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
2015-11-30张大庆
张大庆
摘要:文章对中关两国美术教学作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和了解,通过中美两国美术教学比较,阐述了美国美术教学的一些现象和本质,为中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育制度;教学理念;多元化;创造力;传统;应试教育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43-02
2001年,笔者参加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与中国青岛大学的教育教学交流项目,并在此期间担任密苏里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同时教授中国画专业。通过彼此的交流学习,以及对中美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经济政治背景和思维方式等综合因素的调查比较与研究分析,从中对比发现:两国在教育制度、教学理念、培养方式、管理模式、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从自身研究角度出发提出对中国美术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坚持民族特色教育反对全盘“西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对此无可厚非。在其数千年的发展中,教育方面已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世界级顶尖人才,在全国乃至全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贡献更是数不胜数。纵观历史,我们不必妄自菲薄。但,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除却打开封闭已久的国门还击碎了我们一系列的引以为傲的传统的东西,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传统的教育。之后,学习西方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主题”。“西化”的号角越吹越响,脚步越走越近:从最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再到“戊戌变法”到“新文化运动”最后到“十年文化大革命”到“肯德基麦当劳”。一步一步,向着西方“先进”的文化迈进。
近年来,中国美术教育的“西化”特征日趋明显,民族文化意识愈发淡薄。最显而易见的:中国美术教学一开始就把学生纳入了西方训练范畴,全国都一样,美术课无论是专业还是基础课。教学模式和办学方向上都显示出浓烈的“西化”特征,且趋于一致。我们不能不扪心自问——我们有自己的艺术教育资源和经验为什么非要顺应外国人的口味?为什么我们不挖掘中国自身民族艺术风格特点?就连中国画的学生也一定要画西式写实素描。袁运生先生从美国回国后谈到:不少年轻人认为跟着西方走下去素描问题都解决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如果把这些当成全球一体化,“地球村”了,我认为是走入了一个误区。
在美术界跟风现象泛滥,反映出院校教育体制一边倒,跟着“写实”的苏联模式跑了60年,我们是否应当反思——中国艺术教育的民族精神是否符合把艺术教育教学体制核心建立在培养学生深层的民族性上?将教学标准锁控在中国艺术形式的精神和观念上,推翻西化特征?当前,中国一些高校与专业美术人员已经意识到民族文化的消逝将会给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带来恶果,开始局部的将教学的核心和教学标准建立在民族精神与中国艺术形式目的“写意”精神上,使部分专业绘画基础界定在中国精神领域,但西化特征还很严重,反应在基础美术教育对民族艺术未受足够尊重,而仍延续素描、色彩、速写的考试。中小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知识知之甚少,十分贫瘠。在中国美术和文化交流产业繁荣的今天,其教育的民族精神都呈式微趋势。在对我校美术学院学生的中国画常识性问题,如:中国画颜色、书法、印章、写意代表画家的调查中大大超出我们意料之外,多数学生对西方画种了解多于本土艺术常识了解。
因此,中国美术教育的“西化”趋势应该引起我们高校重视并加以控制。
(二)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前面已经说到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注重内在的文化传承,对于继承和创新更加在意继承方面,这个问题是难以避免的。越是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越有自己民族文化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会深深刻在每个国人的骨子里,同时,也会将这种优越感举手投足间传递下去,不断地将这种优势强化和延伸。之所以中国美术教育会注重基础技法的表现和研究就是这个道理。技法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使中国人擅长各类表现技法,并以此为捷径纵然达不到艺术的制高点亦可满足身心愉悦,从而导致对创造性的忽略。与其互为表里的还有:当我们纵身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前人的东西已然浩如烟海,继承下来都是一种负荷,是否还有精力加以创新?当终其一生的创作突破,蓦然回首,这种创作突破已然存在不知多久,这样的结局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接受?单纯的继承总要比创新来的简单。相对美国:居民多是移民,骨子里的不安定性让他们勇于创造和创新。回顾历史,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只好将目光放到未来,去探索发觉新事物。这种创新精神尤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因此,在日后的美术教育中首先应该明确办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才能,充分扩展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应借鉴国外一些好的东西的好的方向,在学习好基础技法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建立学生获得更多学士文凭的机制‘学分制,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管理的制度和形式,而是为了培养人才,激励学生,给学生充分学习自由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改变一贯的培养模式,由重视传授技法到重视技法和创新理念齐头并进的课程的改变。
将中国审美的厚重、博大精神、严谨的美与美国式西方多元、自由、创造相融合,相互借鉴。在中小学增加切实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改变以往的课题评价体系,增设创新思维的学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画画,减少教师指导性要求品评,用各种手段表现对象,技法上不做单一要求,减少具体写实课程,增设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风格,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课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问题提出质疑。
(三)改革考试制度废除一元化道路
目前,我国国内美术招考选拔制度依然是典型一元化道路。全国统一性专业、文化课考试和部分学校自主招考都是一种依据艺招名额进行专业的考试。近年来,由于大量的没有艺术潜质的学生因文化课不好而加入艺考,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在统考文化课时受阻,尤其是英语对学生分数的限制,让不少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大量流失在研究生考试中,更因英语的限制使研究生入学艺术水平下降,这种考试选拔制度需要全国在短时间内打歼灭战,速战速决。文化课一统天下这种方法虽然短时间完成上百万人的筛选,效率很高,但却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天赋,直接导致了选拔方向和培养模式的单一化,导致了统考分数决定命运。
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人的智能有多方面,而教育应该充分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开发人的各方面的潜能。我们决策者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建立多元化的大学入学渠道。特别是艺考,分配一些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录取条件上明确一些限制性条件,但并不是将英语作为进入大学和研究生关口的必要条件。这样,可使录取程序繁复而不繁琐,录取学生看平时学生表现加面试以及艺术作品等,不必要将学生全部的文化课都考一次。美国的美术招生录取渠道可供我们参考。
(四)挖掘美术院校教师的潜力和教学精神,开展多层次的教学评价
教学改革的主体是美术学院的教师。在中国由于教育体制管理、工资收入、职务晋升等问题,加之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为终身制,因此大锅饭和混日子的思想严重。国内美术学院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与西方国家教师相比差距甚远,从美国及世界各美术学院的共同经验证明:教师的教学、学术水平、创造力和责任心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教师敬业的程度是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日常教学中,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通常有一种教与不教都一样的思想:反正你的学生也是我的学生,学生水平高低不影响到我的生活,为什么我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教学问题,为学生量身打造教学方法和目标?此外,教师的矜持和尊严成为了一种教师回避学生打搅与学生保持距离的借口。在中国美术学院中教师名气越大地位越高越不上课,多上课,反而成为没本事的一种体现。学生们迷信教师的权威,认为老师在社会上有一套便特别崇拜,老师只会上课就很没面子。须知,教师社会活动量的增加必然导致上课无计划、无教案、无示范,匆忙应对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教师之间相互贬低,将“有色眼镜”带入学习,会以此影响学生对整体事物的把握。最后,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师大多有第二职业,绘画的教师可以卖画,因此敬业较差。在美国老师把教学当成职业很自豪,把学生当成上帝。
开展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有效制约教师权利的方法。评价内容完全可以渗透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甚至老师上课时候的言谈举止,衣着服饰都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学生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对比对各位任课老师做出自身评判,由此影响老师对自身的问题的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把教与学形成一种有机互动,并让学生从中受益。
(责任编辑:贾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