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选题: “信息逻辑”与“流量逻辑”的对接
2020-04-17刘涛
刘?涛
【内容摘要】融合新闻选题策划之所以成为一个有待突破的学术问题或实践命题,必然是因为其昭示了某种有待突破的新闻策划知识,即在传统新闻策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在学理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突破和创新。相对于传统新闻的选题策划实践,融合新闻必然意味着选题智慧与技术逻辑的深度融合。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关键是立足融合新闻本身的“文体特征”,重新接近并重构新闻策划的思维、原理和操作方法。“后真相”时代新闻生产的生命周期及其时间逻辑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传统新闻选题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信息逻辑”,即“信息含量”的多少问题,而融合新闻的选题价值则主要转向“信息逻辑”基础上的“流量逻辑”。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关键,就是要明确社会问题的“藏身之所”。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新闻选题的策划思路:一是从社会痛点中找选题,二是从重大议题中找选题,三是从大数据中找选题。
【关键词】融合新闻;选题策划;数据实践
新闻选题是新闻生产活动的起点。选题的生命里,流淌的是既定时期的“问题意识”。正是在“问题”维度上,选题获得了所谓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记者就是那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笔尖触摸生命、用镜头记录历史的人,选题则是通往新闻世界的入口。选题策划就意味着记者的眼光瞄准哪里,聚焦哪里?一个选题究竟有没有价值,关键是看其在特定新闻语境中的意义。一般来说,大凡具有新闻价值的议题,如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比较突出的议题,都可以纳入到新闻选题策划的范畴体系。
相对于传统新闻的选题策划,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特殊性在哪儿?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问题意识”及其合法性确立,必然依赖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同一个新闻议题在传统新闻和融合新闻那里,并非体现为表现形态的差异,亦非创造了不同的用户体验,而是因为表现形式或用户体验的差异而打开了不同的认识世界,并且承载着不同的新闻价值。正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我们才可以超越“形式之维”,抵达选题策划的问题本质,即融合新闻选题策划超越了传统新闻选题策划的知识范畴。简言之,融合新闻策划之所以成为一个有待突破的学术问题或实践命题,必然是因为其昭示了某种有待突破的新闻策划知识,即在传统新闻策划的知识体系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并尝试在学理和实践两个维度上进行突破和创新。显然,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关键是立足融合新闻本身的“文体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接近并重构新闻策划的思维、原理和操作方法。
一、“信息逻辑”与“流量逻辑”
只有立足知识生产这一基础性的问题,融合新闻选题策划才可以上升为一个合法的理论和实务命题。从新闻策划到融合新闻策划,究竟提出了什么新的新闻实务问题,贡献了什么新的认识论问题?必须承认,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模式和语言发生了重要变化①,只有立足媒体融合这一根本性的技术实践语境,我们才能有效接近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深层“问题”。
相对于传统新闻的选题策划实践,融合新聞必然意味着一场选题智慧与技术逻辑的“相遇”,而所谓的融合新闻语言,本质上涉及到网页新闻、H5新闻、VR新闻、数据新闻、动画新闻、新闻游戏等标志性融合新闻形态赖以存在的“形式革命”及其深层的技术逻辑。由于现代图像信息符号意味着一种新型技术符号②,当融合新闻形态越来越多地诉诸视觉趋势,基于可视化逻辑的新媒体“技术逻辑”便成为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重要审视维度。一般来说,融合新闻策划的关键是形态创新与渠道对话③,一个在传统媒体那里可能被抛弃的选题,或许会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强大“赋能”而获得“新生”,成为一个闪亮的融合新闻选题,而这根本上是因为融合新闻形态本身释放出了超越传统新闻选题策划的价值空间。新华社系列融合新闻产品“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场事件营销,是因为它实现了新闻创意与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正是在技术逻辑的深刻“赋能”下,网民接力点赞十九大,从而制造了一场盛大的新媒体事件。再如,腾讯H5产品“敦煌未来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将“文物保护”这一静态的公共议题推向社会认知场域,不能不提到选题创意和技术支持的深度融合。用户除了常规意义上的点击、滑动等界面响应操作,还可以直接对着手机麦克风吹气,从而创设了一种传统新闻难以比拟的个性化体验。当用户触动响应,持续吹气,壁画上的图案会随着时间跳转逐渐剥落,用户能够直观感受到风化作用危害敦煌壁画的动态过程,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敦煌壁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为文物保护捐款。显然,用户历史责任感的激活,离不开这一H5在多重感观体验创设上的技术支持。
