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 “校园贷”风险及防治策略

2020-04-17张恒文诗涵郭岩

关键词:教育制度校园贷市场监管

张恒 文诗涵 郭岩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许多金融企业借助互联网工具建立以大学生为用户群体的金融贷款服务平台。文章通过对不良“校园贷”造成的风险进行剖析,发现当前校园资金需求增加、大学生“半社会人”属性以及外部监管力度不够是造成“校园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并从完善互联网金融审核体系、引导大学生提高贷款风险意识、高校健全防范机制等方面提出“校园贷”风险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市场监管;教育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02-0045-03

一、“校园贷”解读

(一)“校园贷”的内涵

“校园贷”即“校园贷款”,它的实质是网络信贷,它是利用互联网工具针对学生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消费贷款平台,主要包括P2P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以及电商信贷业务。校园贷款是当今互联网金融发展最迅猛的产品类别之一,它对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金融活动、提高金融意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兴起的过程中也同时伴随一些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及隐患。

(二)“校园贷”的运作模式

一般来讲,校园贷款不需要实物抵押,放款速度很快,并且办理程序也很简单,大学生只需要通过互联网在以大学生为目标群体的网络贷款金融机构或平台上进行几个简单的操作步骤就能获得信用贷款,这是许多其他贷款方式所没有的特点。正是因为其贷款门槛低,行业内竞争激烈,导致一些机构为了一己私利采取一些大学生不容易发现的“套路”损害借款大学生的个人权益。比如一些机构会在学生中发展“中间人”,撮合其他学生贷款,并从中收取费用,甚至有的会非法利用大学生个人信息骗贷,其中常见的有打假借条、签假合同以及连还贷。

二、不良“校园贷”的风险

“校园贷”市场始终存在诸多借贷陷阱与安全漏洞。小型的小额贷款分期平台消费额度普遍较低,一般为5000—15000元左右,大学生授信等级低,偿债能力不强,又没有过多社会经验,许多贷款公司唯利是图,忽视行业秩序“打擦边球”,利用一些借贷陷阱与安全漏洞欺骗、控制大学生,给校园贷款市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两个手段。

其一,利用虚假宣传欺骗大学生,导致违约风险增大。一些不正规的贷款平台会刻意隐瞒其高额利息和其他高额费用的资费标准甚至包括其高风险的本质,诱导大学生盲目消费,增大了违约风险。这些其他高额费用主要来自诸如服务费、手续费、保证金及逾期费等,其中服务费就高达贷款总额的5%—10%;如若逾期,平台还强制要求学生另外偿还贷款总额的10%及以上[1];不仅如此,有些平台甚至通过收取保证金的方式占用借款本金。一位大二学生曾对《法制日报》的记者表示,前两年经常能看到校园贷款广告,单从那些广告来看,很难分辨出正规的以及有问题的借贷公司 [2]。正是因为受到这些层出不穷虚假宣传的广告的引诱,大学生很难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正规网络借贷平台。

其二,利用暴力催收控制大学生,致使社会风险增加。大学生自身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一旦学生无法按时还贷,放贷方就会以各种“贩卖个人信息”“爆不雅照片”甚至“送棺材”等残忍的手段进行逼债,有的还会采取暴力手段威胁。大学生社会阅历浅,自我保护意识弱,面对这些压力,难以应对,如果不良校园贷款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不仅会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和谐家庭的建立,还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除此之外,不规范的校园贷款市场也将导致个人信息泄漏风险与投资风险等潜在风险的增大。当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申请校园贷款时,不可避免地要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及亲属联系方式,如果平台管理存在安全漏洞或者平台想利用隐私信息盈利,那么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很有可能会被非法盗用,这将给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对网络贷款的投资者来说,一旦贷款平台破产,其面临的将是无法收回投资的现实,网络贷款投资者将面临风险,整个市场也会出现动荡。

