注的生活实际拟定若干个实践活动,辅助理论课程的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融入课堂实践的第一课堂,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并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验证理论,使理论更加具有说服力,从而使他们在由“知”向“行”外化过程中,浸润式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从而切实提升获得感。

3.3.2 立足大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

教育部在2018年2号文件中指出:实践教学应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在开展各种校外实践活动时,一方面要注重效果,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科学的评价考核。[1]实践教学是提升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能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即“知行合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将第一课堂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深化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一方面,课外实践要根据教育主题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践行,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去检验课堂理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教育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实践教学需要教育者的亲自参与和悉心指导,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要进行团队心得分享, 让学生从自身体验中总结收获和感悟, 并与同伴交流所见所闻所感,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论,提升获得感,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图3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活动为例的实践教学形式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教育者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品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