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语言学概论“金课”的建设方法

2020-04-17徐素萍谢凌雁

高教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金课建设

徐素萍 谢凌雁

摘  要:文章阐述了中文系专业基础课语言学概论的重要性,结合江苏省“金课”研讨会的理念方法,从大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入手,梳理了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指出建设语言学概论“金课”的系列方法:建设师师、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协调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关系;提高语言学概论课与学生实际语言生活的联系;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最后指出学校管理部门应对语言学概论“金课”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金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1-0058-04

Abstrac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course-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Outstanding Class" seminar method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feedback on the course. The paper teases out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ourse teaching, pointing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methods of the class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coordination of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and Modern Chinese,  combining curriculum theory with speech practice, building "learning community". The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school management department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for the course.

Keywords: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 "Outstanding Class"; construction

引言

近年来高校课程改革一直是热点话题,淘汰“水课”、建设“金课”是一个主旨方针。语言学概论作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础概念,理解语言在思维的形成、文化的承载、社会的发展、文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他们的理性思维,使他们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语言应用。但由于课时设置时间不足、专业术语多、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有交叉等问题,不少教师不得已选择简化教学,只注重语言学知识的传授,使得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仅停留在专有名词的概念上,不仅不能学以致用,甚至有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有些“水”。2018年12月14日,为了深化学习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的《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精神,第一届江苏省高校“金课”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各大高校的教师代表展示了在“金课”方面的实践及探索活动。文章吸收这次会议中各高校“金课”的实践经验①,对语言学概论这一课程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寻找建设语言学概论“金课”的系列方法,探索改进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方法,期望利用“学习共同体”、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等方法将其建设成具有高阶、创新和挑战特点的汉语言等中文专业“金课”课程。

一、 语言学概论课的现状

(一)课程定位

语言学概论课阐述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是中文系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其他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语言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要的语言理论基础,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如写作、语言教学等)准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语言学概论课的现状调查

为了了解该课程学习者的真实想法,更好地建设语言学概论“金课”,我们对三江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取26份有效答卷。

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这一课程只有浅显的认知。84.62%的學生表示一般了解,不太了解和十分了解的人数各占7.69%。这与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印象有关,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内容过于抽象、理论化。选择该选项的人高达60%多,仅15.38%的人觉得该课程有趣(该题为多选题)。在调查到“你是否喜欢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时,11.54%的学生表示喜欢;23.0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大部分学生对此表示还行,并无明显的喜恶,占65.38%。在回答“语言学与我们有哪些联系”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认知仅停留在教学、文学这些专业性的活动上,与日常生活和交际的关系认识还不够。同时,69.23%的学生也认为该课程目的是了解语言的基本知识,19.23%的学生认为是学习更多的有关语言的知识,仅7.69%的学生认识到可以学习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3.85%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可以提高语言的熟练度。

对于语言学概论的课程建设,每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课时安排方面,42.31%的学生表示一课时就足够了,46.15%的学生表示应安排两个课时,11.54%的学生表示需要三课时。对于哪种学习方式能够对语言学概论的学习提供帮助,53.85%的学生认为比起每章都要练习(11.54%)、小论文(11.54%)以及3次的作业练习(23.08%),结合实际的语言论文更为很重要。学生们同时还认为课堂教学方式应更侧重于互动性和实践性。

以上数据显示,虽然该课程的内容给大家的感受是枯燥的,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该课程仍有探索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收获不少。在问到是否会预习、复习时,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有时会。说明这一部分的学生在语言学课程的学习上有一定的潜力。若好好加以引导,有一些同学课后能多花时间探索,则定能于语言学宝山中获得学以致用的法门。这一调查结果让我们有了建设语言学概论“金课”的信心。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知识有待更新,与现代汉语课内容有部分内容重叠

目前适合本科生的语言学教材比较少,叶蜚声、徐通锵编著的《语言学纲要》(修订版)②体系比较完整,该书于1981年10月第一次印刷,之后也经历了多次修订,但章节和理论框架有太大的变动,教材内容有待更新。

语言学概论作为语言学的基础性课程,不可避免的与其他语言学课程内容产生重复。以叶蜚声、徐通锵编著的《语言学纲要》和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为例,两者在语音、语法及文字等章节有明显的重叠。如《语言学纲要》在第三章语音和音系中简述了语音、元辅音和音变的关系,而在《现代汉语》的第二章语音中也有相同的内容,后者只是多了一些语例。

2. 理论性较强,内容较抽象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学科。以叶蜚声、徐通锵编著的《语言学纲要》为例,该书以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思想为总框架,主要是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其内容主要由“语言的功能”“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演变与分化”等部分组成,课程重点在于介绍理论知识,问题研究也主要在语言结构中产生,“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这样一个框架存在着很多问题。”③索绪尔创设的结构语言学是一门重视语言形式的科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一些想在语言学专业深造的学生对此兴趣较大,然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过于理论化的语言学知识对他们日常语言生活、对步入职场并没有直接指导意义,这也可能是他们对该课程兴致不高的原因之一。

