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适应性研究

2020-04-17戚瑞静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戚瑞静

[摘 要] 以微博、微信、博客、IPTV等为表现形式的新媒体的出现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做出改变。文章采用文献调查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教育主体、客体、教育媒介、教育环境四方面剖析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双面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适应性策略。

[关键词]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4-0060-02

一 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能对受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使传播者和接受者对等交流、交流者之间能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1]。李岩等认为新媒体是以互联网络、手机和数字电视等为技术手段,以门户网站、手机 QQ、博客、搜索引擎等为内容的众多外延[2]。徐振祥认为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书信、报刊、广播、电视)而言的、依托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3]。目前,关于新媒体的定义尚未统一,但其本质是一种数字媒介工具。与传统媒体的区别如表1所示。

表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从主客间人机关系来看,新旧媒体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可交互与不可交互性上。新媒体因其信息传播形式多样,速度快捷,时效性高、趣味性强被受众广泛使用。

二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内容上讲,主要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等方面,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系[4]。教育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四个要素协同配合,共同达到思想政治的教育目的。教育主体多为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教师。以辅导员为代表的教育主体,多忙于日常事务,较难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教育客体目前集中为95后,2018年迎来首批00后。互联网伴随这一时代学生的成长,使他们较以往大学生更乐于、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教育客体较以往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尚未做到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大部分仍以课堂教学为主,僅部分高校加入了“第二课堂”教育,少数高校尝试采用订阅微信公众号的形式推送信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7年数据,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近55%,半数民众或多或少在生活、学习中使用网络,信息的及时可获性使教育主体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影响

1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由对立的主客关系向交互的主体间性转变

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之间普遍缺乏课堂互动,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新课程改革促使以新媒体为平台的 “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教育手段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消减了主客体间明显的对峙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主客体关系由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向主体间性转变。主体间性强调主客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 [5],教育客体将自己喜欢的音频、文章,转发到自己的微博、微信、QQ空间,实现信息的裂变式传递,这种信息传播的多向流动使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由教育客体向教育传播主体的转变,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地。

2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单向单一向多样化、自主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书本为依托、以课堂讲授课为主要形式,方式方法单一,师生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缺乏时代适应性。信息化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发生巨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有效传播信息,达到育人目的,必须要灵活运用新媒体,把握好“时、度、效”的具体要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大程度利用信息化平台,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以微信、微博、博客、直播、PPTV、网络论坛为代表的新媒体,能够快速地通过文字、语言、图片、视频等载体,把教育内容迅速高效地传递给受教育者。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由流于形式向实地转变

根据2017年广州市针对本地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开展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法制观念教育”,选择“思想教育”的最少[7]。究其原因,多因思想政治理论过于抽象,让学生感觉晦涩难懂,且与切身利益缺乏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提高改善的可能性,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更是给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的重要指示[8]。只有符号交往的虚拟世界,降低了联络双方的心理防范,使教育者更容易获得受教育者的真实想法,从而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达到育人实效。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事物的两面性决定新媒体在为教育工作带来创新与机遇的同时,容易引发一些潜在危机。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多以化名身份进行交流,信息真假参半,防范过度的心理或者上当受骗的经历均易引发大学生的信任危机,甚至影响蔓延,干扰线下正常的真实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甚少从事体育活动,引发身体健康问题。化名打消了大学生承担后果的心理负担,使新媒体环境下的交流表现得异常坦率。一旦个体的在这种线上表现得到巩固,就会形成虚拟人格,当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有较大出入时,就会出现双重或多重人格。二者如果频繁转换,将会出现人格矛盾甚至心理危机。另一方面,新媒体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地域限制,资讯信息处于无过滤状态,增加了学校和社会“维稳”的难度。此外,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容易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及其尚未成型的价值观,通过新媒体大肆传播不符合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信息,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紊乱。

猜你喜欢

适应性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