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害的发生及防治办法
2020-04-17陈兆伟
陈兆伟
一、花生叶斑病
(一)症状
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网斑病,多发生在花生生长中后期,病斑发生在叶片、叶柄、托叶上,其中以叶片最多。
1.褐斑病。初期叶片症状与黑斑病难以区别,后期叶片上病斑较大,直径为4~10 mm,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病斑色泽较浅。叶片正面病斑呈茶褐色或黑褐色,背面较正面浅,呈褐色或黄褐色。初期病斑周围产生很明显的黄色晕圈,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灰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愈合形成特大的病斑,造成叶片早期脱落。茎秆与叶柄上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陷,开花后发生。
2.网斑病。我国北方花生产区发病较为普遍,且危害较重,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者减产40%以上。该病从花生开花到收获均可发生,但发病盛期在花生生长后期。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柄和托叶。田间自然发病一般先从植株底部叶片开始,初叶片正面产生针头大小的小褐点,逐渐变为褐色星芒状斑,进而扩展成网纹状,边缘灰绿。随着病斑逐渐扩大,最后形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褐色至栗褐色大斑,病斑边缘绿浅褐色,界限不明显,导致叶片过早脱落。叶片背面初期无症状,后期呈现边缘不清晰的浅褐色病斑。
(二)發病条件
花生叶斑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10~37 ℃,低于或超过这个范围都不能发育。病菌对湿度要求较高,分生孢子需要充分的湿度才能萌发,相对湿度在80%以上有利于病害流行。因此,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遇上多雨或多露水时,病害发生严重,河南省秋雨多的年份发病较重。此外,植株生长衰弱,病害发生重。
(三)防治办法
1.轮作倒茬。花生叶斑病只为害花生。因此,与其他作物轮作,避免连作,可有效减轻病害。一般轮作期应在3年以上。
2.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田间病叶率达5%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抗枯宁7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400倍液,或“农抗120”200倍液,每次每667 m2用液量75~100 kg,每隔10~15 d喷施1次,连喷2~4次防效较好。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的瑞毒霉2000倍液,开始第一遍喷药,每隔10~15 d喷施1次,连喷2~3次,每次每667 m2喷药液50 kg即可。喷药时可适当加入粘着剂(如肥皂粉),以提高防治效果。
二、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又称“倒秧病”,河南省花生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轻者病株率为5%~10%,重者病株率为30%~40%,甚至为60%~70%,造成大量死苗。
(一)症状
花生茎腐病在幼苗期先从子叶开始侵染,使其变成褐色而腐烂,然后侵染接近地面的茎基部或地下的根颈部,产生黄褐色水渣状病斑,逐渐扩展成大型斑块,并向茎周围扩展成环形病斑。在感病初期地上部叶色变淡,午间叶柄下垂,复叶闭合,随着病情扩展,整株萎蔫枯死。
(二)发病条件
花生播种后,越冬病菌陆续侵染花生,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但潜育期相对延长,发病率低。一般在6月中旬出现病株,6月下旬到7月初出现发病高峰。8月中下旬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一般发病较轻。前期病株产生的分生孢子,传播出去还能再次侵染。
(三)防治办法
1.防止种子带菌,注意适时收获。收后将荚果充分晒干,储藏时经常检查翻动,避免受潮,以防种子发霉,播种前注意晒种。
2.防止土壤带菌。进行轮作倒茬,避免重茬连作,施用的有机肥应充分腐熟。
3.药剂拌种。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花生茎腐病的效果达95%。拌种方法是用25%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质量的0.5%或0.3%,先将种子用清水湿润后再与农药搅拌均匀即可播种;也可以用40%的多菌灵胶悬剂50 g对水1.5~2 kg,拌花生种子15~20 kg,但要注意随拌随用,不宜过大。用50%或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干种子质量的0.5%或1%浸种,方法是用25~30 kg的水,先将药粉在水中混合均匀,再倒入50 kg种子,浸泡24 h,中间翻动2~3次,使种子将药水基本吸干即可播种。
4.喷雾。在播种前没有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和浸种的,在苗期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喷洒,是抑制病害的一种补救措施。方法是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在花生齐苗后喷雾,在开花前喷雾1次,可抑制该病的扩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