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提升粮食产能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020-04-17王斌章
王斌章
滑县素有“豫北粮仓”之称,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近年来,滑县切实履行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上级的安排部署,持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超前谋划、积极引导,完善机制、狠抓落实,发挥自身优势,有力地保证了粮食持续稳产增产。自2014年以来,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8.67万hm2,单产500 kg,总产140万t以上。2018年种植面积20.84万hm2,总产158.5万t,再创全县历史新高,连续27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位,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种植面积
(一)划定粮食功能区
综合分析,滑县根据现有耕地现状,结合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因素等,按照布局合理、生产稳定的原则,科学划定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10.67万hm2。同时,做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落实兑付工作,切实加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提升耕地地力。
(二)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稳定耕地面积
滑县集中开展了“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对存在违法违规农地非农化的问题坚决予以拆除整改,确保了全县耕地面积稳定在13万hm2以上。
二、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滑县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作为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根本举措,按照“全县一盘棋、措施一体化、宜大不宜小”的原则,打破乡镇界限,在全县规划了10.33万hm2高标准粮田。按照“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的原则,将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小农水重点县、现代农业等建设项目有效整合、集中投放,握指成拳、放大效应。目前,全县累计投入资金9.8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8.97万hm2,项目区内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建设目标,为粮食稳定增产打下坚实基础。其中,以白马坡、卫南坡和留固镇万亩区为核心,集中连片规划建设的3.33万hm2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是河南省目前规模最大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同时,围绕解决旱、涝灾害问题,全县先后建设了大功引黄补源灌区、人民胜利渠牛屯补源灌区、桑村引黄补源灌区三大引黄灌区和卫南引黄调蓄工程,初步形成了井、灌、沟、渠布局较为合理的水利工程体系,生产基础进一步夯实。目前,滑县拥有干支渠1208条,骨干排水沟河21条,桥、闸、涵1375座,机井3.9万眼,机井拥有量居全国县级第一位。
三、壮大推广力量,零距离做好农技服务
(一)建立专家科技服务团队
滑县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及其团队担任专家,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郭天财、李潮海等知名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指导全县小麦、玉米生产;专门成立县级专家技术组,全程为小麦、玉米生产提供科技服务。
(二)健全农技推广网络
全县跨乡镇建设了9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滑县80名农技人员每人分包10~15个行政村,重点培育了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行“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推广模式,深入开展“百名科技人员包千村”技术服务活动,农技服务延伸到村、到户,形成了县、乡、村三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
(三)创新服务手段
滑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核心,开发应用了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查询系统、苗情和墒情实时远程监测系统;推广应用“农广通”软件,推出了“滑县农管家”服务平台,为农民种地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农技指导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推广普及新技术
滑县大力推广普及小麦规范化播種、前氮后移、玉米种肥同播、适期晚收、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技术入户率达到9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全县粮食稳产增产奠定基础。
四、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滑县在坚守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基础上,积极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大宗农产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突出特色优势。自2016年以来,滑县以“四优四化”为主线,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当年发展优质强筋小麦订单1.1万hm2,每667 m2均增收235元;2017—2018年,全县发展优质强筋小麦1.73万hm2;2018—2019年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面积达1.73万hm2。滑县在优质强筋小麦占比逐步扩大的基础上,不但要保障“馒头”供应,还要转型发展“面包”,丰富百姓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