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滨水景观设计中水文化表达方式探索与应用
——以葫芦岛市茨山河湿地公园设计为例

2020-04-18陶贵俏齐怀智

关键词:滨水山河园林

陶贵俏 齐怀智

(大连工大艺术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3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景观建设如火如荼,相应的城市滨水景观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滨水景观”因“水”而生,水是一切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人水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共识。中国传统园林以山为骨、以水为魂,无论是在北方的皇家园林中,还是在南方的私家园林中,都能找到或大或小的水的形迹,可谓是无园不水。中国古代造园家在对水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过程中成就了诸如颐和园、留园、拙政园、网师园等无数名园。今人造园,如何对水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值得深思,是摆在每一位园林工作者面前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1 水文化的内涵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的生存史就是一部用水、管水和治水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类的思想、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艺术等都深深地打上了水的烙印。可以说,水文化就是人们在与水有关的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种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1]。水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核心,在人文、美学、生态和经济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2]。水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以实物为载体而存在的物质水文化(地形地貌、水、植被等自然要素,水利工程、用水工具等人工要素),也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水文化(水哲学,水艺术、水精神、水历史等)[3-4]。

2 水文化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表达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5]。以“自然式山水园”为特征的中国传统园林对水文化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其丰富的理水手法、深邃的文化意境都令人叹为观止[6]。

2.1 物质水文化的表达

在对水的形态塑造上,古人深知“水随器形”的道理,极为重视水岸形态的处理,遵循着“延而为溪、聚而为池”的原则,开合收放间造就万千变化,“湖、池、溪、瀑、泉、矶、岛、崖、涧、谷”无不是对大自然的凝练与再现。在对水的特性利用上,注重平则如镜、动则洒脱。清风掠过处,湖光山色,碧波荡漾;皓月当空时,澄明如镜,月印潭心;水流舒缓处,流水潺潺,轻松愉悦;水流湍急处,左避右撞、波涛汹涌。水与天云、水与山石、水与建筑、水与林草虫鱼在光线的作用下相映成趣。总之,中国传统园林独特的理水手法造就了水景千变万化的物理形态,绘制出“声形并茂、动静相宜、光影莫测”的如诗画境[7]。

2.2 精神水文化的表达

自周文王修建“灵沼”开始,水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随着汉武帝太液池的建成,“一池三山”便成了水景营造的经典范式。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园活动有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加入,其“纵情山水”的情怀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了园林之中。从这一角度看,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就是山水文化,传统园林的“微缩山水”来源于自然界的“大山水”[8],园林中的水具有自然界的“水”的高尚品格。

“虚”在我国古代哲学中被认为是最高的思想境界。水之净明是“虚”,水之宽广也是“虚”,园林中上至天空浮云、下至山石草木均掩映其中。园林中的水虚怀若谷,虚而不空。园林之水纯洁得可融万物,真可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园林中的水甘居建筑、山石之下,衬其巍峨,任其悠远,谦和处下,毫不彰显。古人云“滴水石穿”“天下莫柔弱于水”。水虽柔弱,却可以成就园林中湖石之美;水虽然渺小,却可以成就江河湖海之壮阔。因此,古人又云“守柔曰强”,水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典范。园林中的水是动态的,可以是溪流,可以是瀑布,可以是涌泉,可以是湖面;可以与山石搭配,可以与建筑搭配,也可以与植物搭配。园林中的水千姿百态,神秘莫测,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园不在大,有水则灵”。水的精神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水的精神注入了中国传统园林不朽的灵魂。

3 滨水景观设计中水文化表达方式的尝试——以葫芦岛市茨山河湿地公园设计为例

中国传统园林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求,对水文化诗情画意般的表达方式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但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单纯地追求复古,再造古典式山水园林是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及活动需求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对水文化的表达上既应当有所继承,也应当有所发展。恰逢“葫芦岛市茨山河湿地公园设计项目”,设计者对此做了一些探索,本文将阐明自己的观点。

3.1 项目概况

茨山河发源于葫芦岛市兴北村,流经杨家屯村、曹屯村和齐屯村,在稻池村与五里河和连山河交汇入海,总长约19.6km,流域总面积为58.8km2。项目区位于茨山河中段,东起海辰路西至海月路桥,总长约2.84km,总面积约为29.7hm2。

设计以“水文化”为主题,以茨山河为纽带,以道路为界限,划分了“论水、用水、识水、赏水”4个主题区(如图1所示),并通过二十几个景点串联起来(如图2所示)。

图1 茨山河湿地公园景观主题区划分

图2 茨山河湿地公园总体平面图

3.2 水文化表达方式的继承

中国传统园林水景注重诗画意境的营造,在水文化的表达方式上含蓄、内敛、深邃,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9],对现代滨水景观的设计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物质水文化的表达方式上,葫芦岛市茨山河湿地公园项目的设计者汲取了古人“以物明志,寓情于景”的思想,着重“境”的营造。在设计中,遵循“延而为溪,聚而为池”的原则,在满足了基本防洪、行洪要求的基础上宜岛则岛、宜堤则堤、宜桥则桥,将原有河道连续的大水面划分为湖、溪、塘、湾等聚散有致的多样化水面形态(如图3所示)。同时,以“叠坝成瀑”作声境,以“化水为雾”作秘境,以“镜水映物”作光境。水的“声形、动静、光影”的万千变化形成了“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图3 茨山河湿地公园水面形态图

