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模型的构建

2020-04-17马阿婷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研究生英语教学

[摘 要] 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增加多元文化输入,融入中西文化对比内容和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研究生跨文化能力,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构建跨文化能力模型可以有效地将交际知识转化为交际技能,引导研究生进行思考输出,体现“西式”思辨,实现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语得体,言之有物,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 研究生;英语教学;跨文化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97-03

当今世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日益加强,跨文化能力早已成为当代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对于研究生而言,跨文化沟通的机会愈加频繁,201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把跨文化能力作为核心能力之一纳入培养规格,明确了跨文化能力在外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以跨文化能力概念的界定、模型的建构、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线索,初步探索教学方法的顺应跨文化能力提升的需求。

一 跨文化能力的概念界定

跨文化能力是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互动与对话的能力,关系到多元的文化背景与身份。相似的概念有很多,如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文化差异(cultural shock)等。跨文化能力属于人际交往能力的范畴,但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文化背景在人际互动中是隐性的,不显现出来, 可是在跨文化互動中文化背景却会变得突出,能否跨越文化的障碍是衡量交际者是否有能力的关键指标。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跨文化能力研究的起点。许多人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个人的特性,如开放、敏感、博识、灵活与合作。人们有兴趣并且有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这些人具有多元文化人格,它包括文化移情;开明度;情绪的稳定性;行动取向;冒险和好奇心;灵活性;外向性。文化移情指与来自不同文化群体的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情绪的稳定性指面对压力,保持沉着、镇定的倾向。行动取向指主动采取行动的勇气;冒险和好奇心指愿意做出改变、迎接挑战、承担风险和体验不同文化的倾向;灵活性指能够吸取教训、调整行为、尝试新的方法的能力。外向性指一种引人注目的倾向。

跨文化敏感性发展理论解析交际者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它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上: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通过学习和适应逐渐培养应对差异的能力,越是能够以包容的态度和理性的行为驾驭差异,其跨文化能力就越高。交际者能力的发展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否定;抵御;轻视;接受;适应;整合。其中,前三个阶段处于狭隘的族群中心主义层次,后三个阶段进入比较开放的族群相对主义层次。

二 跨文化能力模型

Imahori Lanigan 建构相互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该模型包括三个方面的关系,即能力,目标与经验,互动结果。该模型的第一个层级是能力,它由动机、知识与技能构成。 动机指的是旅居者对当地文化的态度。具体来说,它包括了对其他文化的具体态度,例如对文化距离的感知、对他者文化成员的肯定;对他者文化的一般态度,例如族群中心主义和开明等;对于对方的社会焦虑、无保留的关心、注意、吸引以及态度的接近。知识指认知方面的因素,包括互动规则的知识;对特定文化和一般文化的知识;语言知识。技能指行为方面的因素,包括:对对方的尊重、互动姿态、知识取向、移情、自我角色的定位、互动管理、对暧昧的容忍、语言技能、言语通融以及亲近关系的寻求。能力层面的各种因素既有重叠也有差异。他们相互依赖、彼此互动,共同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发展。模型的第二个层面是目标与经验。目标指的是人们预期的结果。经验指旅居者过去驾驭环境、实现交际目标的经历。成功的经验可以增进自信,使他们更愿意参与跨文化互动。并且为今后的互动制定更高的目标,形成良性循环,模型的第三个层面是双方互动的结果。每个参与互动的人都对目标的实现有所贡献,其成就得益于双方的共同努力。良好的互动结果体现在交际的有效性、稳定、密切和满意的相互关系的确立以及不确定性的减少。下图显示相互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的三个层面以及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

图1 相互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Chen Starosta 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不仅应展示交际者整体的潜质,而且还应解析其建构多重文化身份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既包括得体性和有效性,也包括对他者文化身份的尊重。所以 Chen Starostra 认为传达信息的能力体现为交际者掌握语言知识,运用各种形式清晰且熟练地传递信息的技巧。它既包括语言与非语言信息的解读,也包括使用已知的信息进行护。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个层面。那么第二个层面是认知过程,也就是跨文化意识的发展。认知过程涵盖自我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指交际者自我监控或对自己作为文化成员的认识,即文化身份的认知。决定自我意识的因素包括五个方面:交际者对自己在交际场合中的行为是否得体的关注;对具体场合中与他人相比行为是否得体的关注;调整和控制自我行为的能力;在各种交际场合中运用自我监控的能力; 在特定场合中进行调整和得体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三个层面是行为过程,即跨文化交际灵活性的发展,指交际者实施交际行为,完成交际目标的能力。跨文化交际的灵巧性包括传递信息、自我表露、行为的灵活性、互动管理以及社交等方面的技巧。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灵巧性三个层面可以用等边三角形来表示,如图所示,他们有着同等的重要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促进跨文化能力的发展。

图2综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

三 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特点

根据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英语这门工具进行学习、研究和国际交流。然而研究生英语考核评价体系中过多地注重传统语法与词汇的基本技能,多侧重阅读、写作的技能。大多数研究生已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单词量已达到甚至超过六千词汇,所以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应该可以满足日常沟通。但笔者发现,在应用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工艺学、音乐、传媒这样跨文化国际交流较为频繁的专业,学习书本上的词汇、语法、阅读理解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淡化甚至忽视语言交际的功能无法使英语这么学科跳出工具学科的范畴。

