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的教学:略谈“真性情语文”

2020-04-17张华军

中国教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真性情价值生命

张华军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中学特级语文教师马建荣提出的“真性情语文”体现了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文化自觉,他自觉地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利于其开展教学的文化养分,把古代经典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可以说,当下大环境对传统经典的重视,为马老师的教学提供了与之相匹配的时代背景。中国現代化之路的探索充满了曲折,从清末列强撬开中国大门之时,中国人就没有停止过思索中国文化对于国家民族富强的价值问题,这一探索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达到一个高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始终无法走出“现代化即要反传统”的惯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的富强,需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文化。中国的文化自信,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来支持,中国需要做出深刻的文化反思。

一、马建荣老师和他的“真性情语文”

笔者和马老师相识于教育部第一批名师领航项目的活动中。马老师作为名师领航项目的第一批学员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笔者则作为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员成为马老师的理论导师,但用“合作探究者”这个名称更贴切一些。马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文尔雅,朴实又真诚。他并不侃侃而谈,却总是谦逊有礼。当我们谈到古代经典时,马老师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他一直非常喜欢学习、阅读古代经典,经常就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一些小文章,并把这些文章分享给学生与同事。后来他发现学生与同事还挺爱读,受到了更大的鼓励,慢慢地就把自己的个人爱好变成教学资源,有意识地与学生们更多地谈对古代经典的当代理解。他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领悟更多中国的历史、文化价值,并用其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从教师个人爱好出发,回到培养学生成人的初心,这一出发点奠定了马老师“真性情”的语文教学主

张:求真。“真性情语文”包括对文本的“真”的探究,对作者、教师、学生的“真情”的发现和表达,以及和真实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的联系。归根结底,“真性情”追求的是回归生命之真,尊重生命、激扬生命、拓展生命。这里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更是教育意义上的生命,是人的精神生命、文化生命,有了这样的生命,人才能成为一个追求高尚人格、具有审美趣味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人。

那么,马老师所倡导的“真性情语文”和传统经典有什么关系呢?在笔者的理解中,两者紧密联系,正是马老师多年对传统经典的阅读、思考和书写,为他提出“真性情语文”教学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首先,“真性情”之“真”,实在是古今大儒孜孜追求的最为永恒不变的价值。“真”代表了“真理”。求真,是对“真理”的追求。什么是“真理”?“真理”不仅仅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定律,在人文学科中,真理有更多价值层面的含义,即对超越时代、超越文化、超越国界的人类永恒价值的追求。这种永恒的价值观,即“真理”。正是经典中包含的真理性价值使得经典成为经典,并一代一代传续下去。

其次,“真”体现了“真情”,不是虚情假意,而是发自内心的。教师的教有真感情,学生的学有真感情。教师有对文本真正的欣赏、热爱;教师有对教学真正的热情;教师有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并有了解学生真实需要的耐心:学生真实的情感、认知状况是什么?这种状况是在什么样的真实情境中发生的?

正是基于这样真正的热爱,才能超越种种功利的、出于便利或利害得失的考虑,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生发出对真理的勇敢追求,共同探究永恒的人性光辉之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经典,最紧要的是学习经典中包含的超越了时代局限的、焕发出人性永恒价值的精神。

二、教师如何进行经典的教学

新版语文教材非常强调古今中外的经典阅读和学习,这不仅是基础教育教材对时代需求的及时回应,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百年否定后强大的自身修复能力,其价值逐渐在当代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认识。那么,相应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经典教学要如何教?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是一个价值的引领者。在价值呈现多元化、功利化趋向的今天,教师有责任帮助心智尚未成熟而极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影响的学生辨析和超越时代中流行价值的某些局限性,同时教师需要有能力辨析、超越经典中包含的过去时代价值的局限性,而不是对传统文化不加分别地全盘接受、生硬灌输。只有教师自身具有对经典中所包含的优秀文化的鉴赏力和自身对求真、求善的真诚渴望,教师才能发现经典中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欣赏经典的价值。这恰恰是马老师所提出的“真性情语文”重要的时代价值。

因此,经典的教学要紧紧围绕“真”展开。这也意味着面对与现代白话文已经有一些差异而让学生感觉陌生的古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扎实推进古文的教学,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体会古文之美。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把经典中传递的真理性价值和现世的真实生活建立真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有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做支撑的,是能真实地回应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思考和困惑的。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启对自身存在的根本性的追问,才能引发学生对永恒价值产生追求的需要和渴望。比如,你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上大学?为什么想要有一个好的工作?你要成为谁?你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你希望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永远是一个年轻的事业,教育也永远是一个经典的事业。教育永远年轻,因为它永远在面对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它永远都在开启新知,就如《大学》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育又是永恒的经典,因为它永远需要教育者保持对真善美这样的永恒性价值的追求。

在此,笔者为马老师和他的“真性情语文”祝福,也希望天下的教师都有“真性情”。相信马老师作为一位深深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身体力行者,会继续坚定地担当起学生及更多青年教师价值追求的领航者,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创造性地使优秀经典的价值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作者系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真性情价值生命
推门观课传递教师真性情
真性情为什么让人烦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