在精神水文化的表达方式上,秉承了古人“造园如作诗文”的思想,将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应用到景点的命名中,着重“意”的营造。如:

若川虹饮——取自宋代梅尧臣的“既如车轮转,又若川虹饮。能移霖雨功,自致禾苗稔”。诗意地展示了古代引水灌溉工具——水车。

明月清泉——取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塑造怪石嶙峋、月光松影、泉水叮咚的水景形象,有声有形,有光有影。

荷塘晓月——取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平静水面、荷花、月影共同营造出寂静、安详、令人流连的环境氛围。

其他还有“芦花飞雪”“梦泽飞鹭”“曲水流香”“浣溪叠瀑”等等。

3.3 水文化表达方式的发展

3.3.1 物质水文化的表达

(1)顺乎自然,强化生态理念。

《园冶》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等理水手法,以及传统园林中利用水生动植物净化水体、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利用水池排蓄雨水、调节微气候等手段体现了古人已初具生态意识。对于当今景观设计者来讲,更应当秉承生态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一方面,葫芦岛市茨山河湿地公园项目的设计者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如:在满足五十年一遇防洪需求的基础上,将河岸设计成“生态石笼”“自然放坡”“阶梯种植平台”等多种岸线形态,尽可能避免使用钢筋混凝土或浆砌块石驳岸。在休闲广场及游园路的铺装材料使用上,尽可能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材料,并通过滨水绿地强大的蓄水能力涵蓄珍贵的淡水资源。在植物材料的使用上,大量运用了菖蒲、芦苇、水葱、香蒲、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在强化了水体自净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景观效果。

(2)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参与。

传统园林初期仅供园主使用,是内向型、相对封闭的空间。而现代滨水景观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是外向型的,在追求传统园林“曲径通幽”之感的同时应当适当加入开敞的空间,使其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满足大众的参与需求。在葫芦岛市茨山河湿地公园项目的设计中,设计者根据各个景观区的主题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赏水、亲水、识水、悟水”场地。如:“论水”主题区的“上善若水广场”“善心若水广场”“诸子论水亲水平台”;“用水”主题区的“知音广场”“水之用”戏水平台;“识水”主题区的“世界水文明展示亭”;“赏水”主题区的观景休息平台,等等。

3.3.2 精神水文化的表达

物质水文化要素在现实世界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是可以被直接感知的。而精神水文化要素是以非物质形式而存在的精神力量,很难被直接感知。因此,设计者通过“色彩隐喻、雕塑重现、符号象征”的手段将精神要素物化为物质实体,从而使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精神水文化的内涵。

(1)色彩隐喻。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将某一含义以特定的符号和语汇传达出来,而通过这一方式传达出来的信息易于理解和想象,效果也较为直观。在茨山河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设计者根据“五行”中“水”与“五色”中“黑”相对应的原则,使“黑”反复出现在园林家具、灯具、标识、铺装等园林构成要素中(如图4所示)。希望通过色彩唤起人们对“水”的联想与理解。

图4 园林构成要素

(2)雕塑重现。

对于与水有关的人物、传说、历史等,茨山河湿地公园的设计者采用物化手段将其重现。重现的景观生动、活泼,使观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与水相关的文化信息。如:反映先秦诸子百家观点的“诸子论水雕塑”(如图5所示),反映伯牙子期美妙故事的“山水觅知音雕塑”(如图6所示)等。

图5 诸子论水雕塑

图6 山水觅知音雕塑

(3)符号象征。

符号化是象征表达手法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文字又是最重要的一种符号,用“水”字的篆体形式表达水文化,直观、简练。在茨山河湿地公园的设计中,“水”反复出现在各种园林构筑物、园林小品和园林铺装等景观元素中。如:河流文明展示亭(如图7所示)的顶盖采用了镂空的“水”字,智者乐水景墙(如图8所示)采用了阴刻的“水”字。“水”与光影、“水”与材料的不同组合产生了多变的视觉效果。“水”符号的应用引发了人的思考,也升华了古今文化的连接。

图7 河流文明展示亭

图8 智者乐水景墙

4 结语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滨水景观在设计过程中都应当塑造自己独特的文化环境,在文化环境的塑造过程中应当立足当下、继承历史、展望未来,这样才能使其形象脱颖而出、屹立不倒。在茨山河湿地公园的设计中,设计者赋予其“水文化”的独特内涵,并从物质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两个方面加以表达。在物质水文化的表达上, 继承了古人对水景物理形态的塑造方式以及对水的多样化特性的利用手法;同时引入当代生态学理念,并强调了人的参与性,是为发展。在精神水文化的表达上,继承了古人“造园如做诗文”的理念,运用文学作品命名景点,含蓄、内敛地打造“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同时利用符号学手段,通过“色彩、雕塑、符号”等物化元素直观地表达“哲学、历史、传说”等精神要素,是为发展。

“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并且较为难以界定的概念,将“水文化”分为物质水文化和精神水文化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与表达,是作者的一个尝试,希望通过这一尝试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并启发我们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对水文化的关注、理解、应用和创新。

猜你喜欢

滨水山河园林
誓把山河重安排
万里山河
山河壮举
直下看山河
清代园林初探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