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世界的人绝不会是去过月球的人”
2020-04-16李慕琰发自北京
南方周末记者 李慕琰发自北京
吴季认为,在月球上建造旅店,最佳位置是月球北半球的中纬度,在这里能舒服地观看地球从地平线上升起落下。图为月球背面照片。 视觉中国 ❘图
“嫦娥三号”发射了中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后,吴季感觉自己跟那个遥远星球的距离更近了,他看着月亮总会想到,“玉兔”正在工作了,“玉兔”又走起来了……图为拍摄于北京的超级月亮。
视觉中国丨图
★要实现登月,中国在技术上业已成熟,吴季预计,如果现在启动,十年以后即可实现;体制方面已经开放了商业航天,私营公司可参与国家航天项目。
“我们的地图是一个个的国家,但在月球上你会感觉这些国界都消失了,人类更加是一个整体,就像现在新冠肺炎,贫富也好,大国小国也好,承担同一个命运。”
站在月亮上是什么感觉? 迄今为止,全世界一共有12个人可以给出答案。据这些登陆过月球的宇航员描述,最难适应的是头顶那片漆黑的天空。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那种“纯粹绝对的黑”,而不像照片里看上去那样,总是带点蓝色。
中国科学家吴季也无数次设想过那番场景。月球上没有大气,站在上面不会有云的遮挡,可以清清楚楚地看见地球,比从地球上看月亮要大将近四倍。
从2004年开始,吴季担任“嫦娥一号”至“三号”有效载荷的总指挥,和月球打了超过十年交道。他今年62岁,从中科院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以后,和很多老航天一样,研究了一辈子,盼着真要能上一次天就好了,“哪怕做宇航员,在太空飞一圈,都愿意”。但他也知道,自己多半赶不上了。
身边的同事和家人,没人知道他在写小说。白天,吴季在空间中心研制卫星和观测技术;夜里或是周末,他用来写那个在脑海中盘桓已久的故事——2042年,人类实现了月球旅行。主人公肖家远是一位退休的航天科学家,他去世后,女儿替他完成了登月的心愿。
直到这本《月球旅店》完成,吴季才告诉身边的人。妻子说,我不喜欢你把自己写死了。“人总是要死的,”吴季解释,“这也不是写我。”
但有意无意地,吴季把自己熟悉的经验写进了书里。肖家远的远大计划正是吴季的现实愿景:应用商业航天,实现月球旅行。书里的内容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如同一份项目计划书,目的是吸引业内合作者、投资人和公众对月球的兴趣。而在现实中,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启动。2020年1月,吴季牵头成立了通信公司,致力于实现深空通信。
科幻作家韩松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感觉仿佛亲自到月球上走了一趟”。在他的经验里,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细节扎实和精准。韩松对南方周末记者评价,《月球旅店》描述的是五十年内的近未来,“是一种很伟大的想象力,建立在扎实的科学技术基础上,可以激励很多人,可能按照这个路就去实践了。”
一个多世纪前,鲁迅把科幻文学介绍进中国,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他发现,西方人的梦已经是海底两万里和人上月球,而中国人的梦还是升官发财封妻荫子。”韩松感叹,“要改变中国人,就要改变中国人的梦。”
科研计划有时就像渺远的梦境。吴季认识的一些科学家,他们的建议书始终未被任何政府或基金会采用。或许是计划不够周详,或许是需要的资金太多,“当他们退休以后,一定有一种遗憾:一辈子没有干成这件事”。
“我不是为了写小说而写小说。”吴季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我们的梦想实现不了,现在退休了,有点时间,我们就以小说的方式让它实现,行不行?”
花一套房子的钱去一次月球
全世界超过六亿人观看了“阿波罗11号”发射的直播。1969年7月20日,飞船在月球静海着陆,六个半小时后,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扶着登月舱的阶梯踏上了月球,留下那句壮阔的宣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之后的三年间,美国一共将12人送上月球,直到阿波罗计划在1972年终止。往后至今,无人再登上月球。
“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停滞在了五十年前的第一步那里,没有第二步了。”吴季在书里写道。这件事让他困惑已久,也成为他写小说最大的动力:“我实在忍受不了五十年没走出去。到底为什么呢?”
