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大学预防兽医学科研究生课程教育体系改革
2020-04-17李赫李建华冯新尹仁福丁壮
李赫,李建华,冯新,尹仁福,丁壮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
研究生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人才竞争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国家“双一流”建设以及研究型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跨越。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高低对“双一流”建设的成功与否影响巨大,没有强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为此,各大高校纷纷以“双一流”建设为依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5]。吉林大学预防兽医学科是国家第一批重点建设学科,也是人与动物共有医学“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学科,预防兽医学科研究生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有其独特的特点,更具有创新能力的时代意义。自2002年以来,国内外几乎每1-2年发生一起新发或再发重大动物疫病,如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H5N1、H7N9、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Ebola等国际关注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凸显预防兽医学领域人才快出的重要性,对应和对接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深度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3]。本文在总结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同时,重点介绍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在研究生课程的科学设置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的改革措施,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
1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存在的弊端
1.1 课程设置传统化,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
课程设置传统化表现为滞后性、随意性和重复性。一般来说,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每3-4年修改一次,课程的设置就相对固定下来,即使是调整,其节奏往往跟不上社会形势以及科学发展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就会出现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等滞后性问题;随意性表现为这些年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因人设课”的问题。根据领导或学科负责人或导师的个人科研兴趣而定,尤其是这些年各高校引进人才力度加大,“因才设课”现象更为突出。以人才兴趣代表学科方向,不是从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知识结构出发,偏重研究方向,基础理论知识重视不够,这样使得研究生课程体系极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导致了开课率低下,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课程设置的重复性带有广泛性,不同专业学院或多或少都有此问题。大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专业课设置到三级学科,很多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课程中前沿知识、进展知识涉及较少等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受到一定局限,很难达到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从而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4]。
1.2 培养意识科研化,以项目和论文为中心
近十年来,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教学评估、力争“双一流”建设名单上位以及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唯一的办学目标。科研项目、学术论文数量成为了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争取学科排名和财政经费、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重科研、轻课程”逐渐变为常态,高等院校成为论文生产大户。据统计,2018年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依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据SCI数据库最新检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国作者的论文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的总数已累计39万余篇,较2017年(33万余篇)约增长18.2%,位居世界第二。在这样的导向之下,研究生们逐渐疏远而脱离了课堂。吉林大学就有很多学生从本三就在实验室、一直跟着导师团队做科研、写论文,研二之后就完全脱离课堂了,学校也没有安排课程。对研究生而言,各种奖项如创新计划、国家奖学金、校奖助金、社会奖学金以及毕业要求等,无一不以科研论文为考核指标,而课程成绩的要求也只是及格即可,这无形之中势必会导致研究生过分重视硕士论文和科研论文而轻视课程学习的现象。对于教师而言,搞科研拿项目第一位,本科教学第二位、研究生教学第三位,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只是协助自己围绕科研做相关工作,导师自己的科研本子照做即可,会做科研能写SCI文章就是好学生。至于课程设置与自己的科研方向和专业的关系则很少考虑,只考虑完成上课任务和课时数多少。留人看文章(SCI)、评价看分数(SCI)、奖励看数量(SCI)已经对教学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各种形式引进的人才被直接安排进专有实验室做科研,无论自己还是团队完全科研化,主攻“高水平课题的引进、高分数文章的发表”的科研任务,而恰恰没有“高水平教改课题引进、高水平教改论文发表、高质量课堂教学”的教学任务。最牛的教师是拥有最多科研经费的人,而不是拥有最多听众的人,这在高校是普遍现象,在“重科研、轻课程”的导向下,专注教学的高校教师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4]。
1.3 教学内容单一化,以固有教材为中心
