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
2020-04-16南在南方
南在南方
《诗经·召南》里有一首《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一个怀春,一个钟情,一只死鹿,白茅包了献给你,接着就是亲昵,别惹得狗叫啊。真是胆大心细。
北大教授林庚将这首诗解读得很好玩。一只死鹿为啥要用白茅包着?他说“白茅包之”的“包”乃“苞”之误,“苞”特指用草包裹,且又和“庖厨”的“庖”同出一义,可引申为一种熟食做法,跟做叫花鸡同理,用白茅包着烧熟。
看着一乐。这烧鹿肉想来味道不错。
用白茅苞肉,北魏农书《齐民要术》里可见。“苞肉法:十二月中杀猪,经宿,汁尽浥浥时,割作捧炙形,茅、菅中苞之。无菅、茅,稻秆亦得。用厚泥封,勿令裂;裂复上泥。悬着屋外北阴中,得至七八月,如新杀肉。”现在有冷柜,用不上这个法子了。
淘得《云乡散记》,晚唐李贽的一本小书,内有好多趣人趣事。比如有个人在家里用琉璃板做了个池子,养鱼养虾,池子上头浮着水藻;比如有个人在房梁下挂鹿肠,里头装酒,要喝时,解开一端,酒便流到杯子里头;比如说每次来客,杜甫都会让老婆出来相见,有一回,侍御韦黄裳见了,赶紧走了,晚上叫自家老婆給杜甫老婆送些首饰来……末了,书里有这样一段内容:
“茅地经冬,烧去枝梗,至春,取土中余根白如玉者,捣汁煎之至甘,可为洗心糖。”
有时看书,只是看,蓦然之间,像有一只蚂蚱跳进领口,就有些意思了。我看到这一则,好像嘴里忽然一甜—我小时吃过好多白茅根儿。
乡下到处都是茅草。它有点儿怪,春来草自青,刚长出来的茅草如丝般柔软。古人夸奖女人,喜欢用草木来形容,如柳眉、樱唇、桃花腮、藕臂。手呢?手如柔荑,就是用初生的茅草来形容的。等到茅草枯时却变成白色的,另外它的根白得晶亮。
春天,它的穗刚刚长成,小孩儿喜欢抽它的尖儿,尖儿有一点儿红,一抽一大把,剥开吃,软软的,清甜。古人管这个叫彤管。
想吃茅草根儿得拿锄头挖,挖出拿回来洗一下,嚼它,有点儿汁水,那甜味正正经经的,不似红糖的微苦,也不似白糖的干脆。
更多的茅草,让我们这些砍不了柴的半大小子割回来引火,一点就着。大人有空闲了,常常要把茅草扎成小把,这样烧起来方便。
要是大人上山割茅草,一般就是要盖个棚子。偶尔,也会帮人盖茅草房。我记得有一户人家盖茅草房,先把成捆的茅草解散,编个简单的草帘,一帘一帘地苫上去,再用葛藤穿针引线一样将这些茅草帘固定在椽子上,再苫一层,茅草上头再用细长木头压着固定,这才完事。茅草房远看雍容富态,有点儿像童话里的小屋。
贾岛有诗:“白茅草苫重重密,爱此秋天夜雨淙。”新苫的茅屋遇着雨,好像可以收了雨声,房檐滴水也静悄悄的,很有意思。不过,茅屋总是经不了多少风雨,“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的诗里就有住茅屋的难堪。
茅草遍地可见,不想在古时却被异常珍视。祭祀时,要立一束白茅,祭过的酒倒在白茅上,据说它能通神,谓之“缩酒”。
古人还曾因为白茅打过仗。《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说是齐国灭了蔡国,继而伐楚,楚使说,咱们互不接壤,没有利害关系,为啥打我?管仲说,你们不进贡白茅,我们都没办法祭祀,不打你打谁?
也许只是借口,挨打常常是没有理由的。
古时,白茅还被用来占卜,“小巫见大巫”这个成语,第一次出现就和茅草联系在一起。“小巫见大巫,拔茅而弃,此其所以终身弗如也”,据说是庄子说的。说是学问浅的巫师遇到学问高的巫师,直接把占卜的茅草给扔了,所以一辈子学问都跟不上来。
老家陕南的许多民歌小调喜欢唱“不害相思也害痨”。
“这山望到那山高,望见一树好仙桃,长棍短棍打不到,脱下绣鞋上树摇,左一摇来右一摇,摇下三双六个桃。过路君子捡一个,不害相思也害痨……”
“小乖姐长得白漂漂,清早下河洗围腰,鲤鱼吃了围腰水,不害相思也害痨……”
从前的痨病,就是如今说的肺结核,咳嗽不休。正如人说,咳嗽和爱是藏不住的。
有一首民歌拿茅草打比方:“太阳落坡又落槽,扯根儿茅草搭个桥,那人从我桥上过,不害相思也害痨……”
茅草那么轻,你悄悄地来了,必然摔在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