吴季见过两位阿波罗计划的宇航员,向他们询问,得到的答复大致一样:政治任务完成了,政府再也不会花那么多钱了。
长久以来,航天事业一直由政府主导,有鲜明的政治目的。1969年的登月能够实现就仰赖于“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又首次把人送入太空,于是美国不甘落后,开启了耗资巨大的阿波罗计划。尽管取得了成功,但是探月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在美国国内一直存在争议。
多次的探索已经确认,月球上没有生命。虽然月球蕴含丰富的氦-3,被认为有能源潜力,但它的提取和开发方法仍未研究出来。仅剩的探索价值可能在于科学意义,月球保留了太阳系早期的痕迹,对研究地球起源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无法给继续登月提供足够的驱动力。
如果人类继续向外走,阿波罗宇航员告诉吴季,他们一直在说服美国政府:接下来该去火星了。但它至少要耗费5000亿美金,相当于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25年的全部预算,因此遥遥无期。
吴季青年时期曾在欧洲航天局(简称“欧空局”)进修,结交的好友现都是各国顶尖的空间科学家。大家不约而同地对五十年的停滞感到无奈,和当年相比,航天技术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这么好的技术,没有把它用于人类的发展。(苏联航天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不能总待在摇篮中。”
吴季的好友让-雅克·多尔丹是欧空局的前任局长,欧空局有18个成员国,“大家都得举手‘yes才能通过(方案),干点事太难”。多尔丹卸任后,推荐吴季加入了两个关于商业航天的专家委员会,反复向他介绍“新航天”(new space)的理念,也就是全球新兴的私人航天业。吴季得知,他们一辈子跟随国家任务工作,从事“老航天”(old space),而航天的进程被老航天禁锢了,因为仅靠政府投入,根本没有那么多资金。
种种趋势表明,新航天的时代正在来临。维珍银河公司把太空航班的机票定为25万美元,已有超过600人预订,创始人号称未来要将数十万人送入太空。埃隆·马斯克创立的SpaceX正在开发星际飞船,它的首张船票卖给了日本富豪前泽友作,目的地是月球。亚马逊CEO贝索斯旗下的蓝色起源公司在2019年成功发射了火箭,计划在不久的将来进行载人飞行。
“靠市场机制,那只无形的手。”吴季写道。在小说里,肖家远创立了跨国合作的商业航天公司,人们仅用六天就能往返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旅店里住上两天。
韩松非常欣赏这个思路,“他要把航天民间化,改革成私人参与的体制。这要很大的勇气,其实改革难度非常大”。如果民用航天普及,“人的创造性能够被解放出来——太空探索是一项需要非常大创造性的事业,不光需要国家,也需要民间奉献投资,才能有像马斯克的可回收火箭那样的东西出来,这跟它那种很灵活的体制有关系”。
现实中,吴季估算这个项目的初期成本至少要200亿元,总计成本超过1000亿元。中国目前已有两百多家商业航天公司,规模都不大,尚在起步阶段。吴季告诫前来接洽的投资方,太空探索无法在短期内取得回报,要有宽容度,“你们得陪着我们玩”。
吴季把月球旅行的票价设定为100万美元。再贵可能会失去市场,他期望吸引上层中产阶级。如果更低廉,成本又不够支撑,飞船一趟载五个乘客,加起来一共500万美金,“打(指发射)一颗火箭都打不了,也买不了一艘载人飞船”。
天地间的往返成本是最关键的问题。现有的航天计划都是直接从地球飞到月球,例如SpaceX,飞船都是一次性的,成本相当高。在吴季的设想里,可以在空中建造一个中转站,先把旅客送到中转站,再飞往地球或月球,这样飞船就可以重复使用,大大节约成本。
吴季问了许多老航天朋友,是否愿意花一套房子的钱去一次月球?“一百万去不去?”“去。”大家一致回答。
“我们不再是只能跟人家学的国家”
2007年,位于北京密云的国家天文台,近一百人站在监控大厅里,等待“嫦娥一号”从月球传回第一幅图像。大屏幕上,图像一行一行缓缓地平扫出来,直到十几行后,有了明暗,再往下扫,逐渐出现了月表的环形山。在场的人欢呼、鼓掌、拥抱。“除了热泪盈眶,就是热泪盈眶。”吴季回忆。
那是一个历史时刻,中国自主研制的探测器、发射机、存储器和相机,第一次带回了地外天体的图像。
“嫦娥”计划在1990年代初就已经命名,但当时资金有限,关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优先投入哪一个,出现了争议。很多老同志的主张是同时进行,吴季也这样认为,“我觉得都应该干,我们必须要往外走。不能一个载人航天,把别的都耽误了”。
等到2003年,杨利伟登上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后,探月工程水到渠成地开启了。“你要走出地球空间,第一个就是去月亮;要去月亮的话,光绕两圈没什么意思,你要落下去;要落下去,为什么不带个车?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吴季解释,“嫦娥”计划的工程目标远比科学目标重要,“先去最重要。能去成,比你拿什么数据来、做什么科学研究更重要。对于中国航天的发展、鼓舞中国人的信心,这是政治上必须要走的一步。”
当时,日本、印度等国家先后开展了月球探测。印度的“月船一号”也在研制中,如果“嫦娥”不加快进度,可能会落于其后。吴季负责中科院包括空间中心、西安光机所等五个单位的有效载荷研制任务,但当时很多仪器在技术上还不成熟。2005年底,上级要求在次年3月底交齐所有正样,这个通常耗时至少半年的任务,只剩三个多月的时间。加上临近春节,许多单位都放假,材料采购、设备加工都成问题。▶下转第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