在我国,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必修课都有固定的国家出版教材,其中的学位课是按一级学科设置的,授课内容的取舍是否注意了“两个避免”,即一要避免与本科阶段内容的重复,二要避免内容的落后性,要及时补充和升级,要有时代信息感。选修课多为二级学科内甚至三级学科内的专业课程,选课人数少的两届加在一起上,基本上是为导师设课,课程设置单一化或片面化。多数院校存在“三多三少”现象,课堂教学课时多、反映学科前沿知识少;单一学科(单一授课)设课多、反映交叉学科(多人授课)内容少;固有教材使用多、教学内容获取渠道少[5]。
1.4 授课形式简单化,以教师灌输为中心
研究生的课堂大部分是教师灌输式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在供需双方中扮演的两种角色,双方都是研究生课程教学的主体,在课程教学方面是平等的。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以PPT的形式进行“灌输式”、“满堂灌”授课,极少运用讨论、实验、调查、演讲、翻转等现代化、混合式教学方法,极少或没有互动,不敢或者“没机会”去挑战知识的权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思想消极被动,缺乏对知识的批判与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低下[5]。
1.5 实践教学形式化,以毕业过关为中心
研究生学习阶段是由学习、研究、实践三个环节组成。多数高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过程出现“学习过程中本科化、研究过程中肤浅化、实践过程中形式化”的现象,或因实践资费不足、或因管理问题等导致实践教学不能如愿开展。同时,再加之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实践环节不认真对待,摆摆样子,走走过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5]。研究生过多的考虑是下一步的读博或出国,把学习英语、执业资格考试、对外联络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得过且过,甚至出现实验数据不准确、论文抄袭等不良行为发生,这些年国内高校此现象的频频出现已经印证了这一点。因此,要提升实践育人效果,促进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统一,必须建立健全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制度和保障体系,整合实践资源,加强校地、校企、校校合作,进一步拓展研究生社会实习实践平台。强化项目管理,实施系列社会实践计划,不断创新实践形式,丰富实践内容,完善支持机制,增加实践覆盖范围,促进研究生在实习实践中开阔视野,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2 “3P课程设置理念”和“3S课程传授方式”为指导思想的研究生课程改革
吉林大学动物医学学院自2009年起针对预防兽医学学科的特点,以“3P课程设置理念”,即专业基础课程设置(professional foundation)、进展性内容课程设置(progress)、前瞻性内容课程设置(prospective)和“3S课程传授方式”,即研讨式授课(seminar)、案例式授课(sample)、系统式授课(system)为指导思想,探索预防兽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通过十年的实践和检验收到良好效果,研究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明显提升。
2.1 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
以“3P课程设置理念”的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研究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宽广的专业知识。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要求拓宽研究生培养口径,课程设置须具有最新进展性、最高前沿性、最远前瞻性。坚持“两个提倡”、“四个主导”。即提倡学位课——至少一个一级学科设置一门,提倡选修课——打破门类学科界限研究生任意选。主导研究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培养,主导研究生学科理论框架和逻辑框架的驾驭和掌控,主导研究生专业理论与案例实际结合和问题的解决,主导研究生思维方式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传授和培养。
在研究生课程内容安排和学习过程中坚持“两个必须”。必须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知识,把科学技术、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新理论和前沿性的学科知识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必须注重学科交叉,鼓励研究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增加一些学术前言讲座和文献综述类课程,安排本学科杰出的教授、专家轮流为研究生讲授本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最新成果。通过改革,可以在扎实研究生理论基础上,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培养科研兴趣,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培养模式。强化问题导向的学术训练,围绕国际学术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基础研究,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6]。
2.2 创新传授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以“3S课程传授方式”的思路,实现教学目标服务。从培养角度岀发,这种目标表现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创新传授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开展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方法。
1)研讨式授课(seminar):Seminar式教学在国内已经应用多年,但笔者认为并没有达到其真正的效果,原因有三:一是教师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表现为独导作用了;二是教师围绕着自己的PPT独立宣言,基本没有学生的主动思维主动发言;三是教师角色没有自我转换,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态度仍以我为中心。把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是seminar式教学内容之一,这种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讨论和修正,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受到知识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必要训练,不断获取新知识,而且培养和提研究和创新能力[7]。
