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声音
2020-04-17
●莫言畅谈创作中的创新与守旧
日前,莫言受邀参加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莫言在开幕式上从文学的角度,向上千名与会者谈起了他心中的创新与守旧。莫言谦称自己是一个“有很多梦想”的小作家,并且这些梦想都还和创新有关。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莫言说,他想表达的文学角度的“创新与守旧”有两个方面。莫言认为,首先文学创作领域的创新,一般都是在基层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当一种艺术形式发展到高峰阶段且让后来者感到无法超越时,创新的欲望就会产生。这种创新表现在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或者一个新的文学流派的诞生,无论文学史还是美术史上都可以看到这个现象。新的文学形式产生了,并不意味着旧的文学形式就要消亡了。”譬如说唐朝的时候唐诗达到了高峰后,宋词就产生了。宋词成了宋代的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但是格律诗还是有人在写。今天也还是有很多人在用这样的一个古老的方式写格律诗。莫言也在学着写,他认为尽管有人不提倡年轻人写旧体诗,但是旧体诗“这样的一个古旧的气味依然具有迷人的力量”。第二个方面,莫言认为新与旧不是绝对的。有一些新的东西刚出现的时候大受欢迎,但过上一段时间就会被人抛弃,而旧的东西又会出来引领风尚。“我们经常呼吁重读经典,不仅自己要读经典,还呼吁孩子们要读经典,这样的一个怀古也是对于现代作品的不满。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杂交稻米的味道不如原来的稻米味道好,就彻底的否定了杂交水稻一样。”莫言说。
●毕飞宇认为没有书是白读的
毕飞宇日前在南京一中和学生畅谈写作与学习。他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敢于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用另一种方式感知世界。毕飞宇说,在他看来,不同类型的作家,阅历和阅读对其自身创作的影响不同。“对于那些对现实生活抱有巨大热情的人来说,阅历更重要;而对于更习惯于待在家里,对现实生活热情不够,但想象力丰富的人来说,阅读起到的作用会更大。”毕飞宇说,“但不管怎样,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没有一本书是白读的,没有一步路是白走的。”毕飞宇认为,自己属于第二类人。“我的人生经历不足以支撑我成为一个好的作家,之所以目前来看还不错,最关键的是读得多。”毕飞宇说,真正上升到创作,则要有想象力,在想象的基础上学会虚构。在毕飞宇看来,很多人通过眼睛看、耳朵听、用手触摸等感知世界,这些都是低层次的感知方法。高层次的方法是想象,能想象才能虚构,而小说就是虚构出来的。“作为学生,你们就应该大胆想象,大胆创作,不是为了高考多加几分,而是让大家在写的过程中打开另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因为当你学会虚构世界的时候,你的世界就打开了。”
●苏童称小说会去往它想去的地方
作家苏童日前接受采访时说:我在写作中可能预想过小说的结局,但预想往往无效。很多作家都有此感受,以为自己手里掌握着一根缰绳,但小说写作本身又是一种饲养与放牧,小说越长越大,会成一匹野马,脱缰而奔,去往它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时候你的预想可能被证明是脆弱的,就要舍弃。《妻妾成群》《米》《我的帝王生涯》这三部都是我年轻时代的作品,其中三位主人公所处年代不同、归宿也不同,但我认为他们最后都是去往了自己选择的地方。让自己的作品成为经典,是所有作家的梦想。我当然不例外。我不敢轻佻地把自己的作品歸入经典一类。如果是一部经典,它的文本意义一定大于故事本身,大于时间,大于历史,值得一读再读。我无意阐述自己的作品,但我希望在读者宽阔多元的怀抱里,我的作品可以有这样一种力量,就是自我拓展与自我深化的力量。至于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对我来说是很高兴的事。但写小说与写剧本是两种创作,除了小说文本本身的逻辑,我从未考虑过影视改编的可行性,因为我觉得不可考虑,也不必考虑。一个作家的小说靠什么打动导演或者制片人?我猜其中一个原因是,小说相对于剧本,更多描述的是“被隐藏的”生活与人心,不是被默认的,正是某些被隐藏的阴影亮了,点着了对方的激情,才有了那些合作。最理想的小说与影视的结合,通常是意外,而不是必然。
●路内认为不会写长篇的作家才觉得短篇难写
路内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写长篇一般是起首特别慢,也没有提纲,我心里大致有一个方向就够了。起首我会不断地调整,找到它适合的位置。这个过程中会推翻故事,推翻结构,甚至是推翻语言。然后慢慢地加速,到中段的时候肯定还会再有一个反复,结尾通常写得很快,因为前面的东西立住了,后面就好办了。至于短篇小说,塞林格的短篇集《九故事》是一种很不错的短篇范式。中篇会有一种展开的需求感,我对它的落点在哪里表示无能,也许在电影中它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来。长篇允许闲笔,短篇在我看来压根就是闲笔本身,只有那些不会写长篇的作家才觉得短篇难写吧,只有中篇小说是需要卡住位置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