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片吸虫诊断与预防
2020-04-17赵静
赵 静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兽药饲料监督检验所,吉林长春 130500
寄生虫病是畜牧业的天敌,每年有大批的畜禽因寄生虫病死亡,即使不死亡,使畜禽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下降,畜产品废弃。特别是羊肝片吸虫,它是由肝片吸虫寄生在羊的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随着全身中毒现象即极度营养不良障碍的寄生虫病。
1 病原
肝片吸虫是病原,它外观呈扁平的柳叶状,体长2~3.5 cm.宽0.5~1.3 cm.从胆管取出的活体呈棕红色,经药物固定后灰白色。其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120~150 μg,宽70~80 μg,有一个不明显卵盖,后端较钝,前端稍窄。
2 流行特点
季节和外界环境对该病的流行有很大的关系。高山放牧很少发生,在河流、小溪、低洼、潮湿的沼泽地带流行。特别是夏秋季节。主要的宿主淡水螺类多的地方,本病流行最严重。
3 临床症状
3.1 急性型
幼虫寄生阶段,多数在短期感染大量囊蚴引起的,病羊初期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身体衰弱容易疲劳,不合群,手压羊的肝部,疼痛感明显,排黏液性血便,好像寒冷的样子,全身颤抖。做血检,红细胞及血红素显著降低,感染严重的羊在几天内死亡。
3.2 慢性型
成虫寄生阶段,主要病羊极度消瘦,高度贫血,黏膜黄染苍白,没有食欲,有异嗜症表现,全身毛粗乱无光,步行缓慢。眼睑、下颌、胸部、腹部出现水肿现象,腹泻和便秘交替进行,最后因身体极度衰弱死亡。
4 病理变化
从寄生虫的名字上很容易看出主要变化,主要的病理变化在肝部,肝部受损程度取决于感染肝片吸虫的数量及感染时间。
4.1 急性型
呈急性肝炎和因大出血而引起的贫血现象。肝部肿大,肝包膜有纤维沉积,表面可以看出肝片吸虫大约2~5 mm的暗红色通道,其内有凝固的血块和少量的幼虫,因肝部受损,所以在腹腔内有血红色的液体,有腹膜炎症状。
4.2 慢性型
主要表现慢性增生性肝炎。肝表面出现淡白色锁状瘢痕,肝实质萎缩、褪色、硬化肝边缘变钝圆,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变得肥厚、扩张,像一条绳索一样突出在肝的表面,胆管内有盐类沉积,使肝内膜变得粗糙,用刀切时,因盐的存在有“沙沙”的声音,胆管内有虫体和黏稠的液体。病羊死后,尸体极度消瘦、贫血和水肿现象,胸腔和心包积液。
5 临床诊断
5.1 现场诊断
肝片吸虫病很容易诊断,特征性症状特别明显。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沉淀法取虫卵镜检即可。取病羊粪便10 g左右,加15倍的水清洗,用纱布或用40~60目筛子过滤,滤液静置或用离心机离心,除去上面浑浊液体,再加清水混匀沉淀,反复3次,看到最上层液体透明即可。用吸管吸取最下面的沉淀物,用显微镜镜检,看有无虫卵,即可诊断。急性病例,因虫体尚未成熟,粪便里面检测不出虫卵,必须对病羊进行剖检,在肝部和胆管内查找是否有幼虫的虫体,用免疫诊断法诊断,对流电泳和间接血凝也可诊断。
6 防治
寄生虫病主要防治原则:消灭畜体内的寄生虫,消灭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预防感染,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家畜抵抗力。对肝片吸虫病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6.1 预防为主
6.1.1 定期驱虫,在该病流行地区每年取虫1~2次,一般在秋末冬初的时候进行,第二年春季再驱虫一次。
6.1.2 易感区,粪便及时处理,堆积发酵。
6.1.3 保证饮水和饲草安全。有螺的地方尽量避开,不去这种地方放牧。饮用水必须干净。
6.1.4 消灭中间宿主螺:用1:50 000比例的硫酸铜融合液喷洒灭螺。也可在牧区丰富的地方先放牧鸭子,让鸭子吃光螺,再放牧羊。
6.2 治疗
6.2.1 丙硫咪唑15~25 mg/kg,一次口服。
6.2.2 硝氯酚4~5 mg/kg,一次口服,对成虫有效。
6.2.3 三氯苯唑10 mg/kg,一次口服对各个阶段都有效。
6.2.4 硫氯酚80~100 mg/kg,灌服,对成虫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