实际上,融合新闻的思维基础是新媒体思维,特别体现为用户思维、产品思维、互动思维、融合思维。一个选题是否可以成为融合新闻选题,根本上受制于新闻生产的思维活动及其内涵特质。传统新闻的接受对象是“受众”,而融合新闻则面对的是新媒体语境下的“用户”。从“受众”到“用户”,并非简单的表述方式的变化,而是从根本上重构了选题的“出场”方式。由于新闻叙事的语言法则差异,同一个新闻选题在融合新闻和传统新闻之中,可能会呈现不同的新闻故事。④在以报纸、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那里,选题本质上处在一个“观看结构”中,这意味着选题必须是一个成熟的新闻议题——传统媒体难以接受一个没有“现场”的报道,也无法接受一个事实不清的评论,更无法理解一个颇具争议的新闻观点。因此,在传统新闻那里,一个选题能否付诸实践,必须符合一定的规格或要求,比如其表现话语必须是封闭的,是自洽的,是没有“硬伤”的,是存在一个深刻的因果认知逻辑的。基于此,一个选题只有等到一定“时机”,或者说到了一定的“火候”,才能真正获得“新生”;而在融合新闻的“用户”那里,选题实际上进入一个“选择结构”之中,即选题的生命及其意义离不开用户的使用和反馈。相对而言,传统新闻叙事主体上是一种封闭叙事,即便是那些标榜“不给结论”的开放结尾,实际上依然可以在相应的逻辑体系中找到一定的“蛛丝马迹”;融合新闻选题内容及其叙事方式则相对比较多元,那些在传统新闻观念中被视为存在诸多“硬伤”的新闻选题(如事实信息本身不完整、核心新闻价值不明确、呈现的是相关而非因果关系)则“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融合新闻的选题世界里。
尽管说选题与生俱来的功能就是回应社会认知的“新闻性”问题,但相对于传统新闻选题策划,融合新闻选题的逻辑内涵及其生产动力发生了微妙的偏移。具体来说,“后真相”时代新闻生产的生命周期及其时间逻辑发生了变化,“流量逻辑”及其背后的“消费”逻辑、“在场”逻辑、“体验”逻辑逐渐主导了传统新闻生产的“信息逻辑”,其结果就是新闻的“价值”逐渐超越了“信息逻辑”这一单一的评价维度,而是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评价体系之中——相对于传统的订阅量、收视率,新媒体语境中的“10万+”铺设了资本世界的游戏规则,也一定意义上深刻地影响了新闻选题的生命周期。换言之,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必然受制于其所处的游戏规则:那些在传统新闻时代备受关注的新闻选题,则往往可能会在“10万+”面前望而却步,成為融合新闻选题的“弃儿”;相反,那些在传统新闻世界里几乎没有太多信息量的选题,则可能因为披上了“融合新闻”的形式外衣,而成为融合新闻世界的“新宠”。
我们不妨先通过一个案例来认识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理解选题策划中“信息逻辑”和“流量逻辑”之间的勾连结构。2018年,人民日报客户端借助人脸识别、融合成像等技术制作而成的H5《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简称“军装照”)迅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爆款”,上线两天浏览量便突破2亿。按照传统的新闻观念,这不过是一款趣味性强的游戏而已,其存在意义更多地体现为娱乐价值而非信息价值,我们很难将其认定为一个“新闻作品”。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H5“军装照”的“出场”本身,就是一场基于事件营销的选题策划,也就是按照融合新闻逻辑生成的一款新闻产品,其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恰恰说明融合新闻的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新闻极为依赖的“信息”观念,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的评价结构。具体来说,在官方话语世界里,H5“军装照”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新闻形式——如果我们站在融合新闻的产品思维角度上,“10万+”商业神话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新闻选题的标准和意义,那些传统意义上新闻价值并不显著的选题则因为“流量”加持而迅速成为一则“重大新闻”。当新闻“作品”变成了新闻“产品”,新闻价值的“信息逻辑”开始让位于“10万+”深层的“流量逻辑”。在强大的“流量”面前,新闻价值认定的“信息”标准发生了变化。