三、“校园贷”风险发生的内在原因

(一)校园资金需求增加

校园贷款针对的用户群体就是大学生,部分大学生普遍存在非理性消费行为。研究数据显示,以大学生复合型消费为基础来看,电子产品和服装品牌所占比例几乎是学费与学习培训所占比例的7—8倍[3],可以看出多数是由于大学生享受心理所引起的非理性消费。在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普及下,比起学校助学贷,校园贷款审核门槛低,贷款手续简单,加上大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其消费价值取向逐步从满足现实需求转移为满足精神娱乐需求,大学生消费无计划,普遍为享受性、虚荣性消费。正是这种消费心理以及行为导致了大学生乐于使用校园分期贷款金融产品进行消费,校园贷款市场需求量居高不下,资金供需出现缺口,借款平台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机会。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提供校园贷款的主体主要是P2P网络贷款平台(如人人贷、拍拍贷等)、校园分期购物平台(如分期乐、爱学贷等)以及诸如“花呗”等电商信贷业务。随着P2P网络贷款的不断兴起,许多投资者的目光也集中到它身上,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统计数据来看,仅用4年时间,P2P网络贷款行业活跃投资人数从2014年1月的17.19万激增到2017年11月的454.1万人,增长了26倍[4]。

(二)大学生“半社会人”的属性

大学生不是成熟的授信对象。首先,由于以往受经济能力的限制,大学生主要满足的是一些基本现实物质需求,即满足生存需要的“衣食住行”,而如今当他们可以去考虑一些超出他们经济承受能力的消费品时,其原本偏向理性消费观念逐渐向非理性方向发展,消费结构从生存资料发展资料消费变为享受资料消费[5],消费行为倾向自我心理满足。而现实是他们一般没有第一收入来源,无法偿还贷款的可能性较高。其次,分辨信息能力不足。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以及培养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由于缺少社会经验,他们很容易盲目从众,受到身边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加上普遍法律知识单薄,金融知识薄弱,对金融风险更是认识不足,因此对于不利于自己的或虚假的信息无法清晰地辨认出来。还有,自我防护意识也不够。大学生不够重视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所以经常会出现诸如被掌握着个人私密信息的追债者威胁的新闻。另外,一些平台使用口头承诺形式而非书面承诺时,借款人大学生因无经验难以提出任何异议,形成一个对出借方有利对大学生不利的不平等的协议。当出现问題时,因为没有证据,所以即便借款人的权益因此受损,也只能选择调解,维权变得十分不容易。

家庭教育不能紧跟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形成。家庭是一个人基本性格与价值观念初步形成的地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些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因此多数学生从小形成了攀比及过分爱慕虚荣的心理,成了不良校园贷款滋生的土壤。在家里,父母是监护人;而在大学,学校应代替家长作为大学生的监护人。高校缺乏信息进入校园的筛选和宣传机制,加大了大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难度。由于高校针对校园贷款制定的规章制度普遍不完善,缺少严格筛选学生社团赞助方的广告信息的流程,对于冒用他人信息等危险行为没有严厉的打击声明,另外校内没有完全铺开有关法律与基础金融风险知识的讲座,法律与金融风险普及不到位,使得一些机构可以轻易在校内张贴有虚假广告或者在学生内部发展“中间人”让大学生轻易落入“圈套”。

(三)“校园贷”市场监管不到位

政府对校园贷款的外部监督有缺位。从审核方式来说,分期购物平台采取互联网线上审核加线下面签的审核方式;电商信贷平台借助消费记录完成审核;P2P平台采取线上审核的方式完成审批[6]。如此看来,为了争夺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小型小额贷款平台将自己的审核门槛降得非常低,一些授信的程度极低的大学生也能轻松借到钱,但接踵而至的就是一些频繁还款期限已到无法还清贷款的事件。另外,今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许多资金借贷都在网上完成,无法被监管,且贷款学生无须抵押,一些平台还允许贷款学生自己确定贷款期限,甚至能够接受贷款者用未到期的投资作担保。倘若整个市场没有一个标准规范的制度去制约,整个校园贷款行业必将畸形发展。

针对校园贷款的不良放贷行为没有相关法律约束。由于校园贷款的监管还处于完善的过程中,加上相关法律对此并无约束,一些不良网络贷款平台便明目张胆地在法律底线边缘打出一些“擦边球”,侵害大学生的权益,危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厉莉建议:可将“非法放贷罪”置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项下,并表示“如果放贷行为致使他人死亡、重伤或与黑恶势力相勾结,可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7]。

四、“校园贷”风险的防治策略

(一)完善互联网金融认证审核体系

小额贷款分期平台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其用户认证及审核的方式不严密,行业内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规范,导致违约风险大大增加,暴力催收等不良行为频发。

