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四婶的复杂性看《祝福》的深刻性

2020-04-16金哲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1期
关键词:鲁四祝福复杂性

金哲超

四婶形象的复杂性就是《祝福》深刻性的表现。但是,在目前对《祝福》中四婶形象的解读中,四婶形象的复杂性是缺失的。四婶形象的复杂性体现在鲁迅赋予了她的自私与冷漠以合理性上,这种合理性的存在使《祝福》具有了复调特征,而复调特征背后包含了鲁迅对人性的深刻省察和对人的深切悲悯。

一、解读现状:四婶形象复杂性的缺失

对于《祝福》中四婶形象,研究者大致有两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对四婶形象的复杂性采取了直接回避的态度。“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败坏风俗‘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1]在这种解读中,四婶与鲁四老爷是放在一起讨论的,仿佛四婶就是“受制于”鲁四老爷的一个人物,似乎四婶去阻止祥林嫂碰触祭品就是来自于鲁四老爷的意愿,而没有自由意志可言,因而四婶也无需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另外还有更深一层逻辑是,似乎鲁四老爷也没有自由意志,他是因为受到了封建礼教与封建思想的影响,才将祥林嫂逼向死地的。因此,结论就是四婶是深受封建礼教与封建思想影响,才发出她的言行的。这种解读问题在于,它取消了人的自由意志,而取消了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时也就取消了人的复杂性,一篇取消了人的复杂性的小说,我们很难称之为经典。因为无论外在的文化环境怎么样,人都是有选择自己言行的自由的。外在文化环境很多时候确实会影响人的言行,但是人的道德品格、人性等因素同样具有着指导人言行的作用。因此,在评断一个人的言行的时候,不能过度强调外在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无视个体的道德品格和人性的因素。总之,四婶的确受到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影响,但是影响她言行的却不仅仅是封建礼教与封建思想。

第二种解读关注的是四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自私与冷漠,但是浅尝辄止。“四叔、四婶本就是鲁镇‘上层人士的代表,他们自私冷漠,不把祥林嫂当人看,是祥林嫂走向死亡的重要原因”。[2]“祥林嫂主要死于不能承受之冷酷环境,而《祝福》之经典,恰恰在于透视了人性中自私与冷漠的一面,这就使小说主题有了更深广的意义……她被婆家绑走,四叔四婶首先想到她给自家惹了麻烦,‘可恶;四婶后来想起她也是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左右不如意”。[3]这样的解读从简单的“深受封建礼教与封建思想影响的妇女”层面走向了道德品格和人性层面,指出了四婶身上的自私与冷漠,比较贴近文本的原意,但依然没有走到文本赋予四婶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的最深处。

以上两种解读都没有真正理解鲁迅赋予四婶形象的复杂内涵。

二、自私与冷漠中的合理性:四婶形象复杂性的体现

要发现四婶形象的复杂性就需要对她的言行进行重新审视。

四婶在《祝福》中的活动大致如下:在祥林嫂刚到鲁镇的时候,四婶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祥林嫂被婆家绑走后,四婶常想起祥林嫂的好;四婶与卫老婆子发生了一段关于祥林嫂生活的对话;四婶听了祥林嫂讲述的悲惨经历后眼圈红了,想了想后又将祥林嫂留下了;四婶第一次阻止祥林嫂碰触祭品;四婶在知道祥林嫂已经捐了门槛后,第二次阻止她碰触祭品。总的来看,四婶的主要言行就是两个,一个是将祥林嫂留了下来,另一个是阻止祥林嫂碰触祭品,评论四婶形象的文章一般也集中在这里。

对于四婶两次将祥林嫂留下来这一行为,比较常见的解读是:“第一次接触到祥林嫂,即用‘伯乐般的敏锐眼光看到祥林嫂‘手脚都壮大,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所以才不顾鲁四老爷的皱眉将她留下来;至于祥林嫂被婆家绑走之后,她也曾时常提起祥林嫂,则无非是因为鲁府后来雇用的女工非懒即馋。作为‘伯乐,鲁四婶看重的是‘千里马的‘奔跑能力,所以当鲁四婶发现祥林嫂已非昔日的‘千里马时,她的不满便渐渐产生了——先是警告,既而为了自家的利益最终将祥林嫂赶出家门。所以说,鲁四婶虽是慈善者,但她是可恶的。”[4]客观地说,这类评论是有失公允的。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四婶将祥林嫂留下来,都是做了一件好事,从动机角度来评价四婶更像是一种道德绑架。在这背后,研究者是以慈善家的标准来要求四婶,是以慈善家庭的标准来要求鲁家,这显然是无理的。站在一个客观的视角,招女工不就是以能干老实为依据的吗?祥林嫂能够留下来,她自己不也乐意的吗?四婶将祥林嫂留下来是做了一件好事,但是却被简单地贴上了自私的标签。最后祥林嫂被鲁家辞退,鲁家在道德上确实有所欠缺,但是如果不从同情祥林嫂的视角出发,而是从旁人的一般视角出发,一个女工没有能力再去完成工作,被雇家辞退是合情合理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合理的自私与冷漠。更何况,鲁家在鲁镇上其实也就是一般的殷实人家,四婶也自己煮饭,儿子阿牛烧火、摆放祝福的供桌,很难说鲁家家庭生活水平有多好,好到可以随便收留一个不能胜任工作的女工,况且鲁家也没有义务去收留祥林嫂。