研究生教学特点还应考虑到网络教育学习模式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针对研究生的学习薄弱环节和实际需要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从教材选取上,应该着眼于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阶梯之上,以培养与ESP专门用途英语相关的英语能力为目标,将特定学科内容与英语语言学习相结合,兼顾输入与输出训练,帮助研究生在英语语境下对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输出与应用,提高在专业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在研究生读写能力方面,要树立“以读促写、读写并重”的教学理念,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英语阅读和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高学生学术表达的规范性,强化学术素养和学术意识,在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打好语言基础,为撰写毕业论文服务。教学方法就应该由以前的做题讲解,课后练习讲解,重点词汇分析,语法讲解,写作技巧讲解,转变为注重研究生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提升。

四 构建研究生跨文化能力模型的途径

1 教学目的、理念与方法

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意识、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发表各自观点。教师不做否定学生观点评论,但鼓励学生阐述为何这样分析,注意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即使其观点不十分到位,因为分析案例不是仅仅为了达到解 决案例的目的,而是通过案例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讨论、发表观点甚至不同观点的意识与积极性。

培养研究生全球视野、跨文化思维、跨文化适应与沟通能力: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任务驱动三合一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What's wrong, Intercultural case study)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案例文化冲突点,然后对此展开跨文化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以及如何避免类似的跨文化冲突。案例分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跨文化问题,直面现实社会中的跨文化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现实社会中的跨文化问题,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让学生思考,最后可以 由教師提出,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还应有效实践“产出导向法”,遵循“输出驱动—输入促成—产出评价”的教学流程,以产出任务为教学起点和教学终点,用输入材料引领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实现学用无缝对接。并同时宣扬中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提升研究生对中国立场及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

2 选取教材

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应该在英语六级水平,所以教材的选取应选择话题开放式教材,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研究生英语教材为例,我校曾选用过《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跨文化心理学》作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选修教材,并结合视听说,翻译等进行实战训练。从话题选择上,教材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文化类主题切入,涵盖中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最富特色的部分,如传统服饰、饮食习惯、节庆活动、医疗健康等,充分展现文化的灿烂多姿,让学生通过领略不同的民俗风情,探索不同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中英文化兼顾,着眼对比交流。教材还应该考虑相关学科知识和前沿信息,兼具知识性和可读性,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兼顾,重视对知识内容的内化和思考以及对专业表达和学术词汇的灵活运用,通过思辨训练和学术任务帮助学生提高思辨能力,习得学术规范,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精选阅读素材,通过对比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包容、学习文化异同,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3 文化讲座

通过分析关键事件,即文化冲突事件,来分析实际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失败案例来说明跨文化交际失败产生的原因,这主要用于跨文化商务沟通方面。也可以进行专项讲座,拓展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的深度和广度,在讲座中可以鼓励研究生参与讨论、辩论和即兴表演等,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多种交际任务帮助研究生熟悉常用交际功能的核心句型,揭示文化差异,培养文化宽容意识,研究生教师也可以设计活动,包括主题词表达理解、听力理解以及文化对比探究等。在夯实语言基础技能的同时,注重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输入与输出。也可以通过与外籍研究生的互动学术沙龙提升跨文化能力。

4 文化包

研究生教师向学生讲述本族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某个本质差异,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向他们呈现这一差异的具体表现,然后教师给学生提出若干相关问题,由此展开讨论。另外,文化教学也可以和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如下。

(1)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等方式来进行文化教学,引领学生领悟中西文化的精髓,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可以适当融入中西文化对比和真实跨文化交流场景,提高学生对两种文化的差异认识,选取生动有趣、实用性强的语言材料,保证充足的目标输入,结合灵活多样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企业跨文化经验分享论坛,深入了解知名企业高管的跨文化管理经验,利用跨文化案例分析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2)评估各种机构,如跨国企业、大学和非营利性组织对跨文化交际的看法,推动跨文化培训的实战操练。

(3)将阅读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多元素知识帮助研究生练习设计并引导发掘重要信息,分析观点态度,提升思维能力。通过国内外前沿的跨文化培训材料以及专业的跨文化学院的讲座,拓宽学生跨文化视野。梳理并呈现阅读材料尤其是文學经典的特质、文学思潮的划分、文学论文的写作等文学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

(4)将听说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进行交互式学习及体验式学习,使研究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的差异及沟通策略。

(5)将写作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等方法。

5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跨文化项目

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每一单元之后的跨文化项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未来职场竞争力。 这一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直面现实问题,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五 结语

以真实场景、应用性强的输出任务,有效驱动语言学习,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学业能力、跨文化能力、思维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等核心素养,是我们的办学目标和方向,无论是专业型还是学术型研究生,对跨文化能力的需求都是迫切的,探究语言学习的魅力,激发和引领学生就某一范畴或领域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锤炼思想,这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多地来自毕业后的研究生的有效反馈。在涉外工作中,在参加国际赛事中,语言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凸显才能使得专业知识更好地发挥出来。所以,研究生英语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案例的介绍与应对,把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真正转化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真本领。

参考文献:

[1]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2]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理论发展六十年:历程与展望[J].外语界,2019(8).

[3]吕莹.全球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培养重要性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9).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

[5]马阿婷.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估研究[J].现代交际,2019(8).

[6]马阿婷.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好莱坞英文电影的文化自觉[J].电影文学,2014(8).

[7]马阿婷.跨文化视角下美国生态文学与电影[J].电影文学,2016(12).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跨文化能力研究生英语教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跨文化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探究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