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0-04-17李波贝绍轶周亭张兰春孙炜刘若晨丁月

高教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工科我院新工科

李波 贝绍轶 周亭 张兰春 孙炜 刘若晨 丁月

摘  要:新工科的建设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这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文章首先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其次指明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最后以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为例,阐明汽车类本科教育的措施,以期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实践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新工科;人才培养;应用型;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149-03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puts higher demands o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Therefore, the way to train such talents should als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Firstl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alent demands under new engineering. Secondly, it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alents development. Finally, taking the school of Automobile and Traffic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t clarifies the measures for automotive graduate education, hop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practice has shown that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can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ability.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applied typ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引言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需求愈发迫切。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直接挂钩,同时也表明了一个国家发展潜力的高低。在这样的环境下,“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相继提出,为“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

新工科具有引领性、发展性、交融性、创新性和跨界性等特点。新工科的引领性体现在建设新工科时能够引领和示范其他学科的建设,同时还能产生新技术。新工科的发展性体现在新工科在建设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它能够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及时调整。新工科的交融性体现在新工科的形成过程中,新工科是由多个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工科的创新性体现在新工科建设的价值上,新工科人才培养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突破现有核心关键技术的壁垒。新工科的跨界性体现在新工科的产业链在整合过程中必须跨界原有产业的界限。

江苏理工学院作为服务苏南汽车制造业的骨干大学,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和职教师资培养为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辅,积极投身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建设中。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新经济的发展使得“新工科”人才应运而生。相对于传统工程科技人才,“新工科”人才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强,而且具有国际竞争力。他们不仅对一门专业精通,而且能够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从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从而灵活运用新技术解决问题。新经济的发展是变化的,这种变化的源头是信息、革命技术。因此,新工科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

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复旦共识”指出,地方高校应该为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随着市场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企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地方高校更应该抓住机遇,转变人才培养思路,结合自身地方优势,培养出一批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高校对自身定义不清晰

一般情况下,工科高校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型高校和一般地方高校。工科优势高校要发挥自身工科优势,聚焦于各学科交叉融合,由此产生新的行业。综合性高校涉及文、理等多学科,因此,综合性高校应聚焦培养综合性人才,将文科、理科等融入到工科中。而一般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一般在本地就业,所以地方高校应与地方经济产业紧密联系。有些高校未能及时找准自身定义,对于要培养出来的人才定义模糊,照搬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出现了高校培养人才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局面。

(二)课程实践落实不到位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单靠书本上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足够的课程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应用型本科是近年提出来的概念,部分学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急功近利,尚未弄明白应用型本科是什么意思,就跟风设置实践课程。完全不根据实际情况,这就容易导致实践口号话,老师很难将实践课程落实到学生,更别提学生从中加深专业理解。学校在和企业共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也存在种种困难。首先,部分企业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参与到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本来积极性就不高。而高校能提供给企业的回报与企业提供的人力、资金不匹配,这就使企业的积极性更低了。而高校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的是自身人才建设需求,为企业发展需要考虑的不多。再者,校外实践所取得的效果与高校预期存在差距。一方面是高校在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这方面的经验不足,相关的校外实践课程设计存在缺陷。一方面是学生本身不重视,所以实践效果差强人意。此外,当前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模式大多是一个企业与一个高校合作,这样的模式比较单一,可以形成一个企业与多个高校共建实践基地的模式,这样就能起到一个资源共享的效果,对企业、高校都有益。

(三)课程设置片面

部分高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考虑不全面,没有合理分配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以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只加入一些新能源汽车等概念性课程,是不能满足现在市场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方向的知识体系要及时更新,以确保车辆工程方向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江苏理工学院坐落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常州,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常州市汽车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初步形成整车、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整车产品由原来的客车、轻卡向新能源电动汽车、新能源客车转型,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与时俱进改进课程体系,设置了新能源汽车结构这门课程,并辅以国内外最新技术(整车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器)。学院将车辆工程专业分为汽车零部件设计与制造、汽車电子控制系统开发两个方向,培养创新能力强、能在汽车工程技术领域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数字化设计、汽车电子产品及控制系统设计、制造、测试等相关岗位工作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注重实践教育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激励创新,新工科的建设需要实践。一方面,建设新工科途中会遇到复杂的全新的问题,在付诸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行动之前有必要事先分析这些问题。另一方面,在新工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对新工科建设的完善。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具有“江苏省高校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设有专门的实验课来使学生理解新能源汽车能源管理系统及底盘控制原理。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学院特地开启开放式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在平时授课过程中,更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汽车构造这门课为例,教师先用两节课介绍一下汽车某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再用两节课让学生拆装该系统零部件,最后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加深理解。学院同时注重校外实践,每年组织学生去洛阳一拖见习。通过见习,学生能将书本上的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效果。学院与溧阳市嘟嘟汽车维修公司签约,该公司将每年接受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派出的大学生到公司实习。学校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校企的联系,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要解决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些复杂问题已经不是单个学科能解决的,需要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科产生新技术来解决。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是多个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掌握这些学科的逻辑联系之后,将这些学科的理论、技术相互渗透,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学科。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模式,需要相关学科专业、相关行业产业以及相关科研院所的共同合作。相关学科专业经过合理的筛选,确定学生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当地高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适时提供必要的跨学科、跨专业学术资源。而相关行业产业则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实践环节设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与高校一起建立校外实训中心。相关科研机构则需要把握行业前沿发展,参与前沿性课程设计,并提供实验课程所需实验设备。

