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过生活
2020-04-16
一
自疫情开始,我每天刷武汉作家叶倾城的微博。
她写停课在家的女儿小年、将自己种的菜分享给邻居的妈妈、在抗疫一线奋战的二姐,她关注了买菜群、买肉群、买药群,上网课,做公益,日子满满当当。
大多数时候,她还保持着一贯的镇定从容:封城了,那就尽量准备食物,精心计划一日三餐;每日写作,记录宏大叙事之外一些小小的故事;应对生活中的种种突发情况,比如手机进水、鼠标断电……
看她用平静的语气讲述疫中生活,特别心疼。可是我能说什么呢?
叶倾城老师和另一位武汉作家南在南方不约而同引用了一句诗:“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做到这“休”与“莫”,大约是我们这些身处武汉之外的人,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和体贴。
对她来说,日子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生活也在自身努力和不断调整中好转,最困难的,是精神上的压力。有很长一段时间,她无法入睡,拒绝醒来,心中有很深的委屈和无奈。
没有什么可说,唯有“好好过生活”。她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料,她相信一切终会过去。
慢慢地,在照顾家人之外,她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小区老人多,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小程序”“接龙”“群”,不懂怎么用微信支付,她便帮这些老人团菜、团肉、团药,给老人一个个打电话,反复确认信息,“长期帮忙,不以为烦”。
她没觉得做这些事有多了不起,只是刚好遇到了,那就去解决。这是她“好好过生活”的一部分。
二
武汉,本就是一座“好好过生活”的城市。
前年夏末,与同事一起去武汉出差。接待我们的,是同事的客户老余。老余是“老武汉”,格子衫、运动中裤、帆布斜挎包,舒服自在;一口湖北普通话充满喜感,与我们寒暄几句,便甩出热情又火辣的武汉话,一下子让人觉得亲近了不少。
武汉自古便是水旱码头,九省通衢之地,市井文化、江湖文化、码头文化交织,武汉人以硬朗豪爽、火气大著称。除了这些,老余还周到热情,让人一见如故。
我们去武汉参加一个行业内的盛会,老余要同时对接很多人。那两天,时常能见到他笑眯眯地在场馆里游走,见到熟人就聊几句;每个省的展区在哪里,他门儿清。他看上去漫不经心,甚至有点儿懒洋洋的,但你若有什么事情问他,他的眼神立马变得明亮而锐利,解答得清楚明白。
老余带我们吃农家菜,莲藕炖排骨、三鲜豆皮,每一道菜都让人惊艳。我们自己随意在路边找家小店吃的热干面、鸡公煲、面窝等,也都出人意料的好吃。在街头闲逛,似乎走几步就有热干面档口,每条街都有“周黑鸭”,街头总有推着三轮车叫卖莲蓬和菱角的大叔……
人声嘈杂,街巷拥挤,武汉欢腾而生机勃勃,武汉人就在其中热热闹闹地生活。
武漢封城之后,我时常想起老余。热心肠的他一定会帮助小区里的人做点儿什么,若事情棘手,“不服周”的他一定一边皱着眉头摇头,一边想办法解决;他在家肯定还得办公,天南海北的客户一定会时常询问工作进度……但无论怎样,细心而周到的他,一定会带着家里人“好好过生活”。
三
庚子新春,我常常为陌生人流泪—为病人的苦痛,为医务人员的逆行,也为普通人生活的不易。
博主“兜爷麻麻不睡觉”记录了自己从疑似患新冠肺炎,到确诊、住进方舱医院再到出舱的经历。那么多恐慌和担忧,都被她化进理性而通透的文字里。她说,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英雄,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抗疫的一分子。武汉,真的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她还引用了王尔德的一句话:“生命就是,你活着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曲,你的光阴就是十四行诗。”
好好过生活,就是武汉人生活的艺术。拥有这生活的艺术,武汉人一定能经过风雨、走过劫难。
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刊2020年第3期和第4期合刊出版,奉上一组普通人抗击疫情的故事,记录那些勇敢和坚守,汇聚成共克时艰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