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2020-04-17何俊含胡晓晴

青年时代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生工作互联网+互联网

何俊含 胡晓晴

摘 要:互联网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新世界,“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应用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人们来说也已不再陌生。互联网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多功能性便利,解除了时间地域的限制,提高了管理效率。通过在学生工作中应用互联网创新了很多教育管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同时也要注意互联网给学生带来的不可预测性,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信仰信念、思想品德等都有不小的影响。在“互联网+”的视角下,如何充分运用互联网做好学生工作,抵制不良思想,更好地教育学生,为学生服务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工作

一、引言

网络已经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常态化,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深刻又多变的,高校学生工作也要适应互联网的不断融入与深化,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将互联网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优势最大化,构建“互联网+教育”新格局。

二、互联网对学生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已经是常态化的存在

传统的学生工作建立在层级管理的基础上,一般是由管理者传达向学生干部,学生干部传达向普通学生群体,反之亦然。以层级递进的方式来进行管理,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迟滞性。而互联网给学生构建了一个平面化、开放化、虚拟化的环境,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迅速,学生获得实时信息的速度非常之快,并且不局限于时间和地域。同时,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表达感情思想,随时向外界发布信息,获得共情或接受别人的驳斥。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放、活跃。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重要主体,要认识到网络已经无处不在,不仅要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更要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思想动态。互联网参与高校教育管理促使我们在学生工作中必须要改革创新,要认识到互联网与学生管理已密不可分,排斥互联网是无用的,改进学生工作的理念、模式、状态才是正途。

(二)互联网是学生工作的有力载体

传统的学生工作除了管理服务之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是通过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进行的,工作的效率比较低,且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也大。而在网络时代,网络的信息传递便捷性优势自不用说,学生在网络上可以打开心扉,减少拘束,以另一种平等的方式实现师生谈话,学生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甚至你会发现有时现实生活中不怎么说话的学生到了网络上完全是两个样子,这就是网络赋予的自由状态。要做好学生工作,就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利工具。另外,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等社交平台也是开展学生工作的有效手段,传递新思想,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取得学生的关注,就可以将学生的思想工作潜移默化至日常生活,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互联网应与传统管理模式相结合

互联网浪潮势不可挡,但是作为辅导员,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能完全的依赖互联网展开学生工作,人与人之间毕竟是需要交流的。有时候网络并不能将我们的感情准确地传递出去,互联网可以作为学生工作的有力辅助工具而存在,真正的学生工作主体还是辅导员。如果离开了互联网,辅导员也必须能够游刃有余地去处理各项学生工作,要注意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偏重某一边,掌握好应用互联网的“度”,发挥出1+1>2的效果,是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探索、学习的。

三、互联网+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路径

(一)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

首先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要肯定互联网的正面作用。现代网络环境下不能简单认定爱上网的学生就是差生,现代网络提供给教育工作的积极功能更多更广泛,如何抓住互联网的教育优势并加以有效利用才是我们应当去做的。在互联网结合思想教育的工作理念中,要明确学生作为网络主体所享有的选择权、自主权,要正视学生的诉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并尽量保护学生在网络上避免受到不法侵害,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干净的网络环境。通过互联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美德、主流政治思想传递给学生,坚持立德树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教育,避免漫浇漫灌,以教育真心换学生的真正认同,在思想上取得学生的共鸣,学生才会自觉遵守践行。

其次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以学生为本是必须要坚持的工作理念和中心思想,要秉持为学生服务的信念不动摇。辅导员要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和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亲密、信任的关系,要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以及心理问题。在学生管理的机制内也可以适当让学生参与进来,对学校活动、建设的想法,对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的规划等。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收集学生的建议,聆听学生的心声,用实际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纠偏改错,进一步优化学生工作的方式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二)学生工作的制度创新

制度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和遵循的依据,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型事件层出不穷,如果学校管理制度跟不上,就很难保證事件得到正确、完善的处理,对于高校的正常运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就高校网络来说,需要重点关注如下两点。一是要建立一个安全干净的高校网络环境,建立起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高校网络内部健全用户注册机制,加强对学生信息的审核与安全防护,保护学生在高校网络内的合法权益,并明确责任机制,设置一定的权限,让学生充分了解网络信息发布的应守规则与违规的惩处措施,保证高校网络安全有章可循。二是要加强高校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事件的走向。网络是一个最容易煽动情绪的地方,一些大学生缺乏辨识能力,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要在高校内建立网络舆情控制机制,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一些危险、偏激的网络行为要及时警告制止,对事态进行有效控制,将不良思想遏制在萌芽状态;对大学生网络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做好大学生网络用户的备案登记工作,保证信息的可溯源性,在发生危情时及时应对处理。

(三)建立高校网络社交平台

建设高校自有的网络社交平台是十分必要的。高校网络平台的建立不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机会,更使一些学生工作的手段得以拓展。可以借助于校园局域网站、校园微信、微博公众号等,甚至是校园实况小直播,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向学生推送正确的信息,传递正确的思想,逐渐扶正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政治素养。高校网络社交平台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将学生工作数字化,通过专业的平台建设将学生工作搬上网络,直接面向所有学生开放。例如,课表、成绩、奖惩、规章、活动、赛事等一切相关学生的日常工作,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查看、检索,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操作申请登记等,极大地提供了便利性,缩短了工作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

(四)线上+线下,学生工作要两把抓

学生在互联网上的心理防备比较轻,所以更容易打开心扉来谈事情,所以有的时候会发现学生在网络上的倾诉欲望会更加强烈,或许也是想通过讲述来获取别人的认同,当然也包括老师的认同。但是只通过网络倾诉并不能实际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辅导员只是在网络予以回应或者评论后就不再管了,学生的思想可能没有纠正过来,久而久之容易发生更大的错误。因此,除了线上与学生积极沟通之外,在线下,在实际生活中,辅导员也应当持续关注学生的变化。由于在传统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会让学生有一种被管教的感觉,学生会觉得受到了压制、打击,没那么的自由,因此辅导员要特别注意与学生交流时的心态,以朋友、兄姐的心态来面对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辅导员的真心实意,在学生放下心防之后,再面对面的进行谈话,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答,帮助学生疏导心理,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同时,辅导员要注重学生工作的有效性、时效性,真正能够帮到学生,争取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工作取得成效。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起网络的资源储备,强化自身的专业管理素质,充实、拓展知识,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而奠定基础。

四、结语

辅导员要顺应互联网给学生工作带来的变化,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充分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挖掘互联网在教育管理中的潜在价值,合理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工作,将学生工作做的更好,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建军,高媛,朱爱茹.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創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

[2]迟舒文,王超.基于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创新性举措[J].职业,2015(32).

[3]唐丽坤.浅析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信息传播的有效性[J].亚太教育,2015(26).

[4]董英俊.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猜你喜欢

学生工作互联网+互联网
浅析新媒体推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
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咨询问题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