多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模式有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人才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学校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这门课程要影响深远,应该涉及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等等,让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受益。再者,这门课程要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其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组成、原理、应用等等。学院鼓励线上学习与课下学习,经常推荐相关专业网络课程,让学生学到本专业以外的知识。学院在培养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加大选修力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其他专业知识。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龙城车队,龙城车队主要由汽车专业方向师生组成,还包含材料方向学生、工业设计方向学生。龙城车队多次参与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并取得喜人成绩。在参加科技竞赛途中,来自于各个学科的学生共同交流学习,激发创意,提高综合水平。

(四)产学研合作

对于企业而言,产学研合作不仅可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还可以激发自身发展潜力。对于高校而言,产学研合作可以推动自身进行基础性、创新性学术研究,也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要实现产学研互利共赢的最终目标,就得先找出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就产学研合作模式而言,首先,合作各方没有统一好思想认识。地方高校竞争意识不强,再加上科研经费紧张,很难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相对于社会人士,学生实习时间短,且上手慢,所以企业培养学生花费的成本更高,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就不高。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不全面,不能妥善地调节好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益冲突。再者,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企业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企业不能给学生带来技术支持。参加产学研合作的企业应该尽可能的跻身行业前列,掌握先进技术,能提供给学生提升自身实践技能的空间。就现有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模式而言,创新教育落实片面。虽然很多高校提出了创新教育的理念,但教育模式依旧沿袭老一套,相应的课程体系也没有更新,课程内容与当前科技发展脱节。

我院积极参加产学研教育模式实践,与常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基地,形成校企协同,服务地方的生产、教学、科研共建平台。常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太阳能级电池及组件的研发,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所重点研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学校成立了江苏高校首家产学研合作委员会,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不断努力。我院先后与德国F+U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德国大众Zwickau汽车培训学院、德国手工业协会等开展交流合作,派送近百名师生赴德国培训。通过培训,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成为具有国际先进理念、专业技术精湛、实际操作熟练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汽车医生”。

(五)师资队伍建设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对师资力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也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即双师型教师。我院在人才引进时,注重合理的师资年龄分布,在大力录用优秀青年教师的同时,也积极引进资深退休教师返聘。一般情况下,理论课程与实操课程由不同职责的教师讲解,这就可能出现课程衔接不当的问题,影响教学质量。我院聘用企业专家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于老教师,我院鼓励他们去知名高校进修以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我院多次聘请海内外权威专家进行校内讲学,不仅让他们与教师进行学术前沿知识交流,也进行一个教学经验的分享。为了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一方面,我院加大了科研成果奖励力度,另一方面,我院设有“汽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充足实验条件。在教学途中,学生的意见也很重要。我院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通过学生意见反馈,教师才能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比当前市场所需应用型人才要求与地方高校培养出人才素质来分析当前地方高校育人短板。针对这些育人短板,我院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实践表明,清晰的人才定位、合理的课程分配、活跃的科技竞赛、明确的师资队伍分工有助于培养创新型应用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2):26-35.

[2]叶民,孔寒冰,张炜.新工科——从理念到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24-30.

[3]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3):1-6.

[4]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9(6):1-13.

[5]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3):15-19.

[6]周开发,曾玉珍.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J].重庆高教研究,2017,5(3):22-35.

[7]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8]郑文.广东特色新工科:背景、内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71(04):31-34.

[9]许涛,严骊,殷俊峰,等.創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1):80-88.

[10]李华,胡娜,游振声.新工科:形态、内涵与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6-19.

猜你喜欢

工科我院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我院2例红细胞冷凝集现象的案例分析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我院老年患者多重用药情况调查
PDCA循环管理法对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