四婶的另外一个行为是她两次阻止祥林嫂碰触祭品。四婶第一次的阻止还只是让祥林嫂疑惑地走开,但是第二次,在明知道祥林嫂已经捐过门槛的情况下,四婶依然要阻止祥林嫂,这给了祥林嫂无比沉重的打击,使得祥林嫂真的绝望了。四婶的这一行为通常也会被认为是自私的、冷漠的,但这样的评价是欠妥当的。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认为,人在生理需要被相对充分地满足后,就会出现一套新的需要,即安全类型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将整个机制描述为一个寻求安全的机制,感受器、效应器、智力以及其他能力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5]四婶阻止祥林嫂实质上是在尽力寻求自我的安全感,她不希望在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场合出现任何的有可能威胁到祭祀严肃性的因素,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可能会影响到祭祀严肃性的因素,她都要尽力去排除。虽然祥林嫂已经捐过门槛,按照封建礼教思想,她或许是可以参与祭祀的,但这并不能让她成为一个完全“干净”的人,四婶没有必要去冒這个风险,所以她要去阻止。在这里,虽然四婶又显露出了她自私的、冷漠的一面,但这种自私与冷漠又具备合理性,她有寻求自我安全的需求和权利。

总之,四婶的自私与冷漠中包含了合理性,而这种合理性正是四婶形象复杂性之所在。    三、《祝福》深刻性的体现:四婶形象复杂性的意义

简单地认为四婶的言行是受到封建礼教与封建思想影响的观点是十分片面的,无需过多讨论,而笼统地把自私与冷漠的标签贴到四婶身上,进而进行人性层面的批判,则是没有深入到文本的深处。这两种观点都不能真正地发掘鲁迅赋予这个人物的意义。鲁迅赋予四婶形象的意義集中体现在四婶形象的复杂性上,四婶形象的复杂性就是《祝福》深刻性的体现。

具体来看,四婶身上具有的复调特征是《祝福》深刻性的体现。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创作具有复调的特征:“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6]鲁迅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存在着复调的现象。“几乎每一位认真仔细地读过鲁迅小说的人,都会感到他的许多作品有一种特别的不大容易把握好的滋味,让人久久思索。这特别之处在于:鲁迅小说里常常回响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声音。而且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并非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着的人物(如果是这样,那就不稀奇了,因为小说人物总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行动的逻辑),竟是包含在作品的基调或总体倾向之中的”。[7]对四婶言行的合理性的呈现,其实就是鲁迅在《祝福》当中设置的另外一种声音,而这种声音则是来自于四婶的自私与冷漠中的合理性。

四婶身上的复调特征背后是鲁迅对人性的深刻省察。鲁迅赋予四婶形象以复调性,并不是要引导读者去指出并批判她的自私与冷漠,而是在提醒读者应当如何去看待她的自私与冷漠,这就是鲁迅对人性的深刻省察所在。四婶的自私与冷漠中包含了合理性,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的身上或许都有着这样的自私与冷漠,并且很难完全去除。读者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四婶的立场来看待四婶这个形象,态度或许就会变得不那么坚定,而是内心充满惶惑与不安。经历了这样的惶惑与不安的过程,人才能真正地向往与拥抱人性的善。

四婶身上复调特征背后还蕴含着鲁迅对人的深切悲悯。四婶身上的合理的自私与冷漠正是鲁迅站在一个更高维度俯察人间后的发现,四婶的言行有她自身的合理性,但偏偏却伤害到了祥林嫂,这就是《祝福》的悲剧性所在。悲剧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这似乎就是人与人相处的宿命,这是鲁迅的深刻发现。正是在这一层面上,通过四婶,鲁迅给予了所有人物以深切的悲悯。

这就是《祝福》的深刻性所在,即便是一个次要人物,鲁迅依旧赋予了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思考空间以及深切的悲悯力量。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主编.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46.

[2]聂玉华.“自私”“冷漠”也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祝福》教学节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6(1):44.

[3]李耀平.质疑与批判:生命不能承受之“冷”——从人性角度探究祥林嫂死因[J].语文学习,2014(8):132.

[4]关荣胜.一声祝福语 两行辛酸泪——《祝福》中的女人众生相[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4):78.

[5]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3.

[6]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三联书店,1988:29.

[7]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7):1.

猜你喜欢

鲁四祝福复杂性
复杂性背后
通往深刻的简单
管理会计中的复杂性成本研究
《祝福》续写2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悍妇
当喜儿遇到鲁四
也谈鲁四老爷
复杂性的未来