对此,我们应该完善硬指标审核体系,建立软指标评价体系审核及认证。现如今多数网络贷款平台其审核方式大多依据一些身份信息的相关证明完成认证而忽略了借款大学生其社会支持的情况,长此以往,便大大增加了违约风险。对于大型小额贷款分期平台来说,其认证方式较为多样,如“学信网”采取的是上门认证的方式,“趣分期”通过获取支付宝芝麻信用以及身份证、学生证信息的方式进行用户认证[8]。而针对小型的贷款平台来说,大多都是直接在网络平台上输入相关身份信息认证即可,这样不仅认证审核过于草率,对大学生来说,也会有信息泄露的危险。所以,在保证信息不被泄露的前提下,贷款平台除了网上审核认证以外,还需要上门认证确定目标群体信息,并且在审核过程中除审核一系列诸如家庭条件等硬指标外,还应通过是否为朋友推荐或者之前是否再次获得朋友借款等信息得知借款人信用问题,确认其社会支持情况,建立一系列软指标评判基础,使审核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除此之外,还要做到行业内形成制度和规范,重视风险提示。由于大多数小型的贷款平台参差不齐的利率以及一些不良高额手续费、保证金及违约金等费用没有被规范,整个校园贷款的行业正处于不良竞争中。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合理的利息标准,规范手续费、保证金等费用,不仅如此,风险提示也要成为行业内必须遵守的规则。当今大学生对金融风险的认知严重不足,许多大学生在签订借贷合同前甚至都不知道其中所涉及的风险以及违约所要承担的后果,所以,在签订借贷合同时,贷款平台应对其中风险作书面提示,并口头提醒。

(二)引导大学生提高贷款风险意识

大学生正处于消费需求旺盛的阶段,在借贷平台五花八门花样百出的宣传下,无法成功在传统金融机构借贷的大学生就毫无防备地掉进了一些不良贷款平台设下的陷阱。为了避免遭受一些不必要的伤害,大学生在准备贷款时要谨慎选择贷款平台,在了解有关借贷金融以及法律知识的同时,需要查找相关借贷公司的近期新闻,全面分析所选择的借贷公司的情况;在贷款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认真对待涉及后续可能发生的法律维护方面的合同内容,并且还应注意保管消费凭证、还款记录和电子合同等,以便将来作为维权证据;如果发生了暴力催债等不良事件时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告知父母与学校,通过正当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利益。

(三)高校健全事前规范及事后引导机制

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一部分大学生是通过校园内张贴的贷款广告以及身边借贷平台“代理人”身份的同学生了解到校园贷款的,出于对身边环境的信任与安全感,许多学生在还未完全了解其运作状况的条件下就签订了合同。为避免不良分子有机可乘,父母作为子女的监护人,应该多关心其在校生活情况,并及时培养子女正确的消费观念及理财思想;大学是培养人才、教书育人的地方,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大学生理性思考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开展学科竞赛、知识讲座的同时,应鼓励大学生社团定期开展与正确消费观相关的活动。另外,在事件发生前,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大学生金融基础知识及消费价值观的教育,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校园内广告以及校园借贷平台“中间人”行为,并对盗用他人身份信息行为进行严惩;在事件发生后,高校负责人应对受害学生及家长进行法律知识教育,通过正确渠道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以诉诸法律。

参考文献:

[1]詹海玲,叶秀蓉.校园网络贷款存在的风险及预防机制   [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2]蒲晓磊.校园贷,全面叫停还不够[N].法制日报,2017-07-25.

[3]倪武帆,杨慧芳,庄园,等.“校园贷”现状调查及监管对策   探讨——以武汉地区高校为例[J].北方经贸,2018,(7).

[4]古芒.为网贷投资者接受“踩雷”鼓掌[J].时代金融:上旬,   2018,(2).

[5]李醒.“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分期贷款消费心理  探析[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7,(12).

[6]王晔浩,王若瞳,王林娇.“校园贷”平台法律责任研究[J]  法制博览,2017,(9).

[7]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增设“非法放贷罪”[EB/OL]. (2018-03-03) [2019-02-20].http://finance.cnr.cn/jjgd/20180303/t2018 0303_524151067.shtml.

[8]葉岩.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16).

猜你喜欢

教育制度校园贷市场监管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河北市场监管周年回望
现代化管理——做个有责任感的园长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中药饮片市场监管乏力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中美高校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
基于控制超调量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
论土地市场监管机构的设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