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残疾人精准帮扶机制
2020-04-17
在建设“美丽杭州”的进程中,杭州市始终把残疾人作为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把残疾人事业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让每一位残疾人朋友在杭州生活得更美好”的目标,按照“同城同待遇”和“城乡统筹”的要求,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积极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残疾人精准帮扶机制,建立了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精准摸清需求
按照“普惠加特惠”的政策理念和“十大保障”的政策框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杭州市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困难残疾人“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广泛开展残疾人家庭“送温暖、送清凉”慰问,连续多年开展市领导慰问托养人员、与残疾人共进年夜饭活动,不断增强残疾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2014年,杭州市启动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动态更新工作。每年历时三个多月,完成全市持证残疾人年均近20万人的数据采集,重点做好“三见到”“六比对”,全方位掌握残疾人家庭收入、住房、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康复、无障碍改造和文化体育等36项指标信息,为制定出台各类政策提供精准数据参考。
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广泛征求市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各区县(市)残联、残疾人受益群体等各个层面的意见建议。紧紧抓住杭州市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机遇,加大信息技术在助残领域的应用,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助残领域延伸,巩固深化“1+X”联办机制,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残疾人少跑腿。
精准施行政策
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财政、发改、人社、民政、残联、卫健、医保、国税等部门通力合作。杭州市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通过领导小组、专项办公室、联席会议等方式,明确部门职责,加强沟通对接,充分调动资源,共同做好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建立健全残联与民政、人社的信息共享比对机制,做到两项补贴发放“不折不扣,不多不重”,坚决杜绝多发重发。
完善制度、健全体系。一是残疾人社会救助制度。涵盖低(残)保、低收入残疾人救助、低保边缘残疾人救助、医疗救助、教育补助、危旧房改造补助等各方面救助。近年来,每年为超过5万名残疾人发放低(残)保,占持证残疾人比例约30%;每年为250名低收入残疾人农户发放医疗困难救助等。二是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按当地最低缴费档次给予部分或全额补贴;城区残疾人参加城镇職工社会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按当地最低缴费档次给予分档补贴,实现了城区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全补助制度。2017年开始,杭州市全面开展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为21万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提高了残疾人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推进残疾人托养庇护机构综合保险制度,滨江区等部分区县(市)已全面推进机构综合保险制度。三是社会福利制度。2016年起,杭州市全面实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2019年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07亿元。
精准帮扶救助
杭州市的多项政策在全国首创,走在全省前列,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残疾津贴制度。基于“残疾是一种社会代价”的认识,杭州市先行先试,率全国之先建立了残疾津贴制度,即对所有持证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的残疾津贴,实现由社会救助到社会福利的突破。
单独施保。2008年,杭州市在全国首创单独施保。相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单独施保政策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突破了低保制度确定的以家庭为申请单位的原则,残疾人可以个人为单位提出基本生活保障申请;二是突破了低保制度确定的差额发放低保金的办法,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残疾人基本可以全额享受低保金。
0-6周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杭州在全国率先开展该项政策,获评全国首批残疾儿童随报及早期康复工作试点城市。建立新生儿疑似残疾信息监测长效工作机制,经监测发现并确诊的残疾儿童第一时间纳入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配发普及型辅助器具(如矫形器、站立架、助行器等);为听障、脑瘫、智障、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补助资金,最高标准每人每年1.2万元;为肢体残疾儿童提供肢体矫治手术,术后康复训练和矫形器适配补助资金,最高标准每人1.72万元;开展人工耳蜗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为重度听障儿童提供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手术和术后语训补助资金,标准每人12.6万元。
残疾人免费乘车政策。2018年,杭州在全省率先实现残疾人驾驶机动车减免费停放。通过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推进,实施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域公共交通工具政策,让全市21万持证残疾人期盼已久的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
供稿单位: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