新闻价值固然离不开“信息”价值,但这里的“信息问题”并非是“多与少”而是“有与无”的问题。也就是说,那些站在“流量”风口上的新闻选题,只要其具备一定程度的甚至是比较微弱的“信息含量”,便可以在“流量”的强大“赋值”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选题”。概括来说,传统新闻选题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信息逻辑”,即“信息含量”的多少,而融合新闻的选题价值则主要转向“信息逻辑”基础上的“流量逻辑”。再回到H5“军装照”上,所谓的“流量逻辑”便是“不到两天便突破2亿”的巨大流量,而其中的“信息含量”则是故事发生在纪念建军90周年这一特定的历史节点,公众可以借助这则H5了解1927年至2017年间主要军装照的形式与特征。当“信息”遭遇“流量”,融合新闻的价值和观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公众对人民解放军的热爱并非是单纯的“信息逻辑”的作用结果,而是存在一个根本性的“流量之维”,即事件营销背后的“新闻流量”赋予了新闻更大的“信息含量”。因此,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在“信息逻辑”基础上挖掘融合的传播潜力和空间,以及通过对融合形态和语言的创新,在“流量逻辑”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掘融合新闻的社会价值和信息效益,无疑成为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基本理念。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后真相”舆论生态中,新闻价值的内涵也发生了一定转向或偏移,如新闻的时效性逻辑转向实时性逻辑,知识性逻辑转向消费性逻辑,显著性逻辑转向实用性逻辑,接近性逻辑转向围观性逻辑,等等。因此,当我们以新闻价值作为选题策划的依据时,应该充分考虑新媒体语境中的社会心态和公众心理,如此才能更好地把握融合新闻选题。比如,新媒体舆论生态中,情绪和情感的意义被极大地放大了,那些大凡能够拨动社会情绪的议题,必然会成为新闻关注的热点。而当这种社会情绪遭遇新兴的技术方式,并且以一种新的新闻形态(如H5新闻、VR新闻、动画新闻、新闻游戏)呈现出来,便有可能成为既定技术语言主导下的新闻选题。曾几何时,一位河南女教师的辞职信“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迅速登上网络热搜。为什么寥寥数语的辞职信,会成为公众的关注热点,这不能不提到当下都市群体内心深处普遍而深刻的社会焦虑情绪。
我们应该去哪儿寻找选题?这个问题很难直接回答,但我们可以换一种表述:哪儿有社会问题,哪儿就有选题。因此,选题策划的关键就是要明确社会问题的“藏身之所”。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新闻选题的策划思路:一是从社会痛点中找选题,二是从重大议题中找选题,三是从大数据中找选题。
二、社会痛点与融合新闻选题策划
所谓社会痛点,就是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一般说来,相较短期的社会热点而言,社会痛点更多是由各种复杂原因长期积累造成的,在短期内无法根除,给社会和公众带来持续性疼痛感。近年来,食品安全、医疗卫生、教育改革、城乡差距等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因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必须直面的难题与痛点。
尽管说社会痛点是传统新闻和融合新闻的共同“问题”,但由于融合新闻与生俱来的“新媒体化生存”方式,一种社会痛点能否进入融合新闻的选题视野,根本上取决于既定的融合新闻形态能够打开何种认知视野,即揭示传统新闻难以“覆盖”的认知“盲区”。乡村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4年,网易新闻的“网易数读”栏目发布了一篇题为《农村小学十年间数量减半,学生求学路变远》的数据新闻,聚焦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至2012年十年间,农村普通小学的数量减少了57%。撤点并校将原有的学校布局打破,导致农村学生的求学之路变远,农村家庭教育开支增大、校车安全事故频发等随之而来的难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这则报道引发了广泛讨论,1.7万网友参与话题讨论,近1700人跟帖。显然,正是通过数据新闻这一可视化的呈现方式,用户可以直观发现“撤点并校”现象背后潜藏的社会问题。简言之,当社会问题通过融合语言呈现出来,融合新闻则不仅仅是对新闻议题的“呈现”,而是打开了一个更大的认识世界,从冰冷的数字背后发现更大的社会“问题”或“痛点”。
社会“疼痛”面前,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关键是通过可视化的新闻语言,重新建立人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体系,发现那些深层问题,从而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提供帮助。新闻媒体除了报道事实,更应率先站出来安抚社会情绪,让人民看到希望。2015年,美国曾宣布15年前就已经被消灭的麻疹卷土重来,当地大面积爆发麻疹疫情。疫情爆发的原因是此前美国的“反疫苗运动”导致了民众麻疹疫苗的接种缺失。面对疫情的不断蔓延和民众对疫苗存在误解的紧急情况,《华尔街日报》于2015年2月11日发布了题为《对抗20世纪的传染病:疫苗的影响》的数据新闻,通过可视化呈现,该新闻详细报道了引入疫苗70余年来,美国各州关于麻疹、甲型肝炎、腮腺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风疹、天花等疾病的病例数。讀者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全部疾病的病例数量都在疫苗的控制之下呈现出越来越少的趋势。面对麻疹疫情频发的社会痛点,《华尔街日报》直面人们对疫苗的抵制情绪,通过数据证明疫苗的功效,希望以此扭转人们对疫苗的看法,避免类似“疼痛”再次发生。