3. 教学方法、手段不够新颖

调查报告表明,现在的课堂教学还是以实体大班授课为主。这种形式便于教师系统化、条理化地传授教学知识,但由于人数多,桌椅固定,很难多次进行讨论;由于总课时紧张,教师为了教学进度,有些知识点不能停留过久;有些学生学习囫囵吞枣,课后又不愿意复习、主动提问,越来越听不懂,结果往往就是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学生由于没有参与感而逐渐丧失对课程的兴趣。

教学手段主要还是“一笔一书”的形式,虽然不少老师采用了多媒体设备等多元方式,但课件的内容还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这样的教学手段非但没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的目光逐渐从书本转向投影,只记住了一些结论,忽略了对课本的细细研读。

4. 考试形式单一,与语言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据我们调查,该课程的考试形式大致分成两种:一种是试卷考察,主要有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类。另一种是小论文形式。但由于该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一年级,考虑到学生在论文撰写方面还尚未涉猎,一般是以第一种考察方式为主。

测试多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背诵记忆占大部分内容。在题目的设置上,理论知识点较多,如直接解释“社会方言”,以关键词按点给分,不太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实践能力的考核。

二、语言学概论“金课”的建设方法

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第一届江苏省高校“金课”研讨会的理论及经验,我們提出以下语言学概论“金课”的建设方法。

(一)建立师师、师生、生生“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场课堂文化生态的变革。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目标的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1989年加拿大开启了CSILE“学习共同体”项目,让学生借助网络系统进行交流,利用这些交流的资源建立公共数据库,形成教室内的学习共同体。随后美国、日本也倡导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改革。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于1999年开始探索用学习共同体理论进行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和中国未来研究院也开展了学习共同体研究及实践。清华大学的张建伟博士④曾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功能以及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学习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形成休戚相关的共同体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用“合作、自主、探究”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沟通、交流。

1. 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可以提供学生搜索路径,告诉同学们一些研究语言现象的微信公众号、网站、慕课,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理解概念、原理的情况下补充生活中的例子,部分解决教材语料不够丰富的问题。

2. 师生、生生沟通方面

教师也可以利用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和学生交流,指导他们通过网络平台,如爱课程、微信等形式建设网络的虚拟环境建构学习团体(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通过论坛进行离线协商讨论、通过网络会议进行在线演讲、在线协同编撰语言学电子刊物等方式来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方式突破了传统班级仅能面对面交流的局限,教师能够在班级人数很多的情况下仍能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异步的、随时可上线输入自己或查阅其他同学观点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多元的互动通道,让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最大化地投入语言实践。

(二)协调好语言学概论课和现代汉语课的关系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一个是普通语言学,一个是专语语言学。应让二者的教学侧重点呈现出不同,语言学概论应重点讲述专业的语言理论问题,语料应至少涉及英语及汉语,有大量的语言对比内容,让学生知晓语言结构、使用的总体知识。而现代汉语则是我们高级阶段的母语教学,要让学生在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系统学习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规律,让学生能对母语有更高层次的理解,汉语语料是学习重点。

如何处理好两门课程之间的复杂关系,安排好各自的教学,是一个关键问题。谁先开设,谁后开设,还是同时开设,授课教师如何开展协作,需要教师有组织地备课,细致地探讨,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衔接与整合,避免重复与脱节,在授课前要整理出一个明晰的执行方案,一以贯之,让这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相得应彰,呈现一种互补共进的状态。

(三)提高语言学概论课与学生实际语言生活的联系

为了解决教材过于专业、过于理论性、个别内容较陈旧的问题,教师应注意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的语言生活相结合。

1. 教师要及时为教材的系统理论体系补充新的语例

把新时代的语言生活状态反映到教学中来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学理论,比如结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的年度热词讲授新词汇的产生,学生就能体会这门课的理论对当下语言现象的解释力;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方言、大学生常用语,引导他们探究其中的语言原理,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语言生活密切相关。

