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性情语文”教学主张

2020-04-17马建荣

中国教师 2020年3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

【摘 要】“真性情语文”教学主张提出的背景是新課程改革,聚焦课堂、教师、学生三个维度,以教师的修养为前提,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依托,以生命课堂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真实情感体验为目的。阐释语文教学的课堂建构、教师修养、创意表达等,寻找其内在的逻辑关联。

【关键词】真性情语文 教学主张 课堂建构 教师修养 情感体验

马建荣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中学语文教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宁夏回族自治区骨干教师。执教30年,多次受政府表彰嘉奖。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提出了“真性情语文”教学主张。先后参与编写新课程读物4部,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主持三项宁夏回族自治区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其中《语文课程资源在早读中的有效利用》获得“第三届全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一等奖”。2017年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名师”荣誉称号。2018年出版个人专著《欲引诗情到碧霄—一个特级教师的教育情怀》。2018年被遴选为教育部首期“国培计划”中小学名师领航班学员。2019年9月成立了教育部中小学名师领航工程“马建荣名师工作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美的表达与创造,即“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1]。这传递出三个方面信息,即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审美体验,是情感态度观念的表达,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和创新性活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师缺乏文本意识、学生意识,课堂缺乏活力、创造力;教师不注重学生真实情感体验的培养;教学思维固化,创新不够;课堂教学程式化、功利化,文本解读机械化;评价方式和技巧方法单一,缺乏针对性指导和全面性评价。

探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游离于“真”之外,审美体验不真,情感表达不真,创造创新不够。“真性情语文”教学主张的提出,主要意图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用真性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将真性情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诠释文本不失真,引领学生不失真,情感表达不失真。这个教学主张基于新课程标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考虑,基于课程改革及课堂变革的需求,基于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以真性情为前提,以课堂为载体,以学生的需求为目的,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开展教学活动。

一、“真性情语文”的基本概念

“真”即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分别对应于情境、感受、态度、情感,与虚假、矫情相对。“性情”指人的禀性、气质、思想感情、性格、脾气,人产生性情受先天遗传、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卢焱说:“教育的真谛就是感动,感动源于真实,出于真情。”[2]也就是教师用真心做学生精神旅程的引领者,师生共同体验真实的教与学的情感历程。黄厚江说:“丰富的情感应该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直接的内涵。” [3]29 “真性情语文”是以真实打底色,用性情去描绘的语文活动体验,它从教师、课堂、学生三个维度入手,融入“真性情语文”教学主张,即“真性情语文”的教师素养,“真性情语文”的课堂建构和“真性情语文”的学生表达。

“真性情语文”就是以教师的修养为前提,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依托,以生命课堂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真善美的真实情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教学。

二、“真性情语文”概念提出的依据

1. 理论依据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其审美活动离不开情感体验,真实是情感体验的核心,“真性情语文”就是遵从真实情感体验的去功利化的语文学习活动。

古代文论对“情”“真情”“性情”等多有阐释。“情”是文学作品的根,作家付诸真情创作出作品,作为欣赏者要追本溯源寻真情。古人从事文学活动看重情的存在,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4]。他认为最能打动人心的是情,将情比作树木的根,肯定了情的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5]意思是创作的人感情有所激发,于是表现于文辞,阅读作品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这里阐释了作品由产生到被欣赏的基本路径:外物激发—情动于中—产生文辞—披文入情,世间万事万物能激发人的感情,感情因外物而变化,这种感情通过文辞来表达,作为欣赏者则应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产生于真性情,杜甫在《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一诗中说“由来意气合,直取性情真”。意气相合产生真情,真情相待能使意气相合,因此,欣赏者也应投入真性情。

综合以上文论,情涵盖于从创作到欣赏的全过程,情源于真实的存在,动于真实的情感,成于真实的呈现,因此,作品一旦产生,读者就要带着真情去欣赏。

2.实践依据

关于语文教学的“真”,学界多有探究,其多针对教学现状而言,因教学有“失真”现象,故呼唤“真”的回归。有代表性的如包建新的“本真语文”,致力于对语文本体的思考[6];王旭明的“真语文”,其观点是依据课标按照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老老实实讲好语文[7];黄厚江的“本色语文”,追求语文的本原、本真、本位性[3]4。这些教学主张的提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出发,从语文课堂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建议。

三、“真性情语文”的课堂建构

1.真性情语文应当回归的课堂生态

语文生态课堂就是课堂有实践、想象、联想、共鸣、交融、空白。于漪先生认为“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的场所,它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场所,实践语言文字的场所,要让学生亲自实践”[8]。有没有学生情感种子的培育,有没有扎根土壤追逐阳光的激情,有没有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有没有结出富有生命厚重感的沉甸甸之果,是真性情语文对课堂的基本要求。生态课堂强调努力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使课堂成为理想课堂。

2.真性情语文绿色课堂建构三要素

(1)生命在尊重中成长。生命课堂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学生是成长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都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二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兼顾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课堂具有生成性,学生由学而衍生出的就是课堂的生成,这种生成基于课堂,而又高于课堂,是学生的灵动和创造的结果。

(2)课堂在绿色中生息。真性情语文课堂的基本理念是可持续的、健康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有生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优秀文化引领,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启迪,学生才会形成有增长点的学习品质和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

(3)师生在交流中共生。这就要求教学还原最真实的课堂,尊重课堂最原始的生态、最本真的自然生成,教师要关注学情,关注教法创新,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教师不断完善、提升、成长的过程。

四、“真性情语文”的教师修养

真性情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加强涵养、素养、学养三个方面的修养。

涵养是指教师的师德修养与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素养是指教师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能力素养、创新素养、信息素养、研究素养[9],在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文化气质,要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养是指教师的知识水平。知识素养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础,是体现在教师身上的基本素质:在人格上,有宽阔的心胸,丰厚的学识,温文尔雅的气质;在教学技巧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法指导上,重过程、重体验、重实践。

五、“真性情语文”的创意表达

表达是学生的语言实践体验,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有创意表达的前提是阅读,读原著,悟原理,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进行想象表达、联想表达、创新表达。

(1)想象表达。人的想象表达是技术手段难以替代的,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但它很难替代文学作品欣赏中的想象手法。

(2)联想表达。联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时空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创新表达。开放性课堂是合作与交流的课堂,是点燃思想火花与启发智慧灵光的课堂,是充满灵動与思维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

[2]卢焱.“走心”的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通讯,2014(18):68.

[3] 黄厚江. 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4.

[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9.

[5]黄盛陆,文永泽.中国文学史名篇引文注解 [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278-285.

[6]包建新.处理好五组关系,实现语文教学本真境界[J].中国教师,2018(11):48-53.

[7]吴格明.真语文、本色语文、正道语文,是积极的语用表达[J].语文建设,2017(11):70-72.

[8] 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2010(1):4-7.

[9]桑国元,郑立平,李进成.21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8.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探索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