许多社会痛点往往存在深刻的体制机制原因,如何通过融合新闻语言回应更大的体制机制建设,则是融合新闻选题策划回应建设性新闻使命的必然选择。2018年12月20日,ProPublica与Charleston Gazette-Mail合作,对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分割所有权(split ownership)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了融合新闻报道,分割所有权是指当地的居民即使拥有自己的房屋和周围的土地,也不一定拥有天然气、石油或煤炭,这就导致其他人在开采天然气时产生的噪音必定会对当地居民产生影响,同时这些大规模开采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破坏。新闻采用视频、动画、音频等表现形式,讲述公司与居民的谈判过程,同时也展现出当地居民的沮丧与被迫离开家园的无奈,ProPublica在新闻的结尾表示将继续跟踪对西弗吉尼亚州的报道,并向公众征集关于此事件的意见与看法,这一举措体现了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既是在融合新闻语言维度上策划的,也是通过融合新闻的方式和途径实现的。
三、重大议题与融合新闻选题策划
重大议题是一段时期内国家重点关注的话题,其自身具有得天独厚的“重要性”和“显著性”新闻价值。从重大议题入手,编织重大议题的融合报道图景,成为融合新闻回应重大议题不得不考虑的选题策划问题。因此,媒体应当从“一带一路”、乡村振兴、脱贫致富、改革开放40年、恢复高考40年、讲好中国故事、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社会议题中,积极寻找并发现选题,回应社会热点议题。纵观《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代表性融合新闻产品(如H5作品《56个民族服装任你选!快秀出你的爱国Style》《穿上军装》《一笔画出70年》《今天,我们都是升旗手》《复兴大道70号》《记载了70年美好的抖音号》),它们之所以达到了广泛的传播效果,不能不提到“新中国70年”所制造的整体爱国意识,也正是在爱国话语的驱动下,那些大凡能有助于引发全民参与或集体仪式的“年代秀”,都必然成为“流量逻辑”主导下的极为逼真的新闻生产方式,从而成为融合新闻选题的智慧来源。
在重大议题面前,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关键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语言和形态创新,实现宏大叙事与微观体验的积极对接。2018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网易新闻与人民日报客户端联合发布一则名为《重返这五年》的H5新闻,与用户共同重温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岁月,感受祖国的飞速变化与惊人成就。该H5立足于“反腐”“治理大气污染”“扶贫”等宏大主题,用简洁的融合新闻叙事方式呈现出“八项规定”“打虎拍蝇”“精准扶贫”“致敬老兵”等15个重要议题。敏锐的时政嗅觉是媒体人的必备素养,融合新闻的“选题库”也应当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再如,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迎来历史性的通车时刻,网易新闻、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联合推出一条名为《一分钟漫游港珠澳大桥》的H5新闻。这条H5采用一镜到底的融合新闻叙事方式,以第一视角带领用户体验港珠澳大桥的风采,创设了普通用户感知并抵达重大议题的独特体验。用户通过长按屏幕前行,画面上的景色也不断变换,每到一个里程段松手即可拍照。游览完全程后,用户还可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做成明信片并转发给好友。这条H5紧密贴合时事热点,增加了用户的参与度,因此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重大议题不仅仅是宏大叙事结构中的国家仪式和媒介事件,那些具有普遍公共性的社会问题同样也是重大议题的构成部分。获得2018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的路透社报道团队聚焦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的禁毒行动,制作了一组名为Dutertes War的共10篇系列报道。报道团队利用闭路电视录像和数据可视化,全方位还原所谓的菲律宾“禁毒杀戮”。媒体对该议题的报道能够引发人们关于生命权力与社会治理的思考,同时也彰显了新闻媒体在重大议题面前的议程设置能力。
四、数据实践与融合新闻选题策划