2. 利用原理帮助学生解决实际语言沟通问题

除了在课上进行语例更新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语用学的一些原理帮助学生顺畅交流。据我们的教学实践来看,这是学生非常欢迎的。很多大学生有与周围同学交际的困难,甚至有的还有“社交恐惧症”,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清楚言语沟通过程涉及说话者编码、发送、传递、听话者接受、解码、反馈这些环节。当他们知道自己沟通方面主要是哪个环节没处理好,就容易解决实际沟通中的一些问题。语言学概论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沟通中产生的冲突语料来讲解有关沟通概念、原理和规律,对学生现实的语言生活进行切实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興趣自然会提升。笔者通过微信平台收集了几位同学在生活中发生的语言沟通冲突案例,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引起了小组成员强烈的研究兴趣,我们最后总结出几种最不受欢迎的语言表达:“你必须”“我认为/觉得你应该……”“随便你/你想怎样就怎样”。同学们听后受益匪浅,在这之前他们没有对自己的话语这样近距离观察过,没想到随口说的话让听话的人不舒服。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对语用学中合作、礼貌、会话含义等原理的兴趣,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互动和合作,增强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使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积极应用语用规则说话的同学都表示语言学真的很有用,语用学中的沟通原理的应用让他们的交流沟通更顺畅,人际关系更和谐。

(四)考核方式全面科学化

语言学概论课传统的考核方式中最为常见的是以考试成绩评分,而“金课”所提倡的考核方式是全面的、科学的,不是一考决定一切,而是一个综合评价。在语言学概论的课程考核中也应参考“金课”采取形成性考核,即在重结果的基础上更重过程,从重视书面考核走向书面、口语考核并重,在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评价之外增加团体评价、生生互评,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应对表现、小组协作中的沟通表现,综合考核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对语言学语料的收集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一个全面、科学的“金课”式考核下有更多的学习动力。教师也可将课程考试、课堂活动与网络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网络学习记录10%+考勤10%+翻转课堂研究性任务完成情况20%+Presentation20%+研究报告40%”成绩评定的方式。网络教学也便于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结果进行记录、观察、个别评价,有助于建立语言学“金课”科学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

三、学校有关部门对语言学概论“金课”的保障

江苏省“金课”研讨会提出,高校出现“水课”,一方面有授课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原因,学校对课堂教学不够重视也是重要的原因。为了抓综合竞争能力,很多学校评优、评职称向科研倾斜,导致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时间搞项目、写论文,上课的积极性难以保证。我们认为,要让教师沉下心来锤炼语言学概论核心课程,学校教务部门、人事部门应提供制度保障,让“金课”建设能够顺利开展。

(一)保障充足的课时

在课时安排方面,不应以任何原因缩短语言学概论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语言学概论课时设置至少为3课时,这三个课时分别用于理论教学、实践运用等,要提升实践运用的比例,这样才能满足教学需求,更好地巩固学生语言学的基础。学校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应对课时全用于理论讲述的教师提出限时改进意见,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网上的语言沟通实践。

(二)激励课程建设

对积极开展课程建设的教师应有管理政策倾斜,加大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级)晋升、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方面的力度,鼓励他们投入精力和时间来研发语言学概论核心课程,关注学生学习动态。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视频录制、试题库建设、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均是非常消耗教师时间和精力的事,我们建议为语言学概论“金课”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工作量计算方法及各项评优激励措施。

(三)加强学生成绩管理

最后,学校等有关部门对基础核心课程应该有学分倾斜,提高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到课要求、成绩要求,对课程未过关的学生,应严格要求其重修,对刻苦钻研、积极探索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生,除了学分及奖学金之外,学校能提供一些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荣誉鼓励,比如发一些“课程之星”的奖状等。

四、结束语

文章受江苏省2018年12月高校“金课”研讨会上各位专家“金课”建设理念启发,对三江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认知做了调查分析,希望引起大家对语言学概论“金课”课程建设的兴趣,让更多的教师愿意钻研这门课的教法,让更多的学生从这门课中受益,让这门课程成为中文系的“金课”。

注释:

①这些经验来自2018年12月14日第一届江苏省高校“金课”研讨会会场专家演讲,主要有南京大学徐骏《南京大学优质课程建设的理念、思路与举措》、南京师范大学边霞《南京师范大学“金课”建设的实践与反思》、盐城工学院王伟《大道至简 回归本原——盐城工学院金课建设新出发》等.

②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③申小龙.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5(01):23.

④张建伟.网络协作探究学习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89.

参考文献:

[1]陈青松,张先亮.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性质与任务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7(03):71-76.

[2]杜道流.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112-113.

[3]李媛媛.网络远程教育中在线异步交互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8.

[4]梁驰华.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谫议——兼谈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J].高教论坛,2008(02):79-82.

[5]刘楚群.“理论为纲,生活为目”的语言学概论教改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1):148-151.

[6]陆国栋.治理“水课”打造“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23-25.

[7]聂志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02):77-81.

[8]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04):135-138.

[9]张先亮,陈青松,聂志平.试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适当引入语言类型学知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3(06):43-49.

猜你喜欢

金课建设
虚拟仿真实验“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心目中的“金课”
寒露
质量建设永远在路上
新时代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新探
打造以本为本的学前教育“金课”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在全国城市建设中实行《公共艺术百分比建设》方案的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