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好稳定脱贫的四对关系
2020-04-17邱明涛
邱明涛
摘 要:当前,脱贫攻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贫困群众经济实力薄弱、脱贫质量不高不稳定的问题。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是一场持久战,只有从扶贫工作者、扶贫工作队伍、贫困人口稳定增收和“脱贫后”四个角度,将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领头雁”与“集团军”、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兜底与防范相结合,才能确保稳定脱贫。
关键词:稳定脱贫;扶贫攻坚;扶贫工作
一、引言
习总书记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把防止返贫放在重要位置。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仍然是短板,巩固扶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任重道远。习总书记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防范和治理返贫是一场持久战,只有从扶贫工作者、扶贫工作队伍、贫困人口增收支撑和“脱贫后”四个角度,将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领头雁”与“集团军”、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兜底与防范相结合,才能防止新的致贫与返贫,确保稳定脱贫,实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二、克服扶贫工作者三个思想“误区”,处理好“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的关系
要消除思想上的“病灶”,必须处理好“短期减贫”与“长期脱贫”的关系。
(一)克服“交差”思想
现在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了,一些扶贫工作者认为已经没事了、可以“交差”了。实际上,扶贫攻坚不是“歼灭战”,贫困有可能会死灰复燃。在短期减贫任务完成后,扶贫工作者还要继续对接贫困村、贫困户,做细、做实、做好长期脱贫的工作。
(二)克服“麻木”思想
扶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时间久了,一些扶贫工作者的思想开始“麻木”,对贫困户的生活关心少了、产业发展帮助少了。扶贫工作者要站在党和国家重大政治任务的高度,深刻认识扶贫攻坚工作,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确保贫困村、贫困户不返贫致贫。
(三)克服“走读”思想
一些扶贫工作者认为,既然已稳定脱贫了,就没必要进村入户了,最多逢年过节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这种“走读”思想,会导致扶贫攻坚缺乏“主心骨”“领头雁”,从而失去方向感,不利于巩固扶贫成果。扶贫工作者要克服“走读”思想,在完成好减贫任务之后继续做好贫困村、贫困户长期脱贫的“主心骨”。
三、用好三类扶贫工作“队伍”,处理好“领头雁”与“集团军”的关系
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就要激励、动员以下三支力量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到农村发展、农业帮扶和农民致富之中,形成“集团军作战”的格局。
(一)抓好“三能”实用队伍
在城市化大背景下,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要以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以商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以农旅融合的模式建设农业。要改变农村人外出务工、城里人对农村不感兴趣的局面,使农村不再“空心化”,就要把懂管理、会经营、有一技之长的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集中起来,利用农业、人事、经济等部门的培训项目,为他们开展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使之成为农业技术骨干或“经纪人”,通过规模化经营,在自己富裕的同时,带动周边的群眾找到门路和办法,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抓好“三资”精英队伍
拓展传统农业的功能边界,必须打造现代农业,而农村的资源、资产、资金反而向外流,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兴旺和农民向小康社会的迈进。要实施“能人兴村”战略,通过项目援建、订单农业、聘用管理、技术入股、产业联合体等形式,鼓励和引导拥有资源、资产、资金的城市退休职工、返乡农民工、工商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主体的精英人才到(回)农村创业就业,以良好的机制构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格局,使农村成为各种生产要素流入的“洼池”。
(三)抓好“三农”管理队伍
借鉴国外经验,培养造就“三农”管理工作队伍,要做好制度顶层设计,组织、财政、人事等部门统筹研究,解决好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使下派干部、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本土人才能够真心扎根农村、用心发展农业、诚心服务农民,避免“候鸟式”短期停留和无序“回巢”现象,形成稳定的“三农”管理工作队伍,为巩固扶贫成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动能支持和人才保障。
四、强化贫困人口增收的三个支撑,处理好“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的关系
要巩固扶贫成果、确保稳定脱贫,必须克服等靠要思想,把增强外部帮扶的“输血”与激发内生动力的“造血”结合起来。
(一)强化内生动力支撑
脱贫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在外部多元扶贫的同时,建立自我脱贫的内生动力支撑。必须要坚持扶贫扶志相结合,要深入他们的内心,教育引导他们树立主体意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由被动扶贫向主动致富转变。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大力倡导乡风文明建设和精神扶贫,着力遏制脱贫攻坚过程中发现的不良风气,防止部分家庭“因懒返贫”“因礼返贫”“不孝致贫”。通过农村乡贤、自力更生脱贫群众的示范引领,向贫困群众宣传阐明“扶贫不养懒汉”的原则和道理,激发他们的斗志,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能力。
(二)强化特色产业支撑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在整合各种政策资金搞好基础设施条件的大背景下,认真谋划、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项目,打造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源优势、辐射和带动作用,推行“贫困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三位一体产业扶贫模式。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合作,形成合作社组织生产、龙头企业加工对接市场的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品牌。加快培育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贫困户嵌入生产体系中,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周边群众稳定脱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的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探索设立“公益股”“扶贫股”,千方百计增加贫困户资产性收益。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创新,探索商业保险。
(三)强化就业渠道支撑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提供技能培训、发展项目和就业机会,完善产业技术帮扶,解决贫困户技术难题,提升农户的就业能力。将乡村旅游开发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扶持贫困群体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服务,鼓励他们经营农家乐、民宿、制造特色农产品等。对年龄偏大或因家中情况特殊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和农村贫困残疾人开发针对性公益援助岗位。鼓励一批用人单位创建就业扶贫基地,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开展专项实用技能培训,积极引导贫困户就业。
五、完善“脱贫后”的三个机制,处理好“兜底”与“防范”的关系
要防范贫困人口“脱贫又返贫”,就要处理好一般层面的“政策兜底”和具体层面的“预警防范”问题。
(一)完善预警管理机制
建立基层跟踪回访制度,通过基层干部不定期跟踪回访和返贫户自行申报等多种途径,及时掌握脱贫户返贫情况。对于因病、因灾、因祸等突发性事件的返贫户及新识别的贫困户,未达到“两不愁、三保障”预警标准的,纳入预警处置范围,及时分析研判。优化返贫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加强返贫信息管理,对返贫户和新识别的贫困户,要通过现场调查及时予以确认,对信息有误的及时进行更正。建立返贫预警分级管理制度,将脱贫对象按贫困的严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标识颜色,对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等特殊原因,导致家庭出现较大数额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将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给予重點关注。
(二)完善政策兜底机制
很多贫困产生的原因有因病致贫、教育机会不均等、能力缺乏等,这些因素会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因此需要强化政策兜底支持,把政策兜底作为最后一道屏障。一是要加强民政部门的兜底保障,精准确定低保兜底保障对象,按每名兜底脱贫对象每月发放固定额度低保保障金,确保兜得住;二是加强教育支持,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大学、中学、小学实行分类资助,逐步实现教育的均等化;三是加大医疗救助,开展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对大病、慢性病等设立相应的补助标准,不断加强保障力度,减轻贫困人口负担。
(三)完善政策防范机制
开展政策实施的跟踪调研,进一步完善各项扶贫政策。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移民搬迁扶贫、产业和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使政策日臻完善。建议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为深度贫困地区农户疾病治疗提供安全方便的服务。加强健康管理教育,普及疾病预防常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衔接融合。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巩固脱贫攻坚的现有成果。提前谋划关键政策2020年后的衔接事项,跟踪评估政策效果,将脱贫攻坚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政策固定下来,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继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