Seminar式教学的原始目的是互动式和讨论式。许多研究生还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不是带着课前准备的问题走进课堂,习惯于呆坐着接受教师的讲授。怕提问怕对答怕说错,没态度没自信没勇气;缺乏学习的自主性,缺乏质疑的科学精神,缺乏创新的思维方式;不能不说这与国内孩子长期被动式教育(中小学九年和大学四/五年教育)和依赖性养成(家庭教育为主)有很大关系,这与国外已经形成巨大发差。研讨式教学方法是经过实践验证的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方法之一,它不单可以提高研究生的自学能力主动能力分析能力,同时也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重塑研究生的学习观,颠覆以往陈旧的学习陋习,以一个自我的、独立的、自信的学者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2)案例式授课(sample):受限于重要病原的危害以及公共卫生安全方面的要求,案例式授课对于预防兽医学科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具有事半功倍之功效。结合近十年来国内外发生和流行的重大动物疫病和重要人兽共患病,如ASF(African Swine Fever)、FMD(Foot and Mouth Disease)、SARS、Ebola、MERS、H7N9、COVID-19等等,经过梳理、加工,结合专业课程的理论,采用PPT、录像、微电影、FLASH等多种形式,把讲台当做疫区现场,把专业课(预防兽医学进展、动物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传染病学seminar等)—疫情实例—国家防控政策—疫情分析与解决方案科学结合一起,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和教师可互动、争论,分析,既解决了实践课/疫区现场受限的困境,又极大激发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案例式教学中还要避免出现“偏差”情况。一是防止教师的偏差,有的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准备的案例不典型、理论内容和案例实情不对接、没有充分考虑国内外政策和国情的差异等等。应该说案例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相比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二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三要熟练掌握本门课的知识,具备掌控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认真查找材料,分析、编辑、加工,精心备课,把精深的理论有机结合到活生生的实际案例当中,课后每个研究生交上分析报告,教师给出平时成绩,达到举一反三、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二是防止学生出现“偏差”,案例式教学对研究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课前进行预习,要带着自己的疑问和观点走进课堂[8]。
(3)系统式授课(system):知识的获取与应用在于知识的积累、量化与质化,最终将其立体化。点-线-面的科学串联是教与学的真谛。本科阶段零散、抽象、机械堆积的点知识能否串成线、立成面而得到灵活运用,应该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能力提高的终极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科学设置和授课方式改革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实,系统式授课(system)在本科生中也有,只在单元课小结中应用,深度不够。研究生教学采用系统式授课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命题(或现象)下的系统分类,阐明异同点,从结果展开去,分析原因,推导由果到因的可能性,类似回顾性调查(retrospective study)。如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大概有十几种病原引起,这就需要教师以流产、死胎、木乃伊的结果为主线,去逐一分析病因和流行病学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和防控方案;二是同一命题(或现象),把与其类似和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包括国内外相关进展进行系统阐述,真正达到知识的立体化、可应用化。这个方式尤其在高年级研究生和博士阶段适用。如冠状病毒及冠状病毒病,这个命题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如SARS、MERS、COVID-19、TGE(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PED(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SADS(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IB(Infectious Bronchitis)等等;另外,副粘病毒及其引起的疫病,这个命题包含牛瘟、羊瘟(小反刍兽疫)、狗瘟(犬瘟热)以及尼帕病毒病和亨德拉病毒病等人兽共患病;像这样的前沿性命题,需要教师去穿针引线,在共同中找差异点,在差异中寻共同点,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防控各个方面逐一比较分析。学生们不单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各个院校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一般都在24-3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最新进展、前沿性成果以及即时发生的新闻性知识,系统式授课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3 结语
2009年至2019年十年的教学不断改革,研究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尤其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开题报告质量、中期检查汇报材料、预答辩和答辩水平、考博以及参加学术活动的状态、毕业就职以及创业息反馈等多方面都有体现明显。尤其“十八大”以来,吉林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深化,质量意识和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结构优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全面推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应该紧紧抓住“双一流”建设契机,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分类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互联网+研究生教育”为特色理念,优化“互联网+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互联网+课程考核”“互联网+过程管理监督”平台,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新措施、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