今天,数据生活已经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数据的背后,往往储藏着某种关于现实世界运行的规律。而大数据方法的引入,则有助于我们发现潜藏在现实世界的现象和规律。因此,在数据维度上接近并把握现实,已经成为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重要思路。就选题策划而言,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挖掘和分析公众的新闻偏好和关注热点,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提高新闻选题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大数据背后蕴藏着各种社会现象,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媒体能够在其中发现一些新闻线索和独特的报道角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这场浩劫使得整个国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谷歌公司实验师通过分析“5.19全国哀悼日”当天的搜索引擎流量数据,发现该数据曲线呈现“V”型,最低点位于14:30左右。我们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2008 年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悼念在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此刻,神州大地上数以亿计的网民,无论在哪里,都放下手中的键盘和鼠标,低头默哀。这条曲线不仅仅反映了数据意义上的流量变化过程,还打开一个更大的情感认识世界,让我们在视觉维度上“看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决心与温情。
数据不仅能反映表象,其背后的“故事”更加接近真相,从而为新闻选题策划提供新的认识方向和理解视角。美国新闻聚合平台BuzzFeed News于2016年发布的数据新闻《天空中的间谍》(Spies in the Skies),尝试在数据维度上回答“美国政府究竟是否对公众进行了秘密监控”这一问题。BuzzFeed团队通过分析航班追踪网站Flightradar24于2015年8月至12月收集的飛机位置数据,对盘旋于多个城市上空的约200架联邦飞机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跟踪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飞机多属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与国土安全部(DHS),可动态捕捉特定地区的个人信息。图中动态展示了飞机于2015年8月至12月近四个月间的飞行路径,其中橙色圆圈与蓝色圆圈在四个月内几乎保持稳定的飞行轨迹。该数据新闻有力反驳了政府对于“飞机只是在执行特殊任务”的解释,以此揭示政府对特定地区的长期监控。结合数据分析结果,BuzzFeed给出以下结论:美国政府正在对公众实施秘密监控,这一行为已经危及到公众的知情权和隐私权。⑤可见,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呈现,数据关系的背后潜藏着一个更大的新闻世界。
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重要思路就是通过数据产品的生产,深刻地介入并影响公共议程。大数据不仅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还可以通过数据方式提供问题解决方案,从而真正体现融合新闻的社会公共价值。随着Airbnb等民宿预定和短租平台的兴起,传统的城市租赁市场及其商业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接踵而来的问题是,这种新兴的短租房平台是否会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城市的住房市场?《旧金山纪事报》将独特的社会现象与数据新闻实践结合起来,委托数据提取公司Connotate Inc.和Import.io从Airbnb、HomeAway和FlipKey三家短租房服务平台上提取并分析2014年5月19日当天旧金山地区的数据信息,同时提取2014年同一天Airbnb的房源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旧金山的Airbnb挂牌数量呈现显著增长趋势,且整栋房屋、私人房间、共享房间的价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涨,越来越多的低价社区也被用于提供短租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当地居民的正常居住权,影响了旧金山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显然,从大数据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回应问题,已经成为融合新闻选题策划的重要智慧。
注释:
①许向东:《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新模式:传感器新闻的理念、实践与思考》,《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0期。
②于德山:《新型图像技术演化与当代视觉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18年第4期。
③刘涛:《融合新闻策划:从形态创新到渠道对话》,《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5期。
④刘涛、杨烁燏:《融合新闻叙事:语言、结构与互动》,《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9期。
⑤刘涛:《理解数据新闻的观念:可视化实践批评与数据新闻的人文观念反思》,《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4期。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特约编辑:刘 